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做父母的傀儡,從現在起,餘生的劇本由自己來編寫

一位父母怒不可遏地將觸手可得的東西全部都砸碎了,一邊砸一邊還在罵罵咧咧著什麼。在他正對面的角落裡,一位母親生無可戀地呆坐在地上大聲哭泣,她的孩子緊緊地挨在她身邊,哭著喊媽媽。兩個孩子很害怕,想向媽媽求助卻得不到任何回應,想保護媽媽卻又無能為力,只能陪著媽媽一起哭。

這樣的事情發生得太頻繁,因此,這一幕成了孩子童年最深刻的記憶。我就是兩個孩子之中的一個,我是姐姐,另一個是弟弟。每次父母吵架我都十分恐懼,內心無數次想為母親挺身而出,卻沒有一次敢付諸行動。當媽媽質問我為什麼不為她出頭時,我心中總是充滿了自責和羞愧。

從小總是盼望著快點長大,長大了就可以離開家,可以自由自在過自己的生活。可是,不管距離多遠,父母對我的影響和束縛從來都沒有消失過。每當有什麼重大的決定,我首先考慮的不是自己願不願面對風險,而是父母同不同意我去冒險。我知道自己一直被原生家庭捆綁著,卻不知道該如何走出來,這樣的矛盾讓我很痛苦。為了擺脫這樣的痛苦,我選擇遺忘,忘了童年的回憶,只保留離開家後的記憶。

不要再做父母的傀儡,從現在起,餘生的劇本由自己來編寫

這些年,人前的我總是笑臉迎人,堅強、積極、迎難而上,擁有幸福的小家庭,是別人眼裡的幸福人兒,我自己也是這樣認為。原以為《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對我來說不會有很深的觸動,畢竟我已經走出來了,擁有了自己的幸福生活。然而,從翻開書的那一刻起,我知道自己錯了,我從不曾痊癒,只是假裝很健康。

奧利弗·詹姆斯是著名的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作家、記者、電視紀錄片製作人和主持人,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他的著作包括《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青少年的暴力傾向:在這個只有贏家和輸家的現代文化背景下》和《沙發上的不列顛》。《沙發上的不列顛》同時也是一部非常受歡迎的電視紀錄片。《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的影響》是奧利弗·詹姆斯的經典著作,熱銷英國近 20年。

奧利弗·詹姆斯將多年研究成果整合成本書,將人生最早的 6 年拆解開,為我們分別展示了一個人因何變得嚴厲或和善、冷淡或黏人、病態或健康。0~6 個月的主題是自體感與自我界限,理應感受到自我價值和能力,否則可能自戀或產生反社會心理;0~3 歲的主題是關係模式,理應養成健康的依戀模式,否則可能面臨與人相處的問題;3~6 歲主要涉及良心,理應學會兼顧自己和他人,否則可能過於墨守成規或叛逆。

讀者可以解讀自己的童年經歷,認清真實的自己,探索出一套更健康的模式以處理原生家庭問題。

不要再做父母的傀儡,從現在起,餘生的劇本由自己來編寫

現階段的選擇,在父母眼裡又是一次任性、魯莽的決定,因此,我更希望通過努力和改變讓他們改變。我想,這也算是我和原生家庭束縛的再一次鬥爭。上一次我失敗了,希望這一次能成功,我期待書中的建議能帶我走出傷痛,走進自己的世界。

內省

改變的發生主要通過內省,它是自我認識的特殊形式。內省是擺脫非正常家庭環境影響必不缺少的環節,通過內省,我們能夠描繪自己,分析自己是什麼的人,瞭解自己在別人眼裡的形象,評估自己的動機。最有價值的是要認識到,此時此地發生的事是過去經歷的一種表達。在認識到這一點的那一刻,我們就會有所改變。

  • 理性的認識是遠遠不夠的

只有理性的認識為什麼不夠?大概和“知道這麼多道理卻仍然過不好一生”同理。原生家庭這個詞彙已經出現很多年了,看過一些相關的書籍,也聽過一些相關的講座。我知道自己一直被原生家庭所累,這些理性的認識早在多年前就有,可是,這些認知絲毫沒能解決我的問題。直到現在,面臨重大決定還是首先顧及父母的感受,在意他們的意見,只要他們說不,我就會充滿恐懼,沒有勇氣堅持下去。

書中介紹:原生家庭的影響已經造就了你大腦中的電一化學模式。一般來說,這些模式在你大腦中建立得越早,就越難改變,即使你願意改變。但並不是不可改變:你可以通過理解你過去的經歷來改變你現在的生活。

  • 內省的發生必須有情感和重新體驗

作為姐姐,一直被灌輸的觀念其中一條就是:照顧弟弟。小時候,我會做早餐給弟弟吃,會帶著弟弟去學校,幫著弟弟去打架……最初的時候,我並不樂意這樣的角色設定,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我就被同化了。我會主動叫弟弟起床、叮囑他吃飯、擔心他吃飽沒、穿暖沒……

其實,這些都是媽媽做的事,我不必這樣做,而弟弟也並不需要我這樣做。可是,我當時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因此,姐弟倆還常常因為管與被管的事情吵架。我覺得自己一片好心,他覺得我多管閒事。如果我能在當下意識到自己的不必要,能意識到這是媽媽想要做的事,則會觸發內省的機制。

不要再做父母的傀儡,從現在起,餘生的劇本由自己來編寫

如何達到內省

心理治療研究中證實,內省都不是隻需要經歷一次的突然啟示,你必須發現內省好幾次,才能真正徹底領悟。內省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刻意的、有意識辨識,這個過程中不但要保持清醒,還需要承受情緒考驗。那麼該如何達到內省呢?

