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關鎮賈滹沱村:紅薯雜糧合作社讓貧困戶搭上脫貧快車

“紅薯湯,紅薯饃,離開紅薯不能活。”在孟津縣城關鎮賈滹沱村,村民們對紅薯雜糧有種特別的情愫。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紅薯作為主食曾經養活了一代賈滹沱人。在村黨支部書記賈戰勝的記憶裡,年少時跟著村裡人到洛陽賣紅薯的情景至今記憶猶新。

賈滹沱村周邊廣袤的丘陵山地上,富含礦物質的紅土土質和充足的日照時間造就了種植紅薯雜糧的先天優勢。賈戰勝笑著說:“咱村的紅薯就一個字:甜!那些年洛陽賣烤紅薯的用的都是咱賈滹沱的紅薯。”這也正是他力主成立紅薯雜糧合作社的底氣所在。

賈滹沱村的3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大部分已經脫貧,但如何才能讓他們獲得長期穩定收益而不返貧,成為村兩委最大的牽掛。大家經過多番考察論證,把目光投向了身邊熟悉的土地:調整種植結構,做大做強賈滹沱紅薯雜糧品牌,走產業帶貧之路。當年就發動群眾種植了500畝新品種脫毒紅薯和200畝雜糧,紅薯雜糧合作社也應運而生。

初冬時節,走進新投產的合作社院內,裡面正是一番忙碌景象。工人們把洗得乾乾淨淨的紅薯倒入擦粉機內,經過機器的傳送,幾道工序之後就變成了乳白色的紅薯原漿。這些原漿經過一夜的沉澱凝固,曬乾後就成為用途廣泛的紅薯澱粉。和傳統的人工擦粉相比,既乾淨衛生,又保持了甘醇的味道,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旁邊整潔的生產車間內,隨著組合式電動石碾機的轉動,經過清雜、碾壓、排糠、拋光等數道環節,一袋袋穀子很快就變成了金燦燦的小米。車間內還安裝有清糧洗麥機和電動石磨,用來生產石磨面。由石碾和石磨加工出來的小米和麵粉,能最大限度地保留穀子和小麥中的礦物質和維生素,綠色環保、口感更好。

正在包裝車間忙碌的貧困戶聶大芹對眼前的工作非常滿意:“俺種的紅薯賣給合作社收入了1萬元,在這兒上班每月有1500元的工資,還能照顧家裡的老小。”像聶大芹這樣在合作社打工的貧困群眾還有6名。“咱合作社剛投入運行,到下個月忙的時候能再吸納十幾名貧困群眾。”賈戰勝充滿信心地說。

作為村裡的“當家人”,如何才能讓合作社的經營長盛不衰、持續發揮帶貧效應,是賈戰勝考慮最多的問題。對此,村兩委已經制定了發展規劃並付諸實施。在合作社寬敞的展廳內,展出的不僅有紅薯雜糧集裝箱、粉條集裝箱、小米集裝箱、石磨面禮品袋,還有無花果乾、蜂蜜、金銀花、槐米、冬桃等當地特色農產品。賈戰勝說:“我們已經成立了農業開發公司,與多家超市、飯店和土特產商店達成了供貨協議,並通過電商平臺進行銷售。下一步要逐步擴大無花果和冬桃、冬棗、花椒的種植面積,走‘一村多品’的特色農業發展道路。”

“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不僅能讓村裡的貧困群眾獲得雙重收益,每年還能為村集體帶來數萬元的收入。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賈滹沱村交出了一份讓群眾滿意的答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