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節跳向全球,張一鳴的7個第一次

字節跳向全球,張一鳴的7個第一次


張一鳴很確定,自己要運營的是一家全球化公司。他還說過,要參與全球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這一切的前提是,他要補課,經歷很多第一次。

字節跳向全球,張一鳴的7個第一次


作者 | 翟文婷


2017年。北京。


張一鳴受邀參加一個閉門會議。彼時,字節跳動剛完成新一輪融資,估值達220億美金。主持人問張一鳴,“你的目標是什麼?你的目標是千億美金估值嗎?”


張一鳴沒有回答,反問道,“為什麼要限制我們實現的目標?Google從未設定過這樣的目標。”


同樣是在2017年。


一次採訪中,被問及自己最大的變化,張一鳴說,“從一個總經理到一個平臺型公司的負責人,再到全球平臺公司的負責人。”


當時字節跳動的海外業務非常有限,也沒什麼引人注目的成就。


但張一鳴很確定,自己要運營的是一家全球化公司。他還說過,要參與全球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


世界是平的。在這樣一個野心時代,估值的數字不足以承載他的目標,他心裡有根基準線。


2018年初,張一鳴提出,旗下產品一半用戶要來自海外,三年完成。但隨著國內抖音用戶的激增,據說這個比例又被調整為1/3。還有一種說法是,字節跳動的全球DAU目標是 10億。2019年度,Facebook的 DAU是16.6億。


前不久,他在公司成立八週年的內部信中寫道,作為字節跳動的全球CEO,接下來他會把重點放在海外市場,完善全球管理團隊,花三年時間,走遍全球的辦公室。截至2019年底,字節跳動在全球共有240個辦公室。


一位字節跳動內部人士透露,2020年海外市場員工預計將新增一萬人以上。國內市場探頂,海外被寄希望是新的增長點。雖然這家公司的出海明星產品TikTok在美國正麻煩纏身。


2013年中,張一鳴帶著今日頭條四下融資時,至少兩位鼎鼎大名的投資人接觸後不願出手。至於理由,除了對產品沒什麼信心,他們還暗示,“張一鳴的氣場不像能做成大事的一位企業家”。


NIKE創始人曾說,別管別人怎麼說你的想法很瘋狂……前進,不要停下來。甚至在你達到目標前,都不想是不是要停下來,不要過多關注目標到底在哪裡。


世界是由瘋狂想法構成的,歷史就是瘋狂想法的長期發展。


1

第一次去硅谷


2017年,張一鳴給自己立了個flag,學好英語。


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合夥人孫謙說,為了學英語,張一鳴花了很多時間閱讀英文著作,在一些商務談判中主動用英文跟國際夥伴交流。“我能感受到一鳴的英文有了明顯的提升。”


有天下班時間,張一鳴猶豫是堅持聽英語還是聽歌?最後他決定聽英文歌,附加把歌詞背下來。


不僅要求自己,他還發動公司高層學英語。


去年年初,加入字節跳動的央視主持人張羽,成為英語學習班的新成員。有天在食堂開會,正好聊到這個話題,張一鳴要大家挨個秀下英語,檢驗學習成果。前不久被任命為字節跳動中國區董事長的張利東排在第一個。張羽心想,利東啊,你一定要頂住壓力啊。


最後“考試”被取消,但從這些細節看出,張一鳴決定的事情,一定要結果。


全球化業務,張一鳴要補的課,當然不止英語。與王興不同,他沒有海外的工作生活經歷,對硅谷的真實感知也相對較晚。


2014年9月,張一鳴跟隨極客公園的一個活動來到硅谷。同行的還有其他創業者,以及創立源碼資本沒多久的曹毅。曹毅在紅杉時負責投資了今日頭條,源碼也數輪積極跟投。


當時正值阿里巴巴集團在美上市,張一鳴近距離接觸到這家中國巨頭如何被硅谷密切關注,他還發現Facebook和Twitter的一些員工喜歡小米手機。


他們參觀訪問了Facebook、Google、Airbnb等公司。體驗了特斯拉新款車型,買了新款iPhone,見到了楊致遠。楊致遠告訴他,當時投資阿里主要因為看好馬雲,願景堅定又有耐心,深感榮幸。


