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農村孩子的記憶-我家的小院

老家房子建於1990年,承載了我和兄長所有童年的記憶。老家上房帶上客廳共有5間,剛好夠我們一家三代人同住,那個年代蓋個紅磚房是很不容易的。父母親經常提起他們當年建房的初衷,那就是被親人鄙視嘲笑太窮,父母親咽不下這口氣,就發誓一定要蓋起5間平方。

房子年紀將近30年,比起現在的城市樓房住著更敞亮舒服一些,上房加東廂房共計十幾間,家裡來些親戚朋友的也都夠住。除了十幾間房我最喜歡的是我們家的小院。說小院不合適因為院子面積很大,父親把院子一分為二,俗稱二合院,一邊放農具雜物,一邊作為我們主要生活區域,小時候家裡田地很多,一到秋收季節,院子成了24小時通亮的景象。一家人晚上圍在一起摘花生、剝玉米、碾壓豆子等等,院子也成了我們小孩的樂園,跑跑鬧鬧,打打跳跳,只要不出格,大人們也不會厲聲批評,任由我們性子去野。因為要搶收,所以一般晚上幹到一兩點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所以我和兄長大部分都是玩累了直接倒頭就睡,才不管是花生秧還是玉米堆上,睡著了父親和母親就會趕緊把我們抱回房間,他們繼續勞作。。。。。

想想那個時候身體是真累,勞作很苦重,全人工作業,但回想起那時候的場景還是會不由嘴角上揚,我想這也不失為80後的一筆財富。

我家院子在我小學時候父親種了一排葡萄樹,有十幾棵,從手指粗細的小枝慢慢由下而上沿著二合院的牆體爬滿了葡萄藤,我們也翹首以盼的看著一串串葡萄從青到紅到紫。每年葡萄收穫,母親都會摘一些送給四周鄰居,讓他們也嚐嚐鮮,很多小夥伴都喜歡到我們家玩估計這也是加分項。

院子後來被父親全部打成了水泥地,好處是下雨後不再泥濘不堪,壞處是種不了菜和果樹了。但這一點也不影響我和兄長玩的興致,還是喜歡在院子裡蹦跳,傻樂,傻玩。

現在不經常回老家,偶爾回去一次,院子裡除了枯葉就是雜草,一副荒敗的景象,搞得心裡也不免傷悲。不但我們家荒蕪,整個村子都靜悄悄的,沒有往日的喧囂和熱鬧,偶爾遇見一個人不是年邁的老人就是幼小的孩童,年輕人要麼都去了外地打工,要麼都搬到集體安置房了。

每次回家都會把院子打掃一遍,打掃得乾乾淨淨方可放心離開。可這又有什麼意義呢?因為下一次歸來還不知道是何時?

80後農村孩子的記憶-我家的小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