  • 對親近的人進行自我暴露

從與他人的關係中獲得內省是最容易的一個途徑。你對身邊的人越真誠,越容易獲得內省的機會。其中最直白的就是對方告訴你一個令你不安的事實。例如:你總是喋喋不休向別人埋怨自己的丈夫不夠溫柔、體貼、浪漫,你的朋友可能會不耐煩地告訴你,你的丈夫之所以這樣對你,只是因為你害怕他離開。實話通常都讓人難以接受,這些話會破壞了我們的幻想。

如果我們向他人敞開心扉是在情緒低落時,情況就會完全不一樣。情緒低落時我們可以短暫領悟到關於自我的真相。當我們意識到自己不快樂的生活狀態可能與自己的信念有關,我們會更願意去質疑自己的信念。會突然發現,生活狀態中有一種自毀模式,並意識到選擇是存在的。如果我們採取某些行動,生活就會發生預期的改變。

不要再做父母的傀儡,從現在起,餘生的劇本由自己來編寫

  • 一種不自知的自我暴露

越來越多人通過發表文章來處理不想要的情感,通過分開它們來尋求對它們的控制。這部人通過合理化地暴露自己,從而將自己缺乏內省的事實轉架到別人的事上。

例如記者凱瑟琳·弗萊特在她的《觀察家報》專欄中記錄了她的婚姻破裂的過程。後來,她寫了一本書,向讀者講述了她成年生活中的各種痛苦經歷。她向讀者講述了她與埃裡克的戀愛和婚姻過程。她詳述了他後來拋棄她的經歷,以及被下一個男朋友拋棄時她的精神有多崩潰。

凱瑟琳·弗萊特是個非常聰明的女人,她知道自己在婚姻中表現出令人難以忍受的專橫、操縱和控制。但她不相信這是埃裡克和她離婚的原因,她認為他這麼做是因為害怕承諾。毀掉他們婚姻的是埃裡克的心理問題,不是她自己的。

這種不自知的自我暴露,雖完整地描述出過往的經歷,但只是一種理性認識,沒有情感體驗,所以並不能改變他們的行為。

不要再做父母的傀儡,從現在起,餘生的劇本由自己來編寫

  • 責怪父母

擺脫原生家庭影響最重要的洞察力是:我們小時候受到了什麼樣的父母撫育,然而,這並不意味著責怪父母。責怪父母是無濟於事的,內省才可以讓我們得到各種好處。大多數的父母都會盡最大的能力來照顧自己的孩子。但是,我們的父母很大程度上不能控制他們所做的事,責怪他們是不恰當的。另外,責怪父母可能意味著我們有理解力,但缺乏內省。責怪會讓人感到憤怒,無法通過自我覺察來驅除憤怒。

即便現代社會正轉向一種抱怨的文化,我們越來越習慣把自己視為受害者。但在面對父母時,有小部分人把父母當作自己失敗的藉口,大多數人仍會否認不好的一面,強調好的一面,他們認為這樣更安全。這樣的觀念是需要改變的,忘記過去的人註定要重蹈覆轍,獲得一個現實的看法是無價的。

不要再做父母的傀儡,從現在起,餘生的劇本由自己來編寫

成為自己的劇本作者

這是一個自我療愈的練習:將自己的情緒審視為基礎寫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可長可短。不需要你有多好的文采,獨一無二的人生已足夠精彩,不必再渲染;也不需要你有多好的創意,生活本就充滿了未知和挑戰,這本身就是無與倫比的創意。你要做只是“接受現實、面對實現”,這就夠了。

這個練習最重要的一點是,它應該是愉快的,所以不要被任何想法束縛。寫一個虛構的故事,把你在情緒審視中發現的東西利用起來。通過寫這個故事,你至少會獲得兩個內省的能力。第一個內省能力是關於現在的生活,哪方面令你不快樂;第二個內省能力是你能做些什麼,以及什麼阻止你這麼做。

你現在是否想好解決辦法不重要,也許你在寫這個故事的過程中就能找到解決方案,誰知道呢。哪怕得出的結論是:對你的自我或生活只做出一個微小的改變,也是足夠的。星星之火足以燎原,只要透過茂密的枝葉看到光線,你就能感知陽光的溫暖,感受心中的希望。

不要再做父母的傀儡,從現在起,餘生的劇本由自己來編寫

很多人不願意去思考我們成為現在這個樣子的真實原因,更不願意去思考犯罪的童年起因。即便童年時遭遇過傷害,大多數人仍然很維護自己的父母。不願意接受關於自己和童年的一個相對真實的敘述。《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告訴讀者,瞭解一下父母是怎樣撫育我們的,直面真相的後果並不會具有很大的破壞性。如果我們發現父母對我們的撫育方式有破壞也有建設,那就不需要徒勞指責,也不需要無意義的反省,瞭解真相和自我憐憫不一樣。

只有瞭解真相,我們才有可能擺脫原生家庭的束縛,創造專屬於自己的人生劇本。


我是 ,一直努力成為心中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