這應該是張一鳴與硅谷的第一次親密對話,也是對中美兩地互聯網實力的一次親身校驗。


領隊問他們,還有哪家公司想去但沒去。張一鳴想了想,是蘋果。“蘋果的文化和喬幫主之前的管理風格是我們最不像和最難學的。但我覺得其中所執觀念卻是最根本的。其它公司如幼兒園般的色彩和美味很好也應該有,但不觸動。”


《喬布斯傳》他讀了不下三遍,字節跳動不按事業部設立組織架構的想法,就是從中獲得的啟發。


離開美國前一天,他們來到金門大橋。眼前波瀾壯闊的景緻觸動了張一鳴。他跟曹毅講起自己創立今日頭條的事情。


寫商業計劃書時,他做過一個模型預測,頭條有機會在五年時間內把日活用戶做到1億。曹毅問,你怎麼做到呢。他把新聞人群的市場規模,滲透率,自己在裡面會是什麼位置,清楚得講了一遍。2016年10月,頭條DAU破億。比張一鳴預測的時間,提前了幾個月。


這件事對曹毅是極大的震撼。“他對很稀有的大東西必須拿下,會全力以赴,投入所有精力和資源,然後大力出奇跡。”


張一鳴不是個瘋狂的人。他很保守,決策前,猶豫重於果決。他會反覆思考一件事情,直到觸達本質。


回北京後,張一鳴判斷,“中國科技公司的黃金時代即將來臨。”


2

落下第一個棋子


2015年,張一鳴給公司定了非常激進的目標。“在一個活躍競爭的行業不激進就是後退。”


激進的表現之一是,這一年字節跳動佈下全球化的第一個棋子,海外版今日頭條Topbuzz。


關於這個產品的最好消息是,一度站在Google play下載量第一的位置。最壞消息是,The information在2019年11月發文稱,Topbuzz正在尋求對外出售。字節跳動官方對此沒有回應。


一位出海產品創業者告訴「新芒daybreak」,“出海內容本地化問題比較多。和TikTok不同,資訊類的本地內容產出偏專業化。”事實上,Topbuzz就曾因內容低質而被投訴。


上述創業者所瞭解的是,Topbuzz的月活在1500萬左右。這個數字在資訊出海領域,屬於中等偏下的水平。張一鳴本人對這款產品沒有過特別的評價。


字節跳向全球,張一鳴的7個第一次


硅谷之行後,張一鳴開始頻繁出國。2015年飛了兩趟日本。坐車穿梭在京都,他感覺跟老家福建很像,好比從永定縣北門山往下看的風景。兩年後,日本成為抖音海外版TikTok最先爆發的地方。


同年9月,張一鳴是中美互聯網論壇的受邀嘉賓之一。西雅圖的照片中,與他同桌的左手邊是思科公司CEO錢伯斯,右手邊是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他還跟比爾·蓋茨聊了聊操作系統的未來。


彼時,除了今日頭條,張一鳴的手裡其實沒有什麼好牌。未關閉前的內涵段子,悟空問答,懂車帝,都是想象空間有限的細分產品。


年初在沖繩團建,他把大家叫到一個居酒屋,第二次討論要不要做短視頻。第一次是2014年,當時他們辦公樓附近的知春路地鐵上被騰訊微視的廣告淹沒,微博的秒拍也在不遺餘力砸錢推廣,猶豫之下沒有跟進。沖繩的討論,也沒有積極的結果。


這一年快結束的時候,短視頻最有競爭力的玩家變成快手和美拍。這條賽道,張一鳴覺得已經錯過了。


但是他還心心念著全球化。他給自己定製了一款懸空轉動的地球儀放在辦公室,“全球化從這裡開始”。


3

第一次海外投資


2016年1月,張一鳴和曹毅出發去了印度。在德里,孟買和班加羅爾,他們參觀了Ola等創業公司,與紅杉在印度的投資者會面。


印度的移動基礎設施發展迅速,智能手機越來越便宜,本地運營商提供的3G套餐價格合理,允許用戶瀏覽和分享更多內容。就連路上簡陋的“突突車”車身,都是PHP、JAVA、C++等編程語言的學習廣告。


這一切讓張一鳴興奮、著迷。他說,空氣中瀰漫著一種“複雜”的味道。


2016年互聯網大會,他在演講中明確,頭條將通過Build&Buy的方式在海外擴張。


當年,字節跳動就投資了印度新聞應用Dailyhunt,並控股了印尼新聞推薦閱讀平臺Babe。據說,他們還試圖以換股的形式提出投資美國應用Reddit,但被管理層婉拒。這家公司後來接受了騰訊的投資。


