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女性比男性壽命更長,竟是因為男性成年後死亡率更高所致?


以下文章來源於BioWorld ,作者iBioWorld

BioWorld

解讀前沿科學進展,報道趣味研究發現,普及生命科學知識

PNAS:女性比男性壽命更長,竟是因為男性成年後死亡率更高所致?

PNAS:女性比男性壽命更長,竟是因為男性成年後死亡率更高所致?

在世界範圍內, 女性壽命一直比男性更長。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18年發佈的統計數據,全球女性預期壽命為74.2歲,男性則為69.8歲。

不管是歐美髮達國家,還是非洲等地的欠發達國家,女性壽命均顯著長於男性,至於壽命在110歲以上的超級百歲老人,女性的比例更是高達90%。

這種模式從18世紀中期(當第一個準確的出生記錄出現時)到現在一直都是一致的,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大約90%的超級百歲老人(活到110歲及以上)都是女性。

雖然社會因素加劇了性別在壽命上的差距,但即使兩性有著相同的社會習慣,女性也比男性有更大的生存前景。因此,女性在壽命上的優勢被認為是人類生物學中最強大的特徵之一

性別在死亡率模式上的差異有多大,這是一個與經濟和生物醫學意義相關的至關重要的問題。的確,男性和女性在與年齡相關的疾病方面表現出差異,由於人口老齡化,這些疾病的患病率目前正在增加。

除了人類,通常認為雌性哺乳動物的壽命通常比雄性更長。然而,這一觀點是由跨人群進行的研究,少數關於野生哺乳動物的案例研究或人工飼養的哺乳動物的記錄所驅動的,這些物種的壽命和衰老模式通常不能代表野生物種。要確定基於性別的死亡率的進化機制,就需要對野生哺乳動物的壽命中的性別差異進行全面的概述,而這是迄今為止所缺乏的。

目前有兩種主要的假說解釋不同性別的壽命差異,一種是性染色體差異;一種是線粒體DNA不對稱遺傳

第一種假說認為,與同種配子相比,異性配子(即哺乳動物中的XY雄性)在物種內的生存能力受到損害。

而第二個假說則認為,線粒體DNA的母體遺傳應該會導致突變的積累,特別是對男性的健康有害,尤其是在死亡率方面。

到目前為止,這些假說主要是在實驗室條件下研究的。迄今為止,尚未有對自由放養條件下的哺乳動物物種進行任何大規模的比較分析。

2020年3月23日,法國里昂第一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題為:Sex differences in adult lifespan and aging rates of mortality across wild mammals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發現,與人類一樣,雌性哺乳動物的壽命明顯長於雄性哺乳動物。這並不是因為雄性和雌性的衰老速度不同,而是因為雌性成年後的平均死亡率低於男性

PNAS:女性比男性壽命更長,竟是因為男性成年後死亡率更高所致?

研究人員觀察了從綿羊大象101種不同物種的壽命,發現在60%以上的物種中,雌性的平均壽命比雄性的長18%。在人類中,女性的平均壽命往往會長約7.8%

PNAS:女性比男性壽命更長,竟是因為男性成年後死亡率更高所致?

從數據中還不清楚為什麼雌性比雄性壽命長,但是作者認為這可能是由當地環境條件和性別特定的生育成本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所致

研究認為,人們早就知道女性通常比男性壽命長,但這項研究驚訝地發現,在野生哺乳動物中,性別之間的差異甚至比在人類的更為明顯

例如,雌獅在野外的壽命比雄獅至少長50%。之前認為這主要是由於性別選擇(因為雄性會互相爭鬥在獅群中贏得地位,從而接近雌性)然而我們的數據並不支持這一觀點。因此,肯定還有其他更復雜的因素在起作用。

“雌獅與獅群一起生活,獅群中的姐妹,母親和女兒一起狩獵並互相照顧,而成年雄獅則經常獨自生活或與兄弟一起生活,因此沒有相同的支撐網絡。

“對於性別差異的另一種可能的解釋是,當雄性承擔部分或全部的撫育任務時,雌性的存活率會增加。鳥類也是如此。對女性來說,生育和照顧孩子是一項重大的健康成本,因此,如果父母雙方共同撫養子女,這一成本就會降低。”

研究人員計劃將野生動物的數據與圈養的動物園動物的數據進行比較,圈養的動物園動物不需要面對捕食者,也不需要爭奪食物或配偶。這將使他們能夠衡量性別間的生理差異對預期壽命的影響程度。

惡劣的環境條件(如病原體的高發病率)很可能會通過對不同性別產生的不同影響進而導致壽命的性別差異

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法國里昂大學)的Jean-Francois Lemaitre說:“比較同一物種的多個種群在壽命和衰老方面的性別差異肯定是很有希望的。”

|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最前延觀點

| 文章來源BioWorld,無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問題請及時聯繫 我們以作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