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適應不了環境,而是你沒有能力勝任這份工作

“唉,我想走了”

看著微信對話框彈出的這句話,我意味到了一絲不尋常的味道,出於對好友的關心,我馬上回了一句“為什麼又要走了”?

電腦那端很快傳來一段話“我很不適應這裡的環境,不喜歡這裡的人,每次上司都要我改改改,他分明就是不喜歡我”,總之我很討厭這裡。

聽完這些話,我陷入了沉思,又是一樣的原因麼?想了想入職之前她都是經過千挑萬選才最終確定入職這家公司,並且對這裡的環境也是讚不絕口,而且她入職後一段時間貌似也沒有說過與同事相處不好的事件,她之前也說過,她跟上司也挺熟稔的。但為什麼這次又在向我抱怨對公司各種的不滿以及適應不了環境呢?

你不是適應不了環境,而是你沒有能力勝任這份工作

上一次她也是入職一家公司之後,沒多久就離職了,而上一次也是以適應不了這裡的環境,跟同事沒辦法好好的相處等等理由而選擇離職,這一次同樣她的理由也是抱怨適應不了環境,同事總有這樣和那樣的缺點與他們相處不來,結合上一次和這一次的情況,我在蛛絲馬跡中發現了一件事,她不是對環境不滿,適應不了環境,也不是和同事相處不來,也不是上司對她諸多淘汰,而只是她發現自己沒有足夠的能力能夠勝任這份工作。

不適應環境是藉口,背後原因是他沒有能力能夠勝任這份工作。

職場入職一家新公司,來到全新的環境,和麵對陌生的同事,所以首先第一件事是要適應環境,前者是自然環境,而後者是人文環境。

自然環境我相信條件不是太惡劣,一般人在一段時間中都能適應,而人文環境隨著同事之間的工作來往,也會漸漸的熟稔起來,也就是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適應起來並不太困難。而此前我朋友是在多種綜合考量下,才最終選擇入職這家公司,那個時候她還曾跟我說這家公司的地理環境優越,她十分喜歡,而她現在所說的,跟不久前的想法風馬牛不相及。

無論他怎麼說環境和人文環境不適應埋怨都是給自己找的“幌子”,而且自由環境和人文環境都是屬於“外部”的原因,兩者的重量很多時候並沒有足夠構成到放棄一份工作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其實是因為他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勝任這份工作。

你不是適應不了環境,而是你沒有能力勝任這份工作

求職者抱著一份期待,入職一家新的公司,鬥志昂揚,立意要有一番好作為,可是無奈沒多久後發現,他的能力並不足以勝任這份工作,十分吃力,交給上司的工作也是做的馬馬虎虎,連甚至連自己都感覺到了羞愧,如果不是看見上司欲言又止,以及其他同事的緘默不言,也許他還能騙自己堅持下去,但是他看見了,於是焦躁、無力感、羞愧感、更加倍的向他襲來,在強大的心理壓力下,潛意識中以其等著被勸退,倒不如自己先主動出擊離開,挽回了面子,避免了尷尬的境地,還下意識的給自己找藉口“都是那裡的環境不好,同事,上司難相處”。

所以當朋友詢問起來的時候,他們便會說細數“罪狀”作為心安理得的理由。

藉口的深層次內核其實是一種逃避的心理

他們潛意識中不敢承認自己的能力不足,不敢深入的叩問自己,審視自身的缺點。

因為承認自己的能力不足,是一件不好的的事,而且在他人看來,一個人承認自己能力的不足意味著旁人可以對你的缺陷和錯處大力討伐並加以譴責。人的內心深處是害怕自己有錯處,以及能力不足的,也不敢去承認。因為在我們傳統的教育中,主流觀點中,能力不足是一件不好的事,妒忌其他人也是不好的品德,這些是會被嫌棄的,是可以成為他人責罵,鄙夷,攻擊你的理由,我們潛意識中接受了這種意識,“這一切都是不好的”。所以當你產生這些行為和想法,但是你不敢的去正視它,去承認它,因為潛意識告訴我們,這是不對的,所以你不敢承認自己的能力不足也不敢光明正大的對他人說妒忌,你產生了逃避的心理,害怕面對和承認。

你不是適應不了環境,而是你沒有能力勝任這份工作

但是承認自己能力不足並不是一件羞愧的事,是一種勇於剖析自己的行為,也是正視自己並解決問題的方法。

恐慌以及羞愧是每個人都會下意識想要逃避的問題,但是一味的逃避,沒有用,唯有正視自己才有用。如果你不從根本上去解決問題,那麼無論你是到哪裡都一樣的碰壁。所以我的那個朋友她從上一家公司到這一家公司最後都是同樣的結果為終結。

如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必須對自己有全面合理而正確的認知。如果你對自己的能力範圍沒有一個合理的評估和認知,那麼你可能會對自己的能力認知出現偏高,或者是對自己的能力認知偏下的情況。對自己的能力有全面而正確的認知,也決定著我們能走到哪裡以及走多遠。

但是囿於自身的經驗水平,認知等等,我們很難對自己的能力做出一個合理的評估。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去找一個在這個領域內,資質較深人士讓他幫你點評,因為屬於這個階段的人,他們往往是管理者的角色。他們面試過求職者,同時在圈子裡也沉浸多年,知道市場的情況和能力對應的薪資水平。或者也可以求助職業規劃師,他們最為專業,且經驗豐富,會利用最專業的方法,合理的評估你的能力,分析你的問題所在,並給出解決辦法。

你不是適應不了環境,而是你沒有能力勝任這份工作

根據自己的能力去挑選工作。不是難度越高,挑戰性越高的工作就好,而是以自己能力最匹配的工作就是最好,在匹配的情況下我們去漸漸的去升級打怪,進階為挑戰者。

有個名詞叫“舒適圈”在能力範圍內的都可以叫做舒適圈,在舒適圈的範圍內,那麼我們不妨把腳步再往前伸,往學習圈發起挑戰,在挑戰過程中漸漸建立起信心,進階為最高階段者。

你不是適應不了環境,而是你沒有能力勝任這份工作

只要對自己的能力有一個合理的評估,才能決定自己要去哪個區域,以及去挑戰哪個區域,因為最終還是要回到提升自己的能力來,只有提升自己的能力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才能一勞永逸。

與其給自己的離開找諸多的理由和藉口,倒不如自己去正視問題所在,去審視自身的水平,並最終回到解決問題上,如果不去解決核心問題,那麼無論求職者跳槽到哪裡,結果都會如出一轍,陷入重複的死循環中,最怕的是一味地給自己找藉口,又逃避根本問題所在,一味地跳槽,最終陷入死循環中,那個時候那個人又會喃喃的自語道“都怪那裡的環境不好,都怪同事上司不好相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