字節跳動投資Dailyhunt有一個很重要的背景信息。


蔣凡曾經的戰友、友盟聯合創始人陳彧堃,2016年在印度市場推出一款叫NewsDog的新聞聚合產品,20個人的團隊就做到1000萬規模的用戶。陳彧堃到訪印度,發現當地人更多還在用印度語而不是英語,憑此敏銳的發現,他成為印度下沉市場的最早獲益者。2018年5月,NewsDog被騰訊投資,是Dailyhunt的有力競爭對手。


投入阿里陣營的UC,在印度也有不錯的基礎。還有印度本土公司都在蠶食信息流市場。字節跳動在這一領域沒有佔據絕對優勢。


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張一鳴加大對印度市場投入的決心。2018年6月,對標Sharechat,他們在印度自建了社交網絡應用Helo;2020年3月,音樂流媒體應用 Resso上線,加入與Gaana、Spotify 等產品的競爭。


2016年底,距離沖繩會議過去差不多兩年時間,張一鳴第三次跟團隊提起短視頻。這次他們決定,不再放棄。“短視頻會給世界帶來很多改變。我們要大力嘗試,不僅做,還要做兩款,國內做,海外做。還要做好海外併購。”


對這家公司來說,2016年與國際接軌的一個側面事件是,蘋果CEO庫克訪華時參觀了字節跳動。瞭解到今日頭條的增長曲線之後,庫克告訴張一鳴,“當增長還能用月對月度量的日子是美好的。”


4

第一次與美國團隊合作


2016年3月,雷軍接受兩會採訪時,肯定今日頭條是中國創新、引領全球的代表。一些產品在融資時會說,要做中國的今日頭條。


看到這篇報道,張一鳴內心自然有些小竊喜。但他還是拿出延遲滿足感的自我剋制,“其實我想到Google、FB的獨步全球,當看到SpaceX升空的視頻,一種略low的感覺油然而生,中國公司還需努力,差距仍然巨大,不過這才有意思。”


11個月後,2017年中國農曆新年假期,張一鳴就坐上前往洛杉磯的飛機,去收購美國的一家公司。


他很快見到Flipagram的管理團隊,當時這家公司的經營陷入困境,最終答應交給字節跳動。


Deal完成,回到國內。一個多月後,他跟團隊說,要去洛杉磯做整合工作。同事個個面露難色。他們中大多數都沒怎麼出過國,一致表示沒什麼底氣。


2015年推出Topbuzz時,團隊更沒信心。張一鳴研究了全球化做得最好的中國公司華為之後發現,華為的產品既有售前,又有售後,還有實施部署,發達國家和非洲卻都能被拿下。張一鳴鼓勵團隊,這麼需要本土化的企業都能走向海外,我們也可以。


這次他們要遠赴重洋,讓美國的團隊心悅誠服地接受一家中國公司的指揮,又是一個新的命題。


張一鳴在洛杉磯的整合工作耗時不到一個月,4月下旬回到北京。Flipagram後來的表現沒有十分驚豔,但這是他第一次與國際團隊的合作實踐。


回國沒兩天,4月25日,張一鳴與王興參加了包凡主持的一場對話。


包凡問,對方在創業過程中最厲害的一個決策是什麼。王興說,張一鳴看得很早,比絕大多數人都更早明白這是一個什麼事情,這是一個多大的事情,這事情的關鍵是什麼。而且他提前幾年就反覆地積累,而不是在做了之後才開始。


王興的這段評價是對張一鳴思考和行動邏輯的最精簡概括。包括全球化,他都是這樣做的。


一天後,加入字節跳動半年時間的柳甄站在美國哈佛的演講臺,她講的是自己作為一個外國交換生,從律師做到Uber,再到今日頭條高管的故事。中心思想是,不設邊界,直到疼痛。


柳甄還介紹了頭條是怎樣一個移動資訊產品,相比用戶花費大量時間去主動找信息,頭條會讓有用的信息主動找到你。她特別提到,頭條的人均時長是76分鐘,“這比Facebook、Snapchat 或 Twitter用戶在其平臺上停留時間都長。”


互聯網這一年的主題似乎就是突破邊界。TMD都在玩著大冒險的遊戲。柳甄的演講,更像是對美國主流社會的一次官方宣言:字節跳動也在不設邊界,你們準備好了嗎?


