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研究用戶一樣去理解孩子,找到需要和痛點,是複利極高的投入

父母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都會不遺餘力地投入,但是,與其投入物質不如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而親子關係中常說要父母和孩子換位思考。這句話雖然聽上去很有道理,但是,在具體的情境中即使父母和孩子已經換位了。為什麼還是不能讓孩子聽話、理解父母呢?

像研究用戶一樣去理解孩子,找到需要和痛點,是複利極高的投入


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父母沒有把孩子當成用戶,而培養孩子的基礎就是要理解這些用戶,從而才能實現培養和教育孩子的目的。

對於把孩子當成我們的用戶我是這樣理解的。

有一次我們一家去沙灘,孩子玩得非常開心。流著汗在沙灘上打滾,不一會兒衣服就溼透了,全身髒兮兮的。正好沙灘旁邊有個購物商場,我打算馬上過去給孩子買套乾淨的衣服。讓孩子和父親在沙灘等。到了童裝店,那些衣服價格不菲讓我猶豫了很久。更沒有想到的是,這時孩子氣喘吁吁地跑到童裝店找我。場面一度讓我很尷尬,我面露難色,想馬上帶著孩子離開。沒想到,孩子一眼就看到一件白色的紗裙上有顆漂亮的大海星,伸手要去摸。我還沒有來得及開口制止,售貨員先開口說,小妹妹你今天一定玩得特別開心吧?你在沙灘上有沒有看到大海星呢?

其實之前也會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要不就是被售貨員鄙視或者直接勒令制止。連我自己的母親看見了也會著急地要求馬上給孩子洗一洗,擔心孩子生病。

可是,從孩子的角度就只是覺得喜歡玩沙,喜歡看到大海星,她並不需要乾淨的衣服或者洗個澡之類的。

像研究用戶一樣去理解孩子,找到需要和痛點,是複利極高的投入


培養孩子其實就是這樣,父母有沒有真正讀懂孩子想需求?能不能理解孩子?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

父母可能會有疑問,這樣說的話難道什麼都要聽孩子的?孩子還小隻顧著玩,什麼都不懂,都按孩子說的做的那這麼行?

這就說明,把孩子當成用戶來理解就更重要的了,因為只有先理解孩子的感受,才能在這個基礎上既滿足了孩子,又能讓孩子得到更多。這個更多就包含了讓孩子能接受的培養方式。

有個很重要的問題,要如何瞭解孩子的感受呢?

像研究用戶一樣去理解孩子,找到需要和痛點,是複利極高的投入


父母要不斷嘗試用了合理的方式瞭解孩子在做什麼

瞭解孩子每天在家、幼兒園做什麼這並不困難。但是,這裡有個很大的誤區。是瞭解而不是干涉。

舉個例子,我公司裡有不少同事的孩子讀的是私立幼兒園,這些幼兒園會向家長開放孩子在幼兒園實時監控視頻。同事在上班的時候就能看到孩子在幼兒園的一舉一動。這本來的幼兒園的好意,也是家長了解孩子的一個很好的途徑。

但是,如果家長過於敏感,那麼監控就會變成監視。一有風吹草動就緊張得不行。這樣並不是真正地瞭解孩子。如果,孩子從幼兒園回到家並沒有什麼太大是情緒波動,基本可以判斷沒有大事。能看到監控的家長大概瞭解下孩子情況即可,與老師保持良好的溝通。做到這些就足夠了。

像研究用戶一樣去理解孩子,找到需要和痛點,是複利極高的投入


父母儘可能地把自己當成孩子,模仿孩子

如果是沒有開放實時監控的幼兒園,或者孩子有明顯的情緒變化。而且,孩子無法精準地表達。這時,父母就要高度重視。家長要意識到孩子遇到的問題可能是平時想不到的。家長就要按照事情發生的地點重複一遍。

舉個簡單的例子,有些小孩子在外出的時候總是不願意自己走,要父母抱。有些媽媽會不理解,明明會走路也喜歡出來玩,為什麼要抱。就會拒絕孩子,孩子當場就會大哭大鬧。媽媽可能沒有意識到,因為孩子的身高和視線,如果自己走路可能只能看見大人的鞋子和小腿。要是媽媽能抱著他,他就能看到更多有意識的東西。

像研究用戶一樣去理解孩子,找到需要和痛點,是複利極高的投入


這裡希望看到更多的東西這才是孩子哭鬧真正的需求。

而不是因為孩子偷懶耍賴。可是,如果孩子不能精準地表達。媽媽是不是蹲下了用孩子的視角看看就能發現了?同樣的道理,如果在家裡爸爸蹲下來用和孩子一樣的身高在家裡行動,就能發現孩子的生活的確是那麼不容易。這就是按照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就能得出正確的答案。

當父母不明白孩子的問題出在哪裡時,可以用這個方法,用孩子的身高或者重新走一遍孩子走過的路。就能找到答案了,這也是一種不同的體驗。

像研究用戶一樣去理解孩子,找到需要和痛點,是複利極高的投入


父母用主動聊天的方式讓孩子表達出來

每週花一些時間接送孩子,或者陪伴孩子入睡。這幾個時間段都是很好地雙向溝通的機會。父母可以開一個頭,讓孩子自己表達,靜靜地聽孩子敘述,儘量少提問,少批評或者鼓勵。

當成講故事一樣,只是角色互換。孩子講爸爸媽媽聽。

當然,如何爸爸媽媽聽到一些很“恐怖”的詞也不要太擔心。例如,在一次聊天中,我的孩子告訴我,她今天和同學一起玩過家家。後來班上有個男同學扮演恐龍偷走了她們的小寶寶,一群小姑娘費了好大的勁才打敗了惡龍。沒想到吧,孩子的世界也是充滿了恐怖。

其實,這只是孩子很容易分清現實和幻想。她們甚至用誇張的詞彙把自己想象成爸爸媽媽,要保護好小寶寶。這也可能是孩子為了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

像研究用戶一樣去理解孩子,找到需要和痛點,是複利極高的投入


父母主動創造條件挖掘孩子的痛點

當然有很多時候孩子並不願意和父母交流。他們寧願去看動畫片或者和同伴玩。因為,大人總是太有目的性而少了趣味性。我有一個很好的方法可以介紹給父母們。就是和孩子玩情緒卡。在卡片上畫上不同的情緒,和孩子一起抽,抽到哪一種情緒就要說一個這個情緒發生的故事。

如果你作為父母能讀懂孩子這一系列的小心機,那就說明你可以瞭解自己的孩子。

但是,被動的瞭解還是不夠的。父母要主動觀察孩子的身體、情緒、語言的變化,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遇到的困難。並且,讓孩子主動精準地學會表達。

像研究用戶一樣去理解孩子,找到需要和痛點,是複利極高的投入


把孩子當成用戶一樣來理解,不僅僅是尊重孩子。更是設身處地地為孩子著想,當父母挖掘出了孩子痛點和孩子的真正需求。親子之間都能從對方的身上得到更多的關注和接納。從而在孩子小時候就構築了良好的親子關係的基礎,在培養孩子的道路上可以少走彎路,更健康地成長來看。是一件複利極高的投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