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五代史》與《新五代史》,構成完整的“五代十國”歷史

中國歷史最後的大分裂時期——五代十國

中國歷史上共有四個大分裂時期,分別是春秋戰國時期、漢末三國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與五代十國時期。

唐朝自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便已不受控制,唐肅宗起宦官執掌禁軍,不僅干預朝政更能廢立皇帝,唐王朝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朱溫建立後梁朝代,只是藩鎮割據由分裂走向統一的開端,歷經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由趙匡胤陳橋驛兵變建立宋朝終結五代,北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攻滅北漢完成統一。

五代十國時期,變革留下歷史烙印,戰亂造就將星璀璨,無數歷史謎團需要後世解開,但北宋時期為何出現兩部《五代史》,又同時能夠進入《二十四史》?

《舊五代史》與《新五代史》,構成完整的“五代十國”歷史

五代十國

更注重史籍整理,歷經波折的《舊五代史》

《舊五代史》於宋太祖開寶六年(公元973年)四月開始編撰,由薛居正監修,盧多遜等七人同修,僅耗時一年半便呈交刊印。

《舊五代史》在範質《五代通錄》基礎上,本著寫實主義考證歷代宮廷資料編撰,具有公認的可信度,包括司馬光修《資治通鑑》,都從中借鑑作為參考。

《舊五代史·四夷附錄·契丹》莊宗初嗣世,亦遣使告哀,賂以金繒,求騎軍以救潞州,答其使曰:“我與先王為兄弟,兒即吾兒也,寧有父不助子耶!”許出師,會潞平而止。劉守光末年苛慘,軍士亡叛皆入契丹。洎周德威攻圍幽州。燕之軍民多為所寇掠,既盡得燕中人士,教之文法,由是漸盛。

後晉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是北宋王朝的心病,諸如契丹肆虐中原的記載,嚴重傷害北宋士大夫尊嚴,因此《舊五代史》逐漸走向邊緣化。

《舊五代史》與《新五代史》,構成完整的“五代十國”歷史

金章宗習得宋徽宗瘦金體

金章宗完顏璟,雖然是女真皇族,漢化程度卻極高,不僅熟讀百家經典,更能寫得流利瘦金體,推行金國全面的漢化改革。

恰逢此時蒙古部成吉思汗崛起,統治中心南移到中原的金國,更需要漢族民眾的支持,為消除對少數民族的偏見,公元1207年明令禁止刊印《舊五代史》。

《金史·本紀·章宗》泰和七年十一月癸酉,詔新定學令內削去薛居正《五代史》,止用歐陽修所撰。

蒙古帝國及元朝統治者,倚重歸降的契丹及女真將領,對儒家的文化教育不看重,甚至不開辦科舉,以至於讀書只能寫雜劇,導致大量珍貴文獻失傳,包括薛居正《舊五代史》。

《舊五代史》與《新五代史》,構成完整的“五代十國”歷史

清乾隆帝

時間輾轉來到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這一年也是乾隆六十壽辰,志得意滿的乾隆覺得在文化領域應該有所成就,於是命朝臣開始重新校勘歷代史籍。

邵晉涵等從《永樂大典》、《冊府元龜》等書,考補《舊五代史》材料,被稱作“恢復本來面貌十之七八”。

乾隆四十年七月初三日,由乾隆帝第六子多羅質郡王永瑢呈交《舊五代史》,仍採用薛居正之名,乾隆頗為滿意,成為"欽定二十四史"中最後列入的史籍。

《四庫全書·正史類》皇上欽定《明史》,又詔增《舊唐書》為二十有三。近蒐羅四庫,薛居正《舊五代史》得裒集成編。欽稟睿裁,與歐陽修書並列,共為二十有四。

清代乾隆校勘史籍,實際上是為修《四庫全書》做鋪墊,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清朝設立《四庫全書》館,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書籍彙編工程《四庫全書》完稿。

《舊五代史》與《新五代史》,構成完整的“五代十國”歷史

欽定二十四史

歐陽修《新五代史》,理學嘗試與恢復儒家禮義

宋太祖趙匡胤,被部將擁戴“黃袍加身”得國,為穩固趙宋皇權統治,限制武將擁兵自重,施行“以文治國”的士大夫政治。

宋仁宗時期被稱作“仁宗盛治”,也只是通過增加“歲幣”換取遼國與西夏的和平,封建政權的根基土地農耕遭遇挑戰,農民起義的頻繁爆發與財政減少,促使北宋探索變法圖強。

范仲淹與富弼進行變法,目的是緩和社會矛盾,《答手詔條陳十事疏》所列明事項,極力避免激怒士大夫階層,卻還是遭受到保守派阻撓而失敗。

支持變法的歐陽修也受此拖累接連被貶,《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更像是歐陽修對時政無奈的呼聲。

《舊五代史》與《新五代史》,構成完整的“五代十國”歷史

宋仁宗趙禎

仕途沉浮後,歐陽修對政治有更加清醒的認知,卻更加堅定其文學復古的理念,至和元年(1054年)授命主持編撰同為二十四史的《新唐書》。

此時的《新唐書》由宋祁編撰十年基本完成,歐陽修只是做最後的整理完善,《新唐書》由於內容嚴謹,史籍考證詳盡,而受到古今學者的讚譽。

歐陽修編撰《新五代史》,並非是朝廷授命,而是自發對《舊五代史》的補充和評論,本意是恢復儒家禮義,喚醒朝臣沉淪的道德價值觀,省略《舊五代史》已有的史籍記載,以孔子"義例"作為五代歷史的參考,重新解析五代十國這段時期的歷史影響。

《新五代史·附錄》惟廬陵歐陽公,慨然以自任,蓋潛心累年而後成書,其事蹟實錄,詳於舊記,而褒貶義例,仰師《春秋》,由遷、固而來,未之有也。

《舊五代史》與《新五代史》,構成完整的“五代十國”歷史

孔子

《新五代史》將割據的十國列入世家,不再稱之為《僣偽列傳》,既是對五代史的補充,也是對原世家權貴的接納,體現北宋以和為貴的保守政策。

歐陽修並非北宋理學的代表人物,但符合宋代理學探討內容義理的精神,南宋偏安政權極力進行宣揚《新五代史》,用儒家思想掩蓋偏安江南的事實。

元朝統治者也利用"君臣大義"的思想,壓制"華夷之辯"籠絡漢族儒生;明清兩朝無論修補《永樂大典》,還是編撰《四庫全書》,雖未更改《新五代史》內容,但轉移儒生對政治關注度,並引導對內容重新解讀。

歐陽修應該沒有想到《新五代史》與北宋理學逐漸走偏,恢復儒家禮教的宏願終究沒能實現。

《舊五代史》與《新五代史》,構成完整的“五代十國”歷史

歐陽修

《舊五代史》與《新五代史》,構成完整的“五代十國”歷史

很多學者稱《舊五代史》為《清朝新編·舊五代史》,將其視作殘缺版本,只認可歐陽修的宋版《新五代史》。

清王朝編修《舊五代史》,即便不夠完整有所欠缺,都可能包含歷史的真相,且歐陽修在編撰《新五代史》時,也是參照宋版薛居正《舊五代史》進行增補。

清朝乾隆帝能夠將,承載歷史典籍《舊五代史》與承載北宋理學思想《新五代史》,共同列入“欽定二十四史”,呈現完整的五代十國曆史,是對歷史學術巨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四庫全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