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中藥雜想

回頭看看,已經接觸中醫中藥差不多十年了。剛最開始的《黃帝內經》,還是聽音頻的。是梁冬對話徐文兵的節目,聽了以後很有感觸。對中醫也有了新的理解,以前一直以為中醫是用來保健的,西醫才是用來治病救人的。直到聽了這個節目,才知道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財富,被我們的社會主流遺忘了。

中醫中藥雜想

現在的人太忙,忙著生,忙著死。少了一顆慢慢品味人生旅途的心,多了一顆心急火燎速戰速決的肝。所以現在很多人,容易肝火旺。社會節奏的變快,物質生活的過剩,真的能讓我們長壽嗎。虎豹奔跑迅速,烏龜爬行緩慢,但論壽命來講,還是後者更為長壽。《黃帝內經》開篇也有說,上古之人,皆度百歲,而今世之人不然也,何也?是由於現在的人經常喝酒,喝醉了又行房, 一味追求感官快樂,起居沒有規律,所以老得很快。這個道理,現在看來也很適用。

後來又接觸到了倪海廈老師,被譽為中醫鬼才。看了倪師的視頻講解,覺得中醫真是博大精深。一口氣看了,《黃帝內經》和《神農本草經》。直到這時才開始,對中藥有初步認識。慢慢地也會觀察身邊的植物是哪味中藥,有什麼作用。

中醫中藥雜想

知道了小時候在山上摘的金櫻子,是能固腎澀精的。在溪水裡石菖蒲,是能利水滲溼的。此外還看了記錄片《本草中華》和《本草中國》,對地道藥材和中藥炮製又有了更深的理解。中藥採收講究時令,三月茵陳四月蒿 五月六月當柴燒。更講究產地,比如三七的道地產地在雲南文山,別的地方就算有,質量也比不上當地的。這就是中藥講究的地方。另外有些中藥是有毒的,要經過加工才行,比如烏頭,不能直接入藥的,要久煎才行。

中醫中藥雜想

金櫻子

《黃帝內經》被視為中醫的鼻祖,其次才是《傷寒雜病論》。後者主要是講方藥的,比內經更貼近實用。郝萬山老師講的《郝萬山傷寒論講稿》還是很好的。通俗易懂,又結合郝老師的個人行醫經驗,比較能為人接受。其中有個例子讓我印象特別深,一個通縣的農民半夜開始參加五一大遊行,他晚上就凍到了,白天又走了很多的路,在他又累又渴的時候喝了很多的冷水,之後每年五一開始他就有過敏性哮喘,到了十一又好了。看了很多醫生都看不好,當時郝萬山跟著抄方的宋耀志老師,給他開了二個藥,枙子15克,焦山枙15克,淡豆鼓15克。病人連吃了二個半月,病人就好了。這就是中醫辨證論治,因為病人在大熱的情況下喝了大量的冷水。他那不是喘,是煩在胸中除不去。所以用了枙子鼓湯把胸膈中的煩去掉,病人的喘自然而然就好了。

中醫中藥雜想

石菖蒲

此外還有李玉賓老師講解的《四聖心源》,其中的一氣周流的觀點也很受啟發。黃元御講的一氣,其實就是我們的胃氣,一個人的胃氣只要在,能實現正常的周流。就能做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幹。胃氣就是五行中的土,大地生養萬物。我們人體也是一樣,胃氣給我們的生命活動提供了原動力。所以一般說的只要胃口好,一般病都會慢慢好起來。就怕連米湯也喝不下去了,那就麻煩了。

中醫講究的是大局觀,比如一間房子裡有垃圾了,中醫想的是怎麼把垃圾掃出去。而西醫的著眼點是,垃圾的構成,用什麼消毒藥水殺菌,是微觀的方面。所以要做各種檢查,才能看病。其中有個例子,是倪海廈老師講的,一個人覺得他有心臟病,去醫院做檢查,可是當時機器檢查不出來,要到病人病發了,機器才檢查出來,可是病人也死在了機器上。不管中醫還是西醫,能把病治好,就是良醫,不要拘泥於數據,數據能出錯,但眼睛和手不會騙你。所以中醫的舌診和切脈還是很實用的,比較直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