5

決定性意義的一次大併購


2017年這家公司的戰略核心產品已經變成抖音。起步落後快手、美圖,他們需要更懂短視頻的本質,找到反超的路徑。


8月,抖音在國內的日均播放量超過10億,三個月增長近10倍。官方宣佈將投入上億美金幫助抖音出海。日本是第一站,當年11月就登上日本免費榜下載量第一。


資本動作也暗中進行。張一鳴和宿華同時看上了Musical.ly,一家總部位於上海、用戶卻在北美市場的短視頻公司。


據科技互聯網觀察者潘亂的消息,因為Musical.ly的早期投資人傅盛擁有一票否決權,而獵豹內容轉型不順利,因此要求併購Musical.ly的時候,附帶收購旗下新聞聚合平臺News Republic和Live.me。買一附二的要求,導致快手退出,張一鳴則接受了傅盛的條件。


前不久傅盛在接受晚點LatePost採訪時回憶,“當時張一鳴多決絕啊。他家在北邊,我在東邊,每次跑到我家樓下咖啡館就聊,自己專門跑過來聊。連續聊了兩三次。”


針對News Republic的問題,談判環節,張一鳴團隊應該有提出折中意見。今日頭條可以把獵豹的整個內容體系接手,變現後,給他們分成。但傅盛堅持,“結盟可能是最好的方式。”


2017年11月,僅相隔一天,字節跳動併購Musical.ly和News Republic的消息對外公佈。幾天後的烏鎮互聯網大會,張一鳴和傅盛都接受了媒體採訪。當時大家關注的焦點不在Musical.ly,而是兩個風頭正盛的創業者之間的合作。


字節跳向全球,張一鳴的7個第一次


採訪現場,張一鳴告訴我,“信息流國際化,規模優勢很重要。(獵豹)自己做可能不具備規模優勢,跟我們合作挺好的。我們提供信息流內容,然後變現,跟他們分成,就像Google跟很多公司合作一樣。”他還說,“我都沒有花太多精力,團隊自己對接就行了。”


關於字節跳動的全球化,他回應,沒有特別複雜的東西,這是未來三四年中很重要的增長點,既直接又明顯,已經為公司帶來不少收入。如果是一家美國公司,他們天然就會說,歐洲用戶多少,加拿大用戶多少。“很多人做海外市場有心理障礙,抖音放在日本沒幾個月就火了,我們好像也沒有做特別的事情。”說完,他笑著轉向同事,“這麼說好像我抹殺團隊的工作了。”


他還說,信心很重要,很多時候自己慫了就可能沒有信心去做了。”之前很多公司認為不行,但我們試得好像還可以。”


第二天,我見到傅盛,關於互聯網出海他主要談了兩點:


一是,不僅中國,整個世界移動互聯網流量都基本見頂,巨頭對流量的掠奪擠佔了創業公司的空間。Facebook抄騰訊還抄Snapchat,Snapchat一個季度下載量就跌掉2000萬,然後追著Musical.ly打。他說,獵豹從零做起,兩年時間拿下3億用戶去美國上市,那時候美國一個用戶才零點幾美金,後悔當初沒有把利潤全砸進去買流量。


二是,巨頭出海為什麼那麼難?國內最好的人才派不出去。百度的人跟他說,做完海外一個國家,一點聲量都沒有,還不如把國內一個省的BD做好。中國業務越好,出海越難做。派出去的人可能都不是精英,拿不到多少總部的資源,年終給個低評級。這樣一來更沒人願意出去。高層一看,花那麼錢看不到效果,不如不搞。


傅盛說,這個問題跟張一鳴溝通過,他們的意見一致,不如中國團隊發一個美國版。獵豹當時的問題相反,做海外版的人不願意做國內市場。他還說,生物學的思維模型對他啟發很大,沒有一勞永逸,永遠都在動態發展。這應該是受了張一鳴的影響。


從張一鳴後來的動作看,光是建Local團隊運營海外版還不夠,需要老大親自上陣。2019年,張一鳴2/3的時間人都在海外,親自考察當地市場,管理團隊。


雖然收購Musical.ly,張一鳴多花了1.3億美金,不過News Republic(以下簡稱NR)也不完全是個包袱。


2016年8月傅盛以5700萬美元收購NR,看中的是背後1650家新聞機構的版權。一年後,轉賣給張一鳴,版權資源已經增加到2700多家。對於在版權方面投入重金的頭條來說,這也是需要的。另外,NR在法國波爾多和舊金山設有雙總部,法國、德國和英國有一定用戶。字節跳動在歐洲沒有業務,藉著這一收購案,順勢啟動了歐洲業務。


