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经典之《前朝旧人》

据陆容的《杂记》卷三记载

元朝时的老臣危素和余阕都是著名的所谓文学名臣,都入过翰林院,修过史。后来元朝灭亡,余阕战死,危素却又进入了明朝的翰林院。

尴尬由此开始......

有一天,明太祖派了个太监到翰林院问,是谁在值班?

危素郎朗的高声回答:“老臣危素”。

小太监回去复命,太祖听了,久久未语。他应该觉得,你危素算什么老臣?你是前朝的老臣,这个“老”是老在前面,到这时候了还在倚老卖老。于是第二天,传旨下来令危素到余阕庙烧香,意思是羞辱他!让他到以死守节的老同事坟前去好好想想,看他还好不好意思好得这么精神?!

很多人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从小身世悲惨,甚至连正经名字都没有,乞过讨,当过和尚,可以说尝尽人间苦难,肯定也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是他坐上皇帝宝座后,肯定有无数的读书人帮他,给他出主意,所以他才出此一策。这个主意一看就知道是有点文化的人想到的。

这个故事在1000多年后,又重演了,国民党战犯陈明仁曾被令到战犯管理所去看宋希濂和杜聿明。其实危素去见余阕还好,毕竟余阕已经死了,不必对话,陈明仁见到宋希濂和杜聿明总不能不说话吧?这,还真不是尴尬那么简单了。

要知道这三位可都是国民党军队中叱咤风云,他是绝对的战争天才,但更加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身傲骨,敢于顶撞蒋委员长,要知道那可是独裁者。敢于如此“傲娇”的资本真的就是能打仗,会打仗,敢打仗!是东征英雄、抗日名将,绝对鼎鼎大名的人物,曾被蒋委员长亲自命名为——黄埔一期的一面旗帜,这是多高的评价?!在抗日战争中更是战功赫赫,特别是率领部下创造了中国远征军奇迹——攻克号称坚不可摧的日军松山要塞,几乎全歼了猖狂的、目空一切的日军18师团和50师团大部。被盟军将领称为:“一部军事指挥艺术的杰作”。美国随军记者专题报道该次战役,赞陈是威震敌胆的抗日名将,可以说是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国际影响力!

但,就是他,作为首位投诚将军奉命见了曾经同为国军将领的杜聿明和宋希濂。

我读经典之《前朝旧人》

陈明仁和蒋介石

我读经典之《前朝旧人》

杜聿明和蒋介石

我读经典之《前朝旧人》

宋希濂英姿勃发

杜聿明和宋希濂也都是黄埔一期学生,在国军中也是战功赫赫,威震敌胆的虎将,杜聿明曾任东北保安总司令官、徐州剿总副司令官、中国远征军总司令、第五军军长,是国军屈指可数的帅才,是蒋介石依赖的战场救火队长。抗战时任中国第1支机械化部队第5军军长、中国远征军司令官,日本投降后担任东北保安总司令、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是唯一肩负2大战区的前指总指挥(东北、华东)。杜聿明擅长大兵团指挥作战,每每能准确判断战场局势。淮海战役杜聿明受蒋介石严令,率徐州3个兵团回师救援黄维兵团,在永城陈官庄战败被解放军俘虏,后关押抚顺战犯管理所改造。

而宋希濂出生于1907年,比杜聿明稍小几岁,曾获国民党青天白日勋章,有“鹰犬将军”之称,属于名校生出身。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步兵科、日本千叶陆军步兵学校中国将校班、陆军大学将官讲习班第一期、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毕业,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一军军长、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新疆警备总司令、华中“剿匪”副总司令兼第十四兵团司令。

陈明仁和这两位见面的场景究竟如何?都是前朝旧人,而今成为了新中国的“阶下囚”。唏嘘是必然的,但有一点他们是共同的,都是有文化的人,而且长期身处国民党军队高层,转战南北,对于发生在中国这片土地的战争肯定认识很深。就像美国著名记者白修德在他的《一个人的一个世纪》中描写的,他进入中国内地看到日本兵每每冲到一个地方,那里的守城国民党早早地就弃城而逃,从来不管老百姓,他就知道,这个国民党必败无疑。这样的情景,他们三位肯定心里非常清楚。

所以,感觉当年的自己必败无疑是很肯定的。

这三人对于中华民族是有功劳的,尤其是陈明仁,作为起义将军,是国民党首义的高层,对于打击国民党计划负隅顽抗的军心是至关重要的。

但,见面还是有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