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武漢的上海“小發明”

人民網上海4月5日電 (龔莎)4月4日下午,隨著最後一位患者轉出C1病區,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駐雷神山醫療隊正式關艙。在一個半月的時間裡,醫療隊全體156位隊員充分發揮多學科、整建制醫療隊跨學科合作的優勢,在治療上重視個體化、精細化,為每位患者制定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除了治療方案,“上海細節”也體現在臨床創新發明上。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駐雷神山醫療隊隊員鮑偉主治醫師、周妍主治醫師、張鵬宇副主任醫師聯合發明了“小艙式多功能操作防護罩”,可用於氣管插管、支氣管鏡操作、中心靜脈穿刺、痰培養等各類傳染性操作,能大大降低醫護人員感染風險。此外,醫療隊員王巖主治醫師、周小建主任醫師、劉德志副主任醫師也開發了一種“咽拭子採集保護裝置”,能降低醫務人員採集咽拭子時被感染的風險,且可摺疊、可移動、可調節高度。

如今,醫療隊已經關艙,不日即將返滬,但這些上海小發明將留在武漢,繼續為當地醫護人員所用。

源於一張餐巾紙上的創新發明

“氣管插管是新冠肺炎救治過程中的高危操作,我們醫療隊在接管病區後,就一直很重視醫護人員自我防護。”“小艙式多功能操作防護罩”發明者之一、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婦產臨床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鮑偉告訴記者,“這個發明的靈感來自於外科中的腹腔鏡培訓設備和兒科的新生兒暖箱,我在吃飯時候想到了將這兩者結合起來,就順手把這個想法畫在了餐巾紙上。”

留在武汉的上海“小发明”

醫療隊裡的呼吸科周妍主治醫師、張鵬宇副主任醫師在看到這張草圖後,覺得確實可行。鮑偉是婦產科醫生,熟悉腹腔鏡操作,周妍和張鵬宇則對氣管插管操作細節和風險點十分了解。三人經過交流,逐漸完善了防護罩的設計思路和細節,並將草圖發給了一家北京的醫療機械機構。

“在餐巾紙上畫草圖的時候是2月28日,我們經過多次討論,將其設計成專利並提供給制造機構的日子是3月8日。由於疫情原因,對方要等待復工,3月26日時候告訴我們完成了。”鮑偉告訴記者,“3月31日時,我們收到了裝在定製轉運箱裡的成品防護罩。4月1日,我們正式在臨床中使用了這款防護罩。”

留在武汉的上海“小发明”

4月2日,在防護罩的保護下,市一醫院醫療隊護士為患者進行吸痰操作

完成後的“多功能操作防護罩”兩端分別有進氣和排氣孔,採用進低排高設計,在排氣過程中,可將內部氣體過濾消毒後排出。兩側豎直面各有一個半閉合式管線孔門,能根據病房機器位置就近快速連接管道線路。八個密封操作孔分別分佈在頭端和兩側,操作者手臂在操作時能得到有效密封,並可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相應位置的操作孔進行操作。

留在武汉的上海“小发明”

兩晝夜完成設計方案“實物化”

咽拭子,鼻拭子等標本採集是確定患者是否符合診斷或者出院標準的重要手段,在這一過程中,醫務人員需要近距離接觸患者,以提高採樣成功率,避免非醫療因素所致的假陰性。在這一過程中,多數患者因為咽喉部受到刺激,會忍不住打噴嚏、咳嗽、乾嘔,這些不受控制的動作給醫務人員帶來了極大被感染風險。

為了降低醫護人員的感染風險,上海市一醫院駐雷神山醫療隊員王巖主治醫師、周小建主任醫師、劉德志副主任醫師開發了一種“咽拭子採集保護裝置”並申請發明專利。這款裝置能降低醫務人員採集咽拭子時被感染的風險,且可摺疊、可移動、可調節高度。

設計圖紙完成後,為了使設想盡快“實物化”,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鍾力煒與後勤保障處陳童、施慧同志連夜摸索,完善設計方案,經過兩個晝夜的反覆調整嘗試,終於完成實物。目前這一設備已運送到武漢抗疫前線,在不改變目前防護級別前提下,為一線的醫護工作者再增加一道抗疫保護。

留在武汉的上海“小发明”

市一醫院支援雷神山醫療隊領隊、市一醫院副院長劉軍告訴記者:“我們來到雷神山後,結合臨床需求和多學科、整建制醫療隊跨學科合作的優勢,設計、應用了5G無線聽診器、醫用眼罩、體外膈肌起搏器、正壓振動通氣設備等多個臨床創新項目,提高了臨床診療的效率和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