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銀行買理財產品,你必須要知道的那些套路

古語有云:人不理財,財不理你!現代人的理財觀念是越來越強,蘋果姐作為一名在金融營銷一線工作十餘年的老兵,尤其對這種變化感受強烈。今天這篇文章,蘋果姐將結合自己以前在銀行的工作經驗,聊一聊銀行賣理財的套路都有哪些。

去銀行買理財產品,你必須要知道的那些套路

首先必須要強調一點,套路並不是一個貶義詞,銀行作為一個商業機構,首先需要考慮的就是賺錢的事情。要賺客戶的錢,當然就得需要一些營銷套路。而且從根本上來講,商品的買賣本來就是你情我願的交易,不存在誰佔了誰的便宜。大家只要牢牢記住買理財的基本原則:不貪,買合適自己的產品。再多的套路,你也不會被坑!(此原則適用於任何機構,不僅限於銀行)

去銀行買理財產品,你必須要知道的那些套路

銀行的理財產品有很多,什麼保本非保本理財、基金、保險等一堆產品放在“產品架”等著你去購買,很多客戶基本上也分不清。客戶要麼就買收益率最高的,要麼就說要確定保本之類的,要麼就聽理財經理瞎忽悠的。關於產品解釋的文章蘋果姐以後會專題寫,今天就跟大家講講進銀行買理財後,有哪些套路等著你。

去銀行買理財產品,你必須要知道的那些套路

套路一:進入一個訓練有素、服務到位的銀行大堂,你會受到大堂經理熱情接待。大堂經理一般會詢問你需要辦理什麼業務,不論你是開戶、改密碼還是轉賬或是辦理其他的個人業務,大堂經理幫你拿完號後都會提一下銀行的理財產品。一般在當你在等候叫號的時候大堂經理會給你推薦網銀、信用卡、手機銀行等等,其中也會包括銀行理財。

去銀行買理財產品,你必須要知道的那些套路

圖片為網上搜索得來,如有侵犯個人隱私,請聯繫我刪除

套路二:銀行理財以前一般劃分為兩種:保本和非保本,但由於去年國家出臺了資管新規,嚴厲禁止“保本”等字樣的出現,現在很多銀行將此類產品設計為“結構類”產品,僅在極端的情況下才有可能虧損本金。非保本的投向比保本的要更加寬泛一些,主要是債券、股權、信託、銀行間同業拆借、銀行存款等等,在銀行理財說明書上,只有各個投向的範圍比例,具體投向是什麼,佔比多少,投資人是不知道的。(當然,銷售產品那個人也未必知道.....)

去銀行買理財產品,你必須要知道的那些套路

套路三:銀行理財從銷售性質來講,分“自營”和“代銷”,這個大家一定要看清楚問清楚了再買單。現在銀行業人才流失嚴重,銀行自身的“金飯碗”屬性已消失殆盡,很多銀行的理財經理可能就是一個剛畢業的小弟弟小妹妹(蘋果姐以前支行的理財經理,平均工資年限不到1年.......),對於產品的熟悉度和理解程度甚至不如一些資深的投資人。自營理財一般在網銀或者手機銀行都可以購買,1萬起點,收益在4.5%左右(大銀行會更低),期限不同收益率不同。而“代銷”的產品就水很深咯,銀行本質上是一個存貸款的機構,很多產品實際上是代銷其他金融機構的,譬如保險、基金、信託、債券等等,而這些產品銀行只承擔代銷責任,如果客戶認購這些產品本金髮生虧損或者後續有任何的糾紛,銀行是沒有義務去解決這些問題的。

去銀行買理財產品,你必須要知道的那些套路

套路四:銀行有時候會把保險當成理財來賣,銀行會自己印單張打廣告,寫上存多少萬就送人民幣紀念冊或者養老計劃或者教育計劃或者寶寶壓歲錢計劃等宣傳字樣,看上去很吸引人,多半就是某某保險公司在這家銀行的代銷產品,之前監管不嚴格的時候很多銀行理財經理為了自己的業績誇大其詞,把保險說成存款,導致很多信任銀行的投資者將存款買成保險,最終本金取不出來的情況。

去銀行買理財產品,你必須要知道的那些套路

套路五:老百姓對銀行有非常強烈的信任感,覺得銀行理財閉著眼睛就可以買,其實反而要擦亮眼,銀行理財現在大部分為淨值型產品,雖然本金大概率不會虧損,但是收益卻是浮動的。如果是買的代銷產品,那更得防範被忽悠。因為一般這種產品收益更高,但是風險更大,需要專業的人幫忙去分析。

去銀行買理財產品,你必須要知道的那些套路

套路六:每逢過年過節的時候,銀行會故意在節後才成立產品,假如國慶節前,普通理財的收益是4%,突然有一款產品會高一點點收益,譬如4.2%,但是它的成立日是10月8日,這樣投資者的收益白白的會放7到8天活期,看上去收益率提高了,但是銀行白賺了幾天利息。

去銀行買理財產品,你必須要知道的那些套路

套路七:銀行會搞很多噱頭,你看到的一些產品,可能你根本就買不到,譬如新客戶專享、老客戶專享、高淨值客戶(100萬)專享等等,讓你去介紹你的親戚朋友開卡,才能夠享受等等。

去銀行買理財產品,你必須要知道的那些套路

以上就是蘋果姐整理出來的一些銀行營銷套路,如果覺得有用,歡迎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