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岱《自為墓誌銘》:令人捧腹的生平,是旁人不懂的無奈人生

墓誌銘,一個嚴肅的名詞。

人固有一死,一生榮華或是窮困,死後是“人死如燈滅”,還是進入另一空間繼續“活”著?比起當今這個沒有信仰的時代,對於“死後名”這個問題,古人想得比現代人要嚴肅得多。

在中國,古人堅信人輪迴,相信人死後會進入另一個世界,即陰曹地府。那裡有閻王、有判官、還有掌握人生死的生死簿,他們將決定進入地府發人是投胎重生還是永世不可超生。

張岱《自為墓誌銘》:令人捧腹的生平,是旁人不懂的無奈人生

葉芝墓誌銘:冷眼看生死,一騎度紅塵

為了方便判官辨認鬼魂,不錯判,古人便為死人撰寫墓誌銘。自秦漢時期便有墓誌銘,到唐朝已經非常流行。

因為墓誌銘得寫的漂亮,找個有名的文人大家寫個墓誌銘,在古時候可謂是種時尚。可別以為流行,墓誌銘就誰都可以寫,那可是要花錢的。

能賺錢嘛,文人接私活就很正常了。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就經常替人寫墓誌銘,但凡來求者,沒有不應的。像韓愈這種文采斐然的大名人為墓主人寫不吝誇讚的溢美之詞,報酬自然是不低。

不得不嘆,多讀書讀好書是很有必要的。

不是誰都有墓誌銘的,芸芸眾生皆歸於一抔黃土,墳堆相看兩不厭,墳頭青草不相知。

名人有何不同?名人都有墓誌銘,我想,這大概是為了區分名人與平凡人最好的好辦法了。(當然也可能是分辨墓主人是窮人和富人的辦法)

墓誌銘就如同現在人用的名片,區別是它在陰曹地府使用。

有的人一生都沒用過名片,而有的人不可能不用名片,墓誌銘就是那陰間名片

但是墓誌銘這麼嚴肅的東西,可不都是高大上,有的可能還奇葩滑稽,或者很個性。

高大上的,比如哲學大神康德的墓誌銘“位我上者,燦爛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意思是“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夠震撼人心,一件是心中崇高的道德準則,一件是我們頭頂燦爛的星空。

這墓誌銘看了是不是肅然起敬?哲學大師就是不同一般。

張岱《自為墓誌銘》:令人捧腹的生平,是旁人不懂的無奈人生

瑪麗蓮•夢露

再看看瑪麗蓮•夢露的墓誌銘“37、22、35,R.I.P”,不說的話,你一定猜不到這些數字代表什麼。

這三個數字是夢露的三圍。是不是很任性?

而大作家海明威的墓誌銘“恕我不起來了”調侃中是他對死亡的態度,作為一個作家兼酒鬼,對海明威來說,死亡和喝醉沒什麼區別。

都是外國人的墓誌銘,那中國人的呢?

相對外國人沒有生平,甚至沒有出生地的一句碑文,中國古人對於墓誌銘卻要嚴謹得多。

墓誌”出自明代徐師曾的《文本明辨序說》中的“按志者,記也;銘者,名也。”

所以墓誌銘分為前後兩部分,前一部分是“”,通常寫死者相關信息,比如出生地啊,名字啊,生平事蹟什麼的;後一部分是“”,主要是表達對死者的悼念和讚頌。

雖然只有兩部分,但是撰寫墓誌銘可不是隨便寫寫的,得有概括性,還得有獨創性。

比如漢朝大將韓信的墓誌銘,“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寥寥十個字便已概括韓信一生的重大經歷。

雖說墓誌銘要嚴謹,但從前面列舉的墓誌銘就能看出,因為墓誌銘的獨創性,使得墓誌銘各具特色,可數學、美詩、幽默等形式,有他人撰寫的墓誌銘,也要自撰的墓誌銘。

張岱《自為墓誌銘》:令人捧腹的生平,是旁人不懂的無奈人生

武則天畫像

當然也有極特別的墓誌銘,比如中國唯一一個女皇帝武則天的墓誌銘——無字碑

武則天一生經歷確實太過豐富,她的墓誌銘要真寫那得石塊巨石碑才行。然而無言勝有聲,一塊“無字碑”不僅不覺唐突,反倒是很貼切。

既然講墓誌銘,那隻講歌頌讚揚這類的就無趣了 ,古人才情兼具慣會夸人,看多了就覺得都差不多,那不如來說說幽默銘

說到幽默銘,那就不能不提《楊一笑傳》,看完這篇一分鐘長度的墓誌銘,讓人有一種古人花樣作死即視感。

初從文,三年不中;後習武,校場發一矢,中鼓吏,逐之出;遂學醫,有所成。自撰①良方,膚之,卒。

這楊一笑分明就是個秀啊!

