武举制:古代的特长生不仅要努力,也要生要逢时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如今读书仍然是平民阶级上升最主要途径,古代人才选拔制度有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三种制度,科举制自隋唐开始,影响中国一千多年,但科举制选拨人才的标准很大程度上与脑袋有无墨水有关、与脑袋是否灵光有关、与会不会读书有关,

其实在古代不会读书也没有关系,拥有一技之长也可以做官,古代也有像现在类似的特招生,那就是武举。

武举制:古代的特长生不仅要努力,也要生要逢时


艺考生和体育特长生的历史非常悠久, 在唐朝就有艺考生和体育特长生的存在, 艺考生最出名的应该是宋徽宗时期招的宋徽宗开始艺考招了一大批画师,这批画师为宋朝的绘画技术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宋代的绘画技术也在宋徽宗达到巅峰。

武举就像现在体育特长生一样,对身体素质要求特别高。在科举制度里面,分为文举和武举,武举是从武则天称帝在长安二年开设武科举考试,首位科举状元孙伏伽(622年)开始,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1904年),科举制在这1283年间,可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武科举考试一共经历 1199 年,武科举不仅产生晚,并且武状元的数量远远小于文举状元。

武举制:古代的特长生不仅要努力,也要生要逢时


武则天设立武举制有着非常明确的目的,武则天为了巩固和维护自己的统治,深感到部分李唐归将不好驾驭,为培养忠于自己的将领,另一方面推动尚武精神与活动,武则天参考科举制度设立了武举制,武举是允许平民参加,所以说平民阶层向上的机会又多了一点。

《新唐书·选举志》和其他的古籍对唐代武举考试内容都有着明确的记载,武举考七个科目,且各有具体标准。七个科目分别为长垛(远距离徒步射箭)、马射、马枪(骑着马使用长矛挑刺)、步射穿札(射箭穿透铠)、翘关(举重)、负重、才貌,七个科目六个就与个人武力有关,可以看出唐代崇尚武功不像宋代那样,武举就是以武艺为基础,唐代的武举考试更像是一场武艺展示的选秀。

武举制:古代的特长生不仅要努力,也要生要逢时


除此之外唐代也是看颜值的时代,个人的精神气貌也是一个科目,身高六尺以上才算合格,不过才貌科目占的比例不大,就如现在的特长生一样,文化课的要求不高,主要是前面三个科目考好才有可能被评为上等。

唐代的武举制度重视个人武艺,所以大多数武状元无论军事能力怎么样,最起码是一个肌肉男,有着一身腱子肉,单凭魁梧的身姿都能让士兵们敬畏三分。

古代的战争多是长距离的奔袭战、对阵厮杀的野战、强打硬攻的攻城战、快捷疾奔的追击战。这些战争方式要求士卒必须有强健的体能和持久的耐力。在面对面的厮杀过程中,力气大的士兵往往占据上风。于是,那时对士兵的挑选与训练内容就是增强士兵的体能和耐力,提高臂力和膂力的目标而定,这也就是武举重视个人武力的原因,就算是现在对士兵的训练大多也是如此。

武举制:古代的特长生不仅要努力,也要生要逢时


武状元最有名应属于唐代郭子仪,他出生名门,在家庭环境尚武风气的影响下,他喜欢研读武经,注重习练各种武术,在开元年间他以武举登第。郭子仪受命于危难之际平叛安史之乱 ,凭借德高武力强大流芳百世,郭子仪大智若愚能多次化解诸多官场危险,活到了八十二岁。

宋朝时武举考试考试内容发生很大的变化,从武则天开始百姓尚武,这股风气一直存在,实际上宋代上承五代尚武的余绪,消化五代的尚武遗产花了很长时间,还有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在前,宋朝有意淡化尚武的风气,所以,武举一直没有重新开设。

武举制:古代的特长生不仅要努力,也要生要逢时


到了仁宗时期,外敌西夏等的崛起和原有武将集团的衰落,以至于宋朝发现无人可用,为了加强对武将的培养,武举制度又重新恢复。 宋代武举虽然得到恢复,但其侧重点却与唐代大相径庭。唐代武举侧重对个人身体素质的考察,而宋代的武举制度将重点放在了对应试者“谋略”的考查上。 宋代考试所谓的谋略,其实就是让武将把以《孙子兵法》为首的《武经七书》奉为经典,像科举考试一样死记硬背四书五经,可谓是真正把兵书读死了,过于注重试卷上的谋略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只会纸上谈兵的庸人。

宋代虽然也考察个人的武艺,但其标准降级许多,如步射要求的石数由唐代的一石变为九斗至一石一斗,马射则由唐代的七斗以上变为七斗就行。不仅考试内容变化,而且对考生也做了要求,在宋代想要应试武举还要得到将领或者文官的推荐才行,这也就是说武举几乎与平民百姓无缘,宋代的武举制特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策问(文试)定去留,弓马定高下”。

武举制:古代的特长生不仅要努力,也要生要逢时


武则天对武科非常重视,武举子入京应试也有地方官须设宴送别,由官府公车载送至京师。录取者享受与进士同样的荣耀,张榜公告,使天下皆知。

与之相比的是宋代就算通过了谋略和弓马考试,考生大部分情况下也不会得到带兵的机会。 宋代武将来源多,荫补、职业军人升迁都是武将的来源,

通过应试而来的武将自然缺少经验,在一个重视经验的行业里没有经验也没有背景就不会受到重用。通过考试的武选官的首要职责是担任各个地方的管库、 税监、矿监。 只有在禁军出戍地方时他们才会被调任为军队长官,但禁军调走后,他们很可能又回原来的岗位上。

武举制:古代的特长生不仅要努力,也要生要逢时


武举考试内容虽各朝多有变化增减,但大抵不离“弓刀石马步箭”,武举在清朝迎来鼎盛时期,武举分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等级。考试分内场外场。内场考策论,外场考武艺。但西方科技进入清朝后,冷兵器威力大大减小,武举显然不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有识之士不断上书废除武举。

清光绪二十七年朝廷终于下诏:“谓武科一途,本因前明旧制,相沿已久,流弊滋多,而所习原弓、刀、石及马步射,皆与兵事无涉,施之今日,亦无所用,自应设法变通,力求实际。嗣后武生童考试及武科乡、会试,著即一律永远停止。”

至此,历经唐、宋、金、明、清五朝一共 1199 年的武举结束。

各个时代武举制考试内容不同,并且朝廷对武举的重视不同,如生在唐代的特长生明显比宋代好,生在元代无论你多优秀,也没有机会施展个人才能,所以说古代的特长生不仅要努力,也要生要逢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