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戲精”父母,我發現,提升孩子學習力只要這三個遊戲就夠了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學任何知識都是很容易上手,父母的美好願望都是,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學習了,一切都是So easy!但是現實往往都是特別殘酷的,那些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到自己手上的都是“熊孩子”,無數次在心裡默唸,親生的!

做了“戲精”父母,我發現,提升孩子學習力只要這三個遊戲就夠了

鄰居家有2個寶貝,大寶是5週歲,小寶是1週歲,大寶剛是要識字,數字等啟蒙期。鄰居和我抱怨說,大寶在家不願意學習。鄰居給大寶報了英語,數學,寫字等培訓班,但是這些回家都會有一些作業,在家玩的時間變少了,基本都要用來做各種課後練習,大寶就很不高興,拍英語視頻作業的時候就很無精打采,寫字更是低著頭,讓他矯正姿勢,都是很不配合。鄰居看孩子的樣子,不由一陣火上來,批評他“不上進”“不努力就要落後”‘“以後上學肯定跟不上”“看某某小朋友,已經會20以內加減進位了”聽得多了,大寶索性消極怠工,更加無所謂來對待這些學習,鄰居說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是面對這些學習,怎麼讓孩子變得有興趣呢?

做了“戲精”父母,我發現,提升孩子學習力只要這三個遊戲就夠了

先來說說為什麼孩子會牴觸學習呢?

  • 孩子的天性就是玩

特別是學齡前,很多技能都是在玩玩具的過程中建立的。比如早期的抓球,拍球,鍛鍊了抓握能力,手眼協調能力。在和同伴的遊戲中,鍛鍊了溝通能力。孩子對世界充滿著好奇,希望用眼睛去觀察,用手去體驗,用心去感受。這個是孩子成長的自然規律。

做了“戲精”父母,我發現,提升孩子學習力只要這三個遊戲就夠了

  • 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

家長總是拿著別人家的“牛蛙”來對比自己的娃,覺得自己的孩子應該是都會的,特別是在輔導的時候,喜歡用“這麼簡單也不會嗎?”“之前不是教過你了嗎?”這種語氣來和孩子說話。你試想一下自己,這麼小的孩子,面對枯燥的算式,枯燥的單詞,怎麼會喜歡呢。加上家長的壓迫和灌輸,會有消極的情緒也是很能理解的。家長特別喜歡超前準備教材,總是想讓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殊不知這樣,可能正在損害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做了“戲精”父母,我發現,提升孩子學習力只要這三個遊戲就夠了

  • 其實不是孩子不愛學習,是還沒找到學習方法

學習也是人類的天性,人們通過學習來獲得技能,然後通過技能來改變世界,推動社會的進步。所以學習力也是與生俱來的,不用太擔心。怕孩子不會學習,只是孩子還沒找對方法,或者說家長沒有正確引導孩子。

做了“戲精”父母,我發現,提升孩子學習力只要這三個遊戲就夠了

那麼如何提高孩子的學習力,激發孩子的興趣,把“要孩子學”變成“孩子自己想學”呢?這看來是個很難的事情。但是我們可以慢慢分解任務,先從孩子喜歡的遊戲開始。既然是想要孩子主動去學,我們就要用孩子的思維去思考,在平常的遊戲中,學到技能。接下來我介紹下,我實踐過的遊戲。

01第一個遊戲是角色扮演,用情景模擬來改變學習的氛圍

這個遊戲專治孩子的不願意做的問題,可以是一個小習慣,可以是練鋼琴,口算等等。

玩法:準備一張A4紙,寫上要完成的任務

然後用石頭剪刀布來決定各自的角色。有2個角色,比如是小朋友喜歡的佩奇和喬治。

佩奇說一個任務,要比較有意思的朗讀,然後讓喬治去做。做完任務再互換角色。

注意點:在設置任務的時候,要和孩子事先溝通,而不是強迫的,在 遊戲中,你先要放下身段,你不是家長,而是一個同等水平的小朋友。遊戲雙方都要認同的任務,否則失去意義。還有在遊戲過程中,家長一定是要演某個小朋友喜歡的角色,最好是做一點道具。可以是喬治的玩具恐龍,佩奇穿的裙子,讓遊戲更加趣味性。家長的語言和動作要誇張一點,不能死板。

做了“戲精”父母,我發現,提升孩子學習力只要這三個遊戲就夠了

02第二個遊戲是“影子游戲”,學會觀察

模仿是孩子的一種天性,是他們探知世界的一種方式。大家可能會在不經意中發現,孩子在模仿家長的各種行為。這個遊戲可以是認字,朗讀等等。

玩法:用石頭剪刀布來決定誰是“影子”誰是“主人”,也可以用骰子的數字大小來決定,形式可以多樣化。贏的一方當“主人”,輸的一方當“影子”

主人做什麼事情,影子都要照做。5分鐘或者10分鐘為一輪,時間到交換身份。

在玩遊戲中,家長不能一直讓孩子做有關學習的事情,一定要穿插有意識的誇張的動作啊,讓孩子進去遊戲的氛圍,再插入一些目的性的背誦或者是讀書識字。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情況,做不同的設置。演戲是關鍵。孩子很聰明,可能玩過幾次會發現家長的目的,所以遊戲要不斷變化,同一個遊戲的細節也要不斷變化。

做了“戲精”父母,我發現,提升孩子學習力只要這三個遊戲就夠了

03第三個遊戲是“服務員和顧客”,加強生活技能

家長肯定會帶孩子出去吃飯,點菜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參與,有點像體驗生活,鍛鍊了孩子的表達能力,還有計算能力,讓其參與其中,代入感就會很強。除了在餐廳體驗,在家裡也可以體驗。這個是我們家最喜歡玩的遊戲。

玩法:準備紙,筆,剪刀,膠水等手工工具

讓孩子把紙剪成相同大小的小卡片,畫上不同的菜色,可以是天馬行空,不一定是特別真實的。

讓孩子參與制作菜單,填上價格,大孩子可以寫上文字。家長來扮演顧客,孩子扮演服務員。家長按照卡片上的菜單去點菜。讓孩子模擬點菜,上菜,算價格,買單等流程。

做了“戲精”父母,我發現,提升孩子學習力只要這三個遊戲就夠了

這個遊戲涉及的知識點很多,有溝通,有算術,也有畫畫創作,更重要的是也能讓孩子認識錢,對消費有一定的概念,孩子普遍興趣蠻大。在玩的過程中,菜色可以換,價格可以換,家長每次遊戲中可以設置不同的環節,比如要換菜,比如要點一個菜單上沒有的菜,要什麼其他特殊服務,鍛鍊孩子的應變能力,生活技能大大提升。

做了“戲精”父母,我發現,提升孩子學習力只要這三個遊戲就夠了

每次這個遊戲,我女兒的配合度很高,有時候幼兒園回來,會在家裡做新的菜譜,增加新菜,在買單算賬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也能對數字有感覺,對買東西這個有更深的體驗。

用遊戲來提升孩子的學習力,是很好的解決方式,給孩子一點耐心,同時也是給家長自己一個很好的方式,單純粗暴練習題目,孩子辛苦,家長更加焦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