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的“儲備糧”制度是好是壞?

最近由於新冠病毒在全球的肆虐,全球糧食出口大國紛紛出臺緊急對策,開始限制本國糧食的出口,此舉引發了世界糧食進口國新一輪的恐慌。中國作為全球第一人口大國,糧食問題自然令民眾格外關注,面對民眾的困惑,中央政府迅速給出了答案:不用害怕,我們有充足的儲備糧。可以說,儲備糧是當下國家穩定的壓艙石。

古代中國的“儲備糧”制度是好是壞?


中國作為有著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以農為本、農業立國的思想可謂是根深蒂固,無論是古代統治者還是普通民眾對於土地和糧食的重視非同一般,因為土地、糧食是古代王朝統治的基石,更是普通民眾的立命之本。因此,在兩千多年以前的中國,土地制度、糧食制度就已經開始生根發芽,以此來保證社會的穩定和正常運轉。

擁有土地當然很好,但能出產糧食才是更重要的。為什麼呢?因為古代生產力水平低下,土地的糧食產量一定程度上靠“老天賞賜”,一旦面臨天災人禍,人的生存便成為很大的問題,此時易子而食、揭竿而起再正常不過了。

有鑑於此,古代很早就有人開始在糧食豐收的年景多多儲備糧食以備不時之需。這種情況在戰國李悝變法時期逐漸上升為國家手段,國家糧食儲備制度的雛形開始出現。隨著朝代更迭,糧食儲備制度到西漢初年便逐漸成形了,像賈誼的《論積貯疏》、淮南王劉安的《淮南子》當中都曾提到要將糧食儲備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思想,其後的耿壽昌更是將這種思想付諸實施,他在當時的西北設置了“常平倉”,用來穩定糧價併兼作為國家儲備糧庫,“常平倉”在一定時期內對於穩定西北社會秩序是相當有效的。不過,隨著古代糧食儲備制度確立而來的是其弊端的不斷放大。

隋唐時期,國家統一,經濟繁榮。自隋文帝立國之初,政府便在國家戰略要地設置大量糧倉用於儲備糧食,這些糧倉的規模宏大,像含嘉倉佔地面積可達四十二萬平方米。眾多的糧倉圈佔了民眾大量的糧食,據史料記載,隋朝滅亡之後,唐朝建國二十多年後,仍在食用這些糧倉的糧食。隋朝糧食儲量為何如此巨大呢?因為隋朝建立糧倉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為的是與民爭利,搜刮來的巨大財富矇蔽了統治者的眼睛,穩定社會以備民眾不時之需的理念早已拋擲腦後。隋亡之後的歷代統治者們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隋滅亡的教訓,但是與民爭利的理念卻一直延續下去。特別是在這些古代王朝的中後期,糧食儲備制度更是成為它們的弊政、苛政。


古代中國的“儲備糧”制度是好是壞?


古代糧食儲備制度早已成為過去式,但其歷經兩千年多年早已成為國家政治文化當中的寶貴財富,正是在其基礎之上我國現代糧食儲備制度才得以建立和完善,並最終成為維護國家穩定、保障群眾利益的利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