至於Musical.ly,這筆8億美金的併購案對張一鳴和字節跳動更是起到決定性作用。他間接拿到美國和歐洲6000萬的月活,與TikTok合併後,成為全球化進展最快、影響力最大的一個產品。


最要緊的是,他收穫了一枚重要人才,Musical.ly聯合創始人朱駿(Alex)。


Musical.ly的創意是他靈光閃現的結果。有一次在加州火車上,他發現周圍的青少年在聽音樂、自拍、分享內容。他想,為什麼不把這些都整合到一個應用呢。這個應用就是Musical.ly,上線後吸引了眾多低年齡段的用戶。過去,朱駿的關注點一直是產品設計和用戶體驗,他會花很長時間思考按鍵的顏色。


2017年底,Musical.ly被併購,朱駿留下幫忙過渡,後來退出休息了一段時間。2019年初重新加入字節跳動,負責抖音國內產品,向張楠(現字節跳動中國區CEO)彙報。10月28日,他被調任負責TikTok,直接向張一鳴彙報。


在張一鳴的這場全球戰役中,朱駿是他完善全球管理團隊的最重要的助手。包括最近TikTok被美國監管層質疑數據安全問題,作為救火隊長,他被派往一線。在美國人眼裡,朱駿扮演的是一位和事佬的角色。


6

第一個出海明星產品


不同國家或地區之間存在文化差異,這是事實,也是中國互聯網公司全球化最大的心理障礙。張一鳴想知道,Facebook、Youtube等全球化成功的公司是怎麼解決的。


一開始,扎克伯格就為Facebook的全球性增長建立基礎:界面保持簡單,就像Google一樣,極簡的外觀卻包裹著複雜的技術;在其他國家使用Facebook的用戶,不會覺得跟自己離線生活相距太遠,你只能看到自己的朋友。翻譯工具則讓Facebook沒什麼成本就在全世界各地內容本土化。


這些研究,讓他們獲得參考和底氣。市場不同,不意味著產品版本多樣化。張一鳴確定的出海策略是:做全球化的產品,加本地化的內容。


簡而言之,國內外的產品使用的是同一套技術,體驗和功能完全相同,內容運營本地化。


五年時間,字節跳動在海外自建了Topbuzz、TikTok、Topbuzz vidieo、Hypstar(後更名Vigo),Lark,Helo、Resso7款產品,這些應用在國內也有版本。一款產品全球發行,這在中國互聯網公司並不多見。


據一位字節跳動內部人士反饋,Base在新加坡的技術負責人是向楊震源彙報,技術沒有單獨的部門支持國際化產品,而是在各個大組裡劃出小組負責。2018年開始,海外業務招兵買馬運營人才,北京外國語學院的不少畢業生被招募進來。然後根據不同情況決定是否在當地設立辦公室。初期,東南亞等地的運營負責人都在北京總部。


這套策略不是什麼獨門秘籍,很難完全解釋字節跳動出海的階段性成功。


2018年初,張一鳴與GGV合夥人童士豪有過一場簡短的對話,關於如何在海外取勝,張一鳴說,產品、技術和運營,要更勤奮,更精益求精。


TikTok亮相初期,當地Instagram、Youtube、Twitter等社交媒體的優質內容創作者,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網紅,被邀請入駐TikTok。這些人已經有很好的粉絲基礎,擁有創作能力。


2018年年中,我曾接觸過日本和印尼的幾位創作者。當時他們中的大多數,還只是把TikTok當作一個好用的短視頻拍攝工具,高清,有特效。目的是把拍好的內容再上傳到人人必備的Ins。他們在TikTok則主要學習別人怎樣拍出更好的視頻,留言區用戶的評論,大部分也是在討論拍攝技巧。


但當時有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印尼兩個網紅的YouTube粉絲量差不多是TikTok的幾倍,視頻播放量卻基本相當。那個時候人們開始見識到TikTok的流量效應。運營團隊會把國內抖音平臺的爆款內容,平移複製到其他市場,比如挑戰,標籤、尬舞機等。這些策略無形中拉昇了觀看人群的數量。


