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返崗復工!請看這組來自市人社局的數據

北國春暖,百湖大地農民工紛紛踏上返崗復工的旅程。

一組來自市人社局的數據顯示:截至3月30日,我市6.5萬農民工中,已返崗復工6.23萬人,佔比95.8%。其中,“點對點”運送農民工返崗復工380車次6515人。

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中,我市一手抓防控、一手抓就業,堅持有力有序推動農民工穩定就業,通過加強組織領導、形成推進機制,完善信息平臺、實現精準對接,堅持問題導向、措施服務落地,確保實現疫情防控和農民工穩就業兩不誤。

從“家門”到“廠門” “點對點”促返崗

日前,肇州縣雙發鄉正大村的於洪亮整理好行李,再次踏上南下務工的旅程。他說:“我在江蘇常州打工,今年因為疫情耽誤了很久,多虧縣裡組織專車把我們送到火車站,讓我們儘快平安回到工作崗位。”

疫情期間,肇州縣實行農民工服務“日運送”機制,為農民工提供到火車站、機場的“點對點”服務。“2月28日起,我們與交通、衛健、公安等部門協同配合,結合鄉鎮、社區上報的農民工返崗復工人員信息,明確專車、人員數量和行駛路線,保障車輛、人員消殺和防護,幫助農民工早日返崗、安全就業,讓他們早一天出去就能多掙一天錢。”肇州縣勞動保障監察局副局長周雪峰說。

肇州僅是我市各地組織專車、專列實施“點對點”運送農民工的剪影。對今年春節期間返鄉的6.5萬名農民工,市農業農村、人社、交通、衛健等部門協調配合,堅持精準摸底、精準對接、精準服務、精準外輸,打通農民工返崗復工“最先和最後一公里”,截至3月30日已返崗復工6.23萬人。

肇源縣與浙江玉環九隆機械公司“點對點”對接,74名農民工“出家門、上車門、進廠門”;杜爾伯特縣安排專車,將22名農民工送到浙江象山威霖住宅設施公司;讓胡路區和林甸縣聯合,運送48名農民工到吉林伊通東華集團復工……“我市進一步優化外出服務,做好大規模外出務工人員輸出地、輸入地和用工企業的聯絡協調,通過包車輸送、企業靈活接送等方式‘點對點’‘一站式’組織乘運,得到了企業和農民工朋友的點贊。”市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截至3月30日,我市共“點對點”運送農民工返崗復工380車次6515人。從實際效果來看,政府組織專車、專列輸送農民工,不但幫他們節約了交通費用,更傳遞了“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的堅定信心。

搭平臺促對接 吸納就近就業

日前,記者來到位於肇州縣肇州鎮的天河酒廠,只見廠區內車輛往來穿梭,工人們正忙著收糧。“我們廠目前共解決周邊農民工就業100餘人,工人們每天上崗必須戴口罩、測溫,並保持安全距離作業。”廠長王宇說。

吸納和消化勞動力就近就業,也是我市促進農民工就業的一項重要工作。針對疫情期間農民工返崗復工存在的困難,我市堅持早謀劃、早動員,根據農民工的年齡、文化程度、技能水平等情況,精準推薦崗位信息1.3萬餘條。同時,開展意向留鄉就業、本地用工需求兩項調查,一方面通過電話問詢、網上問卷等方式,重點摸清願意留在本地就業務工人員的特長技能、意向崗位等,建立意向本地務工數據庫;另一方面,建立本地企業用工報告制度,及時將企業用工缺口、招聘工種等向社會廣泛發佈,向願意在本地務工人員精準推送,滿足就近就業求職需要。

“我市還暢通了各村與縣內企業、各縣與市區企業、市內與市外企業、地方與油田企業4條農民工用工信息對接渠道,同時強化‘點對點’服務保障,建立多部門協作機制,確保輸出有組織、健康有檢測、承運有防護、到達有交接、全程可追溯。”市人社局農民工工作科劉乃國說。

就業服務不打烊,網上招聘不停歇。疫情期間,我市積極搭建線上招工平臺,藉助“春風行動”線上招聘平臺,通過多種方式收集整理企業用工和勞動力就業信息,並採取視頻面試、技能展示等方式向企業推送人員信息,提升農民工就業率。同時,搭建部門協同、企業信息兩個平臺,市人社、農業農村、民政等部門聯動,拓寬就業信息渠道,提升集中輸出能力。截至3月30日,我市共舉辦“雲聘會”28場次,發佈用工需求2.12萬個(次),服務求職者7890餘人次,達成意向性協議2315人。

從政策到培訓 助力“增崗位”

疫情下,不論是外出務工,還是本地就業,都對農民工返崗復工帶來些許不利影響。

我市堅持穩就業、促經濟、控疫情、保穩定,成立工作專班,下發《大慶市返崗農民工點對點服務保障工作的通知》,形成了上下聯動、部門聯合、政令暢通的工作推進機制。

勞動力轉移到哪裡,就業服務就跟進到哪裡。“在多渠道幫助農民工外出務工或本地就業的同時,我市不斷優化政策服務,指導農村轉移勞動力獲取減免社保費、崗位補貼等方面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幫助吸納轉移勞動力的企業降低融資門檻,獲得信貸資金支持。”市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對於達到要求標準、吸納農村勞動力的企業,會給予政策支持和項目補貼。

我市全力保障工業企業復產、農業生產恢復用工,截至目前,農資生產銷售、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累計安置轉移勞動力1.6萬人。

為更好地幫助企業加強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更好解決農民工就近就業問題,我市還積極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有針對性地提升農民工的專業技能,增強務工匹配度和契合度;搭建城鄉就業困難群體幫扶、就業培訓服務等平臺,開發臨時性公益崗位3620個,精準“輸出”農民工6515人,培訓技術工人8091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