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達成澶淵之盟,背後是近百年的中原紛爭

北宋景德元年(1004),遼朝蕭太后與遼聖宗耶律隆緒親率大軍攻宋,一路攻城略地,俘虜宋將王先知、王繼忠等人,直到定州時才僵持下來。

消息傳至汴京,朝野上下驚駭不已,宋真宗趙恆更是想要逃到南方,遷都避禍。

可能有人會好奇,宋真宗為什麼會有這麼強烈的反應?我們往前翻翻遼朝跟中原王朝的鬥爭史,大概就能明白一二。

後梁貞明二年(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在擴充實力的同時,他一直在找機會南下中原,但沒來得及付諸實施,就去世了。

宋遼達成澶淵之盟,背後是近百年的中原紛爭

劇照


遼太宗耶律德光即位後,繼續統一契丹,同時尋找南下機會,後唐趙國公、河東節度使石敬瑭成了關鍵人物。

後唐清泰三年(936年),後唐末帝李從珂決意削弱石敬瑭的權力,石敬瑭不願束手就擒,派人向遼太宗求援,條件是割讓燕雲十六州、自己只當個兒皇帝。

遼太宗大喜過望,親率大軍南下,協助石敬瑭攻滅後唐,建立後晉,而燕雲十六州則成了遼朝南下的基地。

後晉天福九年(944年),石敬瑭去世,即位的後晉出帝石重貴給遼太宗上表時,稱孫不稱臣,遼太宗以此為藉口再度南下。

後晉開運四年(947年),遼軍攻克開封,後晉滅亡,遼太宗本想佔據中原,但局勢混亂無法控制,最終黯然撤退,病逝於途中。

遼世宗耶律阮被擁立為帝,雖然多次用兵中原,但他不是有為之君,後周廣順元年(951年)被部下耶律察割弒殺。

遼穆宗耶律璟率兵殺死耶律察割後,被擁立為帝,但他也不是好皇帝,朝政仍然混亂,只能與南唐、北漢聯合對抗後周。

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後周世宗柴榮率軍北伐,遼朝寧州投降,益津關、瓦橋關先後被攻克,莫州、瀛州也投降,後周世宗有意拿下燕雲十六州,但最終因重病班師。

北宋開寶二年(969年),遼穆宗被隨從弒殺,遼景宗耶律賢被擁立為帝,遼朝朝政向好恢復。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親征北漢,遼朝派兵支援北漢,但在白馬嶺被宋軍擊潰,北漢皇帝劉繼元只能降宋。

宋太宗想一鼓作氣拿下幽州,但在高梁河被遼軍擊敗,宋太宗狼狽逃回汴京。

宋遼達成澶淵之盟,背後是近百年的中原紛爭

劇照


北宋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再次派兵北伐,又被遼軍擊敗,此後轉向防禦,遼軍則不斷騷擾邊境。

宋真宗的文治武功都遜於其父宋太宗,宋太宗都沒能從遼朝拿到什麼便宜,他自己就更不敢奢望什麼了。

參知政事王欽若主張遷都升州,樞密直學士知三班兼銀臺通進封駁司陳堯叟主張遷都益州,可宋真宗還沒拿定主意,集賢殿大學士寇準就直斥王欽若、陳堯叟等人,勸宋真宗御駕親征。

這時,遼朝蘭陵郡王、檢校太師蕭撻凜在澶州城下被宋軍射殺,蕭太后、遼聖宗等人聽說後,非常悲痛,以至“輟朝五日”。

而抵達澶州的宋真宗鼓舞了士氣,宋軍實力轉強,蕭太后在北宋降將王繼忠的建議下,派人入澶州提出罷兵息戰,宋真宗也同意和解,寇準雖然反對,但遭到群臣攻擊,只能答應議和。

遼朝主張歸還後周世宗奪走的瓦橋關南之地,宋真宗則不接受割地,錢就是百萬也無所謂。

寇準不同意,暗中囑咐使臣閣門祗候、崇儀副使曹利用,如果金額超過三十萬,就有性命之虞,曹利用也只能答應。

曹利用去了遼營後,蕭太后等人提出要瓦橋關南之地,曹利用不答應,還說出“稟命專對,有死而已。若北朝不恤後悔,恣其邀求,地固不可得,兵亦未易息也”的話,蕭太后只能作罷,最終談好的條件是:

第一,宋遼約為兄弟之國,遼聖宗比宋真宗小,宋真宗為大哥,以後的皇帝也是按年齡來算大小。

第二,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遼朝不再要求瓦橋關南之地),雙方撤兵;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第三,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宋遼達成澶淵之盟,背後是近百年的中原紛爭

劇照


第四,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曹利用完成了任務,滿足了寇準的要求,宋真宗則覺得賺了,大大提拔了他。

雖然沒能收復燕雲十六州,但澶淵之盟的簽訂,讓宋遼之間從此保持了100多年的和平,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的談判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