比如,他們抓住日本人習慣抱團的從眾心理,多推薦團體挑戰玩法,吸引更多人參與。日本人還比較害羞內斂,只看不發,簡單適合家庭成員互動的舞蹈也比較受歡迎。總之,落地時與當地文化習俗進行強貼合、強綁定,是海外運營的基本準則。


當然,TikTok激增的下載量背後是高成本投入。在日本,冷啟動階段就開始大量商業投放,比如與當地明星聯合發佈新歌。合併Musical.ly的賬戶後,TikTok成為海外下載量最大的App。


字節跳向全球,張一鳴的7個第一次


2018年5月7日,張一鳴在朋友圈發了一張2018年Q1的全球下載數量。TikTok在總榜排名第六,蘋果應用商店下載量全球排名第一。他配文,Celebrate small success。


正是在這個朋友圈下面,他與馬化騰言語交鋒。張一鳴說,“微信的藉口封殺,微視的抄襲搬運,擋不住抖音的步伐。”馬化騰回敬,“可以理解為誹謗。”他們都說,要公證對方。半年前的烏鎮互聯網大會,他們還在“東興飯局”談笑風生。


海外市場,騰訊以資本連接的方式佈局了字節跳動重點進入的領域。而在國內,抖音的破壞式傳播,更是讓騰訊緊張。他們先是投資了抖音最重要的競爭者快手,然後復活微視。最新的動作是,微信在二級入口灰度測試視頻號。短視頻的對決,遠比我們想象中激烈。


7

一個前所未有的複雜局面


TikTok在海外買量換增長的做法不可持續。2019年初,張一鳴要求團隊重新評估美國市場的所有營銷活動,以最低成本獲取並留存用戶,提高投資回報率的同時,開始商業化探索。據晚點LatePost報道,2020年TikTok第一次有了75億元的獨立商業化目標。


TikTok成為一種現象的大背景是,短視頻應用的形式在全球年輕人群體廣受歡迎,形成一種潮流。Complex和Vice等視頻製作發行商也起到助推作用,甚至連一些大牌願意在短視頻平臺投放廣告。


根據Captiv8的數據,TikTok用戶中有69%的年齡介於14至26歲之間。這部分年輕用戶被描述為是“難以捉摸的”,恰恰又是品牌商希望觸及到的。所以海外營銷公司會把TikTok與Snapchat結合使用。


營銷主很想嘗試新的社交平臺,TikTok雖然沒有太多數據和工具提供,但它的觀看量實在太誘人,打上標籤內容的觀看次數超過10億是家常便飯。萬聖節期間,美國一個連鎖飯店的標籤式病毒營銷活動,觀看次數達到39億,所花費用是15萬美金。


部分原因是,TikTok還是一個新平臺,暫時沒有太多的廣告客戶,意味著品牌之間沒有激烈的眼球爭奪,而且平臺限制或約束也比較少。


關於TikTok最新的消息是,字節跳動正委託一家獵頭公司在為美國TikTok尋找CEO。因為用戶隱私和數據安全問題,美國的聽證會於當地時間3月4日剛結束。


TikTok在全球流行,結果是被Facebook 、Google、Snapchat視為重要對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複雜問題和挑戰。


字節跳動旗下的其他出海產品也不是暢通無阻,甚至做得更辛苦。


比如信息流,歐美市場的媒體生態已經很成熟,尤其FB的個性化推薦比頭條做得還要早。Topbuzz最早還依靠FB推廣導流。


東南亞市場的運行規則是,本地人負責底層內容,中間是印度和中國公司的平臺競爭。FB和Google則手握封頂權限,他們掌握著規則和生態,甚至全球的網絡廣告銷售體系。東南亞用戶一抓一大把,商業化能力卻很弱,比中國慢一拍,真正賺到錢的公司屈指可數。


2019年,朱駿執掌TikTok之後,前往紐約曼哈頓的WeWork辦公室穩定軍心,應對美國監管危機。灰白長髮、山羊鬍的樣子,讓他看上去更像詩人,不像是科技公司的負責人。唯一一次接受採訪時,他力證TikTok不是威脅,甚至不排除將TikTok重組為一家獨立公司,成立新的董事會。


這一系列問題表明,字節跳動的出海網絡還需要花更長時間去構建和完善。


國內組織升級和人事調整完成後,張一鳴給自己的任務是,更好地改進一個超大型全球組織的管理。商業社會也在期待更好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