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曲藝燈戲,有著什麼樣的特色和文化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曲藝燈戲,有著什麼樣的特色和文化價值?

燈戲是重慶、四川地區獨特的曲藝劇種,在節日或者農閒時常常會看到這種小戲的表演,因其源於民間,生長和發展於民間,因而具有小戲多、鬧戲多、喜戲多等民間小戲的特點,場面大的劇情較為複雜的劇目在燈戲上很少見,因其發展皆以民間為主,因而具有濃郁的民俗人情和鄉土氣息,很得百姓喜愛,燈戲在發展中逐漸演變為川劇的重要聲腔之一。2006年,燈戲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曲藝燈戲,有著什麼樣的特色和文化價值?

秦漢以來,在重慶等地區,有一些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巫婆、巫師,常常大叫大唱大跳,有時還採用伴奏樂器,壯大聲勢,以此來讓人們相信其巫術。受其影響,知識落後的巴地人們,在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常常會三兩個人聚在一起,又吼又叫,又唱又跳,來表現自己或喜或悲的情緒。後來慢慢地更據親眼所見的或者聽說的民間故事,而進行劇目創作,逐漸形成帶有情節故事和伴奏樂器的劇種。

非物質文化遺產,曲藝燈戲,有著什麼樣的特色和文化價值?

隨著劇種的發展,其原先濃厚的封建迷信等色彩也慢慢淡化,到了元代這種唱曲開始流行起來。到了明代,很多戲劇開始出現,燈戲也漸漸在其他曲藝劇種的影響下開始進行了全面的改革,並在實踐中不斷地進行創新,演變為具有自己成熟體系的劇種。在早期,燈戲只是人們自娛自樂的一種方式,在衣閒或者節日時期,常常可以看到其演出,濱員多為半衣半藝,屬於業餘性質。為了在農村中獲得百姓的喜愛,燈戲從規模、道具、演出場地等方面均按照衣村的條件來進行安排。

非物質文化遺產,曲藝燈戲,有著什麼樣的特色和文化價值?

如場地不需要太大,只要有一塊能容納三五個人的活動平地,如院子、堂屋等。演出中,觀眾不受方向的限制,可以從任何角度來觀看燈戲。早期燈戲的道具和服裝都很簡單,後來才根據劇情需要設置了服裝。樂器開始也是盆、盤、碗等民間百姓可以用來擊出聲音的用具,後來慢慢地被二胡、哎吶、鑼、鼓等樂器取代。最早的燈戲劇目就只有單一的一個情節,往往表演幾分鐘便結束,後來才慢慢地由這種小幕單場發展到大幕多場,演出風格多以讀諧幽默為主,劇目也開始由單一向複雜轉變,分為正燈、地燈、浪浪燈三大類別。

非物質文化遺產,曲藝燈戲,有著什麼樣的特色和文化價值?

在燈戲的劇目取材中,多是以民間現實生活故事為主,也有一些反映過去時代的。戲詞多以四句一組,唱多念少,有時候一人主唱,後人幫腔,前臺主唱,後臺幫腔,一唱一和,相映成趣。燈戲是川北地區歷史最悠久、覆蓋面最廣、影響最大、群眾基礎最為深厚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之一。具有非常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研究價值,對豐富我國的曲藝史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曲藝燈戲,有著什麼樣的特色和文化價值?

目前,燈戲面臨著很多生存危機,如劇團中的演員老齡化,年輕人受流行文化的影響,對傳統的、民間的東西接受困難,燈戲的很多絕技面臨著失傳,而且燈戲採用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使得很多劇目遺失,燈戲亟須黨和政府的扶持,並對其進行妥善的保護,使其能夠繼續傳承和發展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