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分化之路-----影片《黑天鹅》的心理解读

自我分化之路

---影片《黑天鹅》的心理解读

芭蕾舞演员妮娜和控制欲极强的单身母亲生活在一起。影片主要通过竞选主角天鹅皇后位置为载体,介绍了妮娜如何摆脱和母亲的共生状态,如何走出超我的压抑,释放出本我,同时演绎了人格的主题部分:顺从、乖巧、敏感、脆弱的白天鹅,以及被压抑的部分:黑色的、诱惑的、邪恶的黑天鹅,最终走向人格的独立。

自我分化之路-----影片《黑天鹅》的心理解读

妮娜的舞姿标准、到位、但过分追求完美,但缺乏黑天鹅的野性、活力和诱惑。一开始不是老板心中理想的人选。老板告诉她:"你的阻碍是你自己,你很完美,但你害怕。"那妮娜为什么害怕?怕什么?这里不得不提到她的客体关系,母亲。她把自己未实现的职业理想,归结于生了妮娜,葬送了事业,母亲的情绪瞬息万变。妮娜选上主角回家时,母亲买回来一个粉色大蛋糕,妮娜为了控制体重,让母亲少切一点,这一句话就激怒了母亲,立刻拎起蛋糕要扔垃圾桶,妮娜只好道歉求和。这种共生状态让女儿成了母亲自恋满足的延申、人格的附属品。背后的潜台词:我的人生已经毁了,你一定要绽放,替我去实现曾经丧失的梦想。母亲提供给孩子爱,但是前提条件是孩子必须屈服于她的期望。哪怕有一丁点的不满抱怨,或心生独立的念头,都会遭到强烈的内疚折磨。她的潜意识层面很难与母亲分离,更不敢超越母亲,她的自我价值感是脆弱而难以充盈的。影片有一段妮娜看望被舞团遗弃后,自残的贝丝,她拿起妮娜还给他的修眉刀,往脸上扎,嘴里喊着:I am nothing.影片中瞬间变成妮娜的脸。这也是妮娜对自我的定义:我什么都不是。只有外界和权威评价我好时,我才是好的,当他们放弃和忽略我时,我就什么都不是了。

妮娜的攻击性、黑色力量第一次体现在,确定皇后人选的前夕。她鼓起勇气去找老板谈,被后,自动化反应说了声:谢谢!老板关上门,生气地质问她,不准备争取了吗?并蛮狠地去吻妮娜,这时妮娜重重地反咬了一口。这一口老板感受到了妮娜身上潜藏地攻击性和决断力,这是演黑天鹅必须具备的特质,这一咬使她获得了天鹅皇后的角色。

自我分化之路-----影片《黑天鹅》的心理解读

佛洛依德说过:力比多(侠义层面的性本能)和攻击性是人最根本的生命驱力,它们以寻求愉悦感和释放为满足的目标。而这种本我的力量,势必威胁到道德和伦理等社会规范。所以作为人,不得不发展超我的道德准则,来时刻监督、驯服蠢蠢欲动的本我。自我就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谈判、调节,维持人格结构的平衡。在人格层面,过分强调道德规则或极度放纵欲望本能,都容易造成病态。妮娜在舞剧上演当夜,高压之下,呈现出病态,出现了解离性人格。母亲把她锁在房间,不让她演出,她彻底爆发,攻击了母亲,抢了钥匙,呐喊道:""你是无名小卒,我是天鹅皇后。"头也不回得奔赴演出现场。这一刻她完成了和母亲的分化。成长,经常伴随着放弃清白无辜的感觉,而要承受一定的罪恶感。

自我分化之路-----影片《黑天鹅》的心理解读

演出前,妮娜在化妆间和幻想的另一个自己进行了激烈的对决冲突,并将玻璃片砸向了幻想的另一个自己,"黑天鹅"理直气壮地走向心理上地舞台中央。演出结束,妮娜拉住老板,热烈地吻了他。老板在她地成长之路上担任了新客体地角色,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她父亲缺失这一块。他以男性强硬的刺激方式,一步步摧毁妮娜内化为严厉超我的"母亲",让本性中所有的激情、狂野和性感,获得解放。

自我分化之路-----影片《黑天鹅》的心理解读

妮娜通过自我救赎,摆脱了和母亲彼此纠缠的共生关系,最终走向精神的独立。

每个人都是一只白天鹅,同时也是黑天鹅。人需要随和的一面,也需要攻击性,因为释放本我才有生命力。一味地压抑一方面都会呈现病态。白与黑,纯洁与邪恶,构成完整的生命,接纳完整的自己,才能让生命翩翩起舞。


作者简介: 周柳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华大应用星级心理咨询师

坚信每个生命都有价值 都值得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