學了三年文啥也不是,學個武吧,偏偏能射中敲鼓的,好在是學藝不精,不然鬧出人命來,不讓他負責只是趕走那還真的是客氣了,所謂人生路漫漫,不能放棄啊,於是再去學個醫,總算學出點名堂,卻把自己給毒死了。

真是人生多精彩,樣樣皆重來,最後還自己把自己坑死了,實在奇葩。

張岱《自為墓誌銘》:令人捧腹的生平,是旁人不懂的無奈人生

楊一笑墓誌銘

後來有好事者圖好玩兒,便把這段墓誌銘改成了下面這則笑話。

初從文,三年不中;後習武,校場發一矢,中鼓吏,逐之出;又從商,一遇騙,二遇盜,三遇匪;遂躬耕,一歲大旱,一歲大澇,一歲飛蝗;乃學醫,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遂至地府,久候閻王升堂,不耐,問之,鬼卒曰:王閱足下卷宗,狂笑,休克於堂上,未醒。

死了即死了吧,還去陰曹地府禍害了一把閻王,古人誠皮啊!

說奇葩,這個楊一笑只能算作第二,堪稱第一的是一個名叫張岱明朝文人,他可算是個不走尋常路的時代叛逆者。

看看他自己寫的墓誌銘。

蜀人張岱,陶庵其號也。

少為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勞碌半生,皆成夢幻。

年至五十,國破家亡,避跡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幾,折鼎病琴,與殘書數,缺硯一方而已。布衣疏莨,常至斷炊。

回首二十年,真如隔世。

張岱《自為墓誌銘》:令人捧腹的生平,是旁人不懂的無奈人生

張岱《自為墓誌銘》部分

張岱出生望族,家境殷實,傳說家中藏書三萬餘卷。

張岱還在“浙東四大史家”之列,又被成為“小品聖手”。如此優秀的他,卻硬是不走尋常仕途之路。

看看這前半生的作為,古人讀書為功名,他倒好,放浪形骸,自由快活,什麼功名不功名,科舉都不去,前半生順心而為,可謂尺度夠大花樣夠多,誰知道四十八歲那年,清軍入關,一朝國破家亡,玩不起了,甚至還得餓肚皮。

然而就算是死後要聽閻王發落,這墓誌銘寫的也是夠率真了,大有“閻王爺啊,您看著發落吧。”的意思。

但其實,張岱並非真的如自己所說這般不堪。

史料記載,張岱出生望門,但那時明朝已有衰頹之勢,從小雖也有登科之志,想要興邦救國,卻無奈屢次不中,便只得寄情市井玩樂。

張岱48歲那年,明朝覆敗,清朝執政,按理說以張岱之才,在清朝做個官,大展宏圖不是不可,可張岱不願做“識時務者”,轉而投了南明王,卻又不被重用,幾經輾轉算是認命了,便回鄉養老,寫下這一墓誌銘。

張岱是有才有情有志的,可惜都被時代的車輪碾得粉碎。

張岱《自為墓誌銘》:令人捧腹的生平,是旁人不懂的無奈人生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啟功先生自撰墓誌銘

古人對“死”是避諱的,無事不可言死,但對於“死亡”和“生命”確實心懷敬畏的。

古人相信輪迴,敬畏生命與鬼神,對於“死亡”,墓誌銘便是為“身前身後名”而存在。

墓誌銘除了作為墓主人生平志,或歌功頌德作用之外,還有警醒後世之用。

對於古人而言,墓誌銘是一個人的一生,是身後傳世的形象;而對於現代人而言,墓誌銘是與歷史佐證的資料來源,是古代文學、書法以及刻工技法的研究材料,是研究古代社會,史實,社會制度以及生活習俗的素材。

現代人對於墓誌銘的好奇,或在墓誌中的故事,或是碑帖的書法。

臨摹上一帖書法,心中也會想想若要給自己也寫墓誌銘,自己會怎麼寫,別人會怎麼為自己寫?

生命的長河中,人們就像一顆顆砂礫,在河水流淌中被打磨出只屬於自己的生命意志。

“人死如燈滅”,現代人不信奉鬼神也不執著輪迴,可是人固有一死,死亡的最終結果就是在同樣的生命長河中被遺忘。

人們害怕死亡,更害怕被遺忘。

“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遺臭萬年”大概是人們害怕被遺忘最有力的證據。

“名留青史”太難,假如要給自己寫一段墓誌銘,你希望會是以什麼樣被人想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