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糕的產品團隊

我參與過創業公司產品研發團隊從零到一的組建,自己也組織並管理過產品經理和設計師團隊,也經歷過大廠的成熟大型產品團隊。

在過去工作實踐中,對於產品團隊的建設有一些自己的認識。此外,我也和不同公司做產品的朋友和管理者交流過,在自己的實踐以及和他們的互動中,我有一個共性的感覺。

大家似乎都知道一個糟糕的產品團隊具備什麼樣的特點,但又在為打造一個卓越的產品團隊而不斷探索。

當然,沒有哪一款產品是完美的,也沒有哪一個團隊是毫無瑕疵的。所以,這裡我把“糟糕”定義成一種現象,而不是一個結論。

以下有 10 個我整理的關於一個“糟糕”的產品團隊所具備的特點,可能你正在經歷著,可能你即將經歷。

01

缺失產品願景和戰略

願景和戰略看似是兩個很虛的概念,但它們能起到的引領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有願景有戰略,團隊就是傳教士,否則就只是僱傭兵。

傳教士的內心真正相信並且認可,而僱傭兵只是拿錢做事,結果的差異性肯定是巨大的。

一個好的願景和戰略能激發人的戰鬥欲,能調動一個組織去實現共同理想。“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就是很不錯的願景。

而缺失產品願景和戰略的團隊,就像一支沒有靈魂的軍隊,缺乏戰鬥原動力,時間長了,就是一支散兵遊勇。

我以前在文章中和線下交流中經常用一句話來概括產品願景和戰略,即“我們為誰用什麼方法解決了一個什麼問題”。

如果把其中的“我們”、“誰”、“方法”、“問題”挨個還原出來並做清晰簡化的定義,得出的答案就可以作為團隊共識。

02

不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

UCD(User Centric Design)是以用戶為中心的產品設計理念。很多做產品的人都把它奉為信條。

但在實際工作中,往往會有各種來自客觀的挑戰不斷衝擊著這個信條,導致很多產品逐漸走向畸形。

BCD(BOSS Centric Design)和KCD(KPI Centric Design)是兩種最常見的驅動方式,即以老闆為中心和以 KPI 為中心。

UCD的核心原則是“用戶價值”,如果團隊缺失這個共識,那將是一場災難。

最早的時候,我做產品時沒有特別在意這一點,以至於那些“邏輯成立”的需求在我看來都是合理的。而且團隊也沒有這個共識,更沒有抵抗,所以做出來的產品會出現很大的問題。

產品經理是唯一擋在用戶前面的人,而產品設計則是實現用戶價值的手段。這種共識,需要融入到團隊血液裡。

03

只關注流程,而不重效果

隨著團隊擴張,一些工作方法和流程就會很自然地建立起來。而這些流程如果運用不好,就是扼殺團隊創造力和靈活性的兇手。

“敏捷開發”是現在很多團隊都在嘗試的一種開發模式,大致的細節我就不多說了,大家也都很清楚。

其中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呢?大部分團隊頂著“敏捷之名”,行著“瀑布之實”。

在我看來,敏捷的最大要義在於擁抱變化和快速達成共識,目的是適應用戶需求的變化和市場調整。

這需要結合敏捷宣言落實到實際行動中,而不是把傳統的瀑布流程縮短並增加幾個會議就叫敏捷。

這種“偽迭代”的情況存在於很多團隊裡,也包括我之前待過的團隊。對變化的響應遲緩,且往往會用一個觀點來維護秩序,那就是“這個沒有按流程來”,或者“下次再做吧”。

這種只關注流程而不注重效果的團隊工作方法,會隨著團隊的擴張以及業務和產品的複雜度增高而變得逐漸低效。

04

只關注競爭對手

現在產品競爭同質化非常嚴重,尤其是同一領域的競品,在產品設計和運營策略上基本都是相互借鑑。

我曾經所在團隊聽到過一個來自業務的聲音,“我就要xx那樣的”。

這種零思考的跟進策略最大的好處就是保險,前提是競品已經驗證有效。而最大的壞處就是失去創造力,別小看這一點,很多團隊因此變成了複印機。

只關注競爭對手並跟進確實可以偷懶,尤其是對一些相對成熟的行業和產品,大家都會覺得也做不出什麼花來了,那就相互借鑑就好。

很多創新都來自對已有事物的重複思考,創新來自成熟的邊緣。如果連這種探索也放棄了,團隊就會提前進入停滯成長的狀態。

05

工程師參與度不夠

在大型產品團隊的協作中,產品團隊起到的是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尤其是在業務型組織中,業務方的需求需要產品團隊去分解細化並形成方案,然後由產品團隊交付給技術團隊實施。

