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面试官:你知道soul这个APP吗


我问面试官:你知道soul这个APP吗

下午两三点钟的东三环有点堵,

去光华路面试迟到了几分钟。

绕着大楼转了半周,才找到入口。幸好提前跟面试的人打了招呼,即使不堵车,对于方向感较差的我,找路也要半天。

光华SOHO的电梯按钮,在电梯门和墙面呈90度的内侧。两侧六个入口,随时等待吞吐。一体化的墙面颜色,加重了电梯吞吐的魔幻性,设计感扑面而来。

大概20分钟后,我坐在面试官面前谈关于产品的功能设计,面试的岗位是产品运营。

从电梯里出来,按着箭头寻找目的地。第一次进去,差点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前台公司的名称LOGO和要面试的公司竟然不是一家。前台没有人,我蹑手蹑脚走进去,伸着头看了下,里面坐着寥寥几人。

我说:“你好,....”

还没说完后半句,身侧的门打开,走出一个人,示意我去旁边沙发等会儿。

百无聊赖玩着手机,如坐针毡,因为不确定是否走错了地方。办公室的人接二连三出去拿外卖,两、三点才吃饭,不清楚是中午延迟还是下午餐。在第三个人去前台拿外卖时,还是决定一问究竟,对方说是一个公司,那个名字是他们的另一个项目。

看着略带松散的环境,在出租车上的紧张慢慢缓解。我天生是个容易紧张的人,紧张的表现是脸红,甚至手抖腿抖,怂的一塌糊涂。而且愈重视的东西,越紧张,所谓重视即对这件事有表达欲或者感兴趣。

我问面试官:你知道soul这个APP吗

等了10分钟左右后,进了那扇门。

先自我介绍下吧。每次去面试的开场白都不同,有些刚开始会先介绍自己,有些会直接从业务贴合度入手。自我介绍还是第一次。

手晃动着,开始我的表演。我是XX,本科毕业,之前主要负责XX,相对来讲,更擅长文案。

他立刻又问了一句:“擅长什么?”

“文案,其实我什么都做的,包括社群、线上活动之类的。”

在一个招产品运营的人面前说擅长文案!自己挖的坑自己填。

“我们招的是产品运营,但从你之前的经验来看,更擅长新媒体。”

“对,我的确对产品运营没有太多的经验,但是很多事情的底层逻辑是一致的,而且我们公司之前做软件开发,对于产品推广玩法等多少了解点。”

在面试官低头看我简历,寻找新的谈话点时,我主动问了下公司的情况,同时表达了我对行业以及产品发展的一些看法,得到了对方的肯定。

而从面试官的反应来看,显然他对行业的远景没有我想的多,或者他想过,但是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他们只能做可以落实的事情。

通过最近几次面试,发现自己无论去什么样的公司,都会从行业角度出发,去发表自己对公司的看法,明明知道每一家公司都是为了挣钱,但是却仍然要跟对方聊几毛钱的情怀。

我问面试官:你知道soul这个APP吗

前半部分聊得都挺开心,回头想想,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妥。但得意忘形会让人失去分寸感。

“你们是想找一个对这个行业比较了解,之前就做过相关工作的人吗?”

“也不是,只要对做的事情愿意钻研,没有经验也没关系,我之前也不懂这一行,但是有些人不喜欢,就天天看着时间点上下班。”

“初创公司肯定希望招的人更灵活,目前这个岗位主要做哪些工作呢?”

“最核心的是根据客户反馈,实现产品更新迭代,使用更流畅,提高用户粘性。”

“关于用户粘性可以设置消息提醒,你知道有一款社交产品叫soul吗?它会过一段时间进行消息提醒,对于很久不使用的人,看到提醒,可能就会去看一眼。”

当时,为了显示自己对提高用户粘性有一定的了解,头一热,举了这个例子。更让我得意的是,面试官说:“我不知道这个APP。”

接着面试官不屑的说:“消息推送这种很普遍啊,手机一天可以收上百条。”

我哑口无言。当时脑子一扫而过的是,soul的消息提醒跟别的APP不一样,“有人悄悄帮你擦亮了页面”有种别样的吸引力,其他的消息推送都没它的内容好,一些APP也可以借鉴这种社交属性的推送内容。

回去的路上,觉得自己真是傻X。不过也谢谢soul,如果不是那灵光一现,我可能对产品如何提高用户粘性一点应对都没有。但笑着问面试官:“知不知道一个叫soul的APP”,还是挺诡异的。

我问面试官:你知道soul这个APP吗

最近面试的公司,基本是小团队作战,行业也相对边缘化,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毕业后,没怎么面试,一直工作到现在,如今去面试,更多是体验的感觉,观察临场发挥的自己。但复盘后,发现想要让自己表现得更好,只能对一些问题话术进行优化,而当时的状态和发挥部分,是很难控的。

敏感的人,都比较在意细节,我经常会一遍懊恼自己的傻逼瞬间,一边觉得不可控的好玩。

欢迎大家留言分享那些好玩的面试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