這樣的好處是環環相扣保證效率,並讓出錯的概率降低。而不足就是工程師缺失對用戶價值和需求目的的理解。

請相信我,大部分產品經理在評審會上講不清用戶價值和需求目的,基本都在講方案。

然後,工程師會帶著懷疑和不信任的心態去反覆質疑產品方案。要知道,工程師最厭惡的就是做沒意義的事情以及重複造輪子。

在價值定義階段就把工程師拉進來,讓他們對需求價值的定義和決策過程有參與感,尤其是關鍵角色上的工程師,你會發現後期能省時很多。

06

不關注創新

這是平庸產品團隊的典型症狀。Leader沒有創新精神和動力,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團隊新人的成長。

對於一個已有方案或者一個新方案,按部就班的方式最保險,但這些都是手工活,對產品和團隊成員能起到的增值效果不大。

關注那些有機會改進甚至是重構的方案,調動團隊成員的腦子去做事,遠比培養一批“產品藍領”要好得多。

07

缺乏優秀的產品經理

這是一個不太被承認的問題。優秀的產品經理本來就很難被定義,甚至很難去發掘,所以這是一個美好的願望。

誰都希望團隊裡有優秀的產品經理,好處顯而易見,他們既能做成事情,也能帶動新人。

試圖通過招聘的方式去尋找一個優秀產品經理的成功率很低,除非leader有足夠的個人魅力或者成功的產品號召力。

從內部培養一個優秀的產品經理週期相對較長,但相對靠譜。如果他未來有成為團隊leader的潛質,提前發現,受益是相當大的。

不偏見於團隊成員當下的表現,往後看一年或者三年對方的可塑性,如果你是團隊leader,你眼前的年輕人很像三五年前的你,就可以重用。

08

喜歡憋大招

“我有一個想法”,這是比較危險的一句話,也是我最不喜歡聽的一句話。有很多次我都為此買單,來源就不用我多說,你們都懂。

這種“想法”往往隱藏著一個大招,這個大招需要耗費團隊很多的精力和時間去完成,由此帶來的就是大家對它的足夠期待。

好不容易上線了,當理想的狀態並沒有如期而至時,團隊士氣的消減是非常嚴重的,如果不親身經歷,可能無法感同身受。

“小步快跑”是一句正確的廢話,但很多人寧願往坑裡多走幾次,也不願意認真理解一下這句話的精髓。

其實很簡單,“小步快跑=加快掉坑的速度”。犯錯足夠多,成功的概率更大。

09

沒有梯隊和成長機制

一個五年工作經驗的產品經理和一個應屆畢業生做的工作內容一樣,體現不出分工和差異性,這是團隊沒有梯隊建設的典型症狀。

產品怎麼分工?其實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按照“用戶體驗五層模型”去分,可能不同的業務和產品形態需要做相應的調整,產品工作的層次和細化程度是不一樣的。

如果意識不到這一點,用高工資招人去幹應屆生的活兒,要麼是公司有錢,要麼是團隊建設有問題。

除此之外,新人進來後完全任其野蠻生長,不光是對個人的不負責,也是對團隊的不負責。

培訓機制可以有,但能起到的效果也微乎其微,“我知道了很多,但是還是用不上”,這是很多產品新人的普遍感覺。

在我看來,最好的方式就是帶著新人一起去踏坑,然後帶著他一起走出來,這種陪伴式的成長體驗,絕對受用,親測有效。

相應地,梯隊和成長機制也就都有了。

10

沒有原則,沒有文化

只要是產品經理,都希望待在一個“產品文化”濃郁的組織裡,這種對同類的渴望和對安全感的追求,貫穿在很多產品經理的心頭。

確實,人都希望被認同,在尋找認同感的過程中,我們願意付出自己的努力,一旦找到,也願意為之付出自己的時間和精力。

做了這麼多年產品,我深知做產品的不易。在我之前寫過的那篇文章《真的,別想不開當產品經理》裡,你可以看到這一點。

很多團隊都希望營造自己的產品文化,其實在我看來,大文化很難,小文化可行。

改變一個公司的價值觀和組織意識形態,幾乎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在小團隊裡,圍繞每個成員的“價值增長”做事、做決策,就是一種很好的小文化。

寫在最後

以上 10 點,是關於糟糕的產品團隊的一些特點。那什麼是好的呢?倒過來想就可以了。

就像我在前面說的,大家似乎都知道一個糟糕的產品團隊具備什麼樣的特點,但又在為打造一個卓越的產品團隊而不斷探索。

我們一直在從不完善到完善、從無知到有知進化的路上,從失敗中去學到的要遠遠好於去學習正確的東西。

希望對你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