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和Keep,咋就能讓人上癮呢?

今日頭條和Keep,咋就能讓人上癮呢?

每天一招,學會增長!歡迎來到2分鐘增長商學院

今日頭條打過一段時間的廣告,特別有意思,它在各大地鐵、公交站、大牌的位置,都掛了這些廣告語:“今天休息一下,看今日頭條”,“今天車上好多人,看今日頭條”,“今天不寫代碼,看今日頭條”……

你可能會覺得,這是今日頭條通過飽和攻擊來實現品牌曝光。當然算,但實際上,這些廣告承載著更重要的功能——培養用戶習慣

幾句廣告語,能起到多大作用呢?這要從什麼是“習慣”說起。你可能會覺得,習慣不就是我們自己的下意識選擇嗎?但這個“下意識”是怎麼來的呢?

事實上,一個習慣的形成,有一個思維模型,由三個部分組成,組合起來叫習慣迴路

今日頭條和Keep,咋就能讓人上癮呢?

首先是有一個暗示,“暗示”相當於啟動這次習慣行為的一個開關,它可以是圖像、聲音,或者某個時間、地點、情緒,暗示會讓大腦進入某種自動行為模式,並決定使用哪種習慣。

我們很多人有一個暗示,那個暗示叫鬧鈴,然後你有5—10分鐘的時間,你不會在思考,但是一步一步在完成這個動作,起床、穿衣服、去洗手間、上廁所、刷牙、洗臉。

第二個環節是慣常行為,“慣常行為”是不加思索而自動啟動的那個行為,也許是身體、思維或者情感上的,也許簡單也許複雜。

比如說很多人到地鐵裡面,地鐵門一關上,下一個行為就是掏出手機要看一看,這叫慣常行為。對我們產品方而言,希望的就是這個慣常行為,是對我們產品的使用或購買。

完成這個慣常行為之後會得到某種“獎賞”,進而強化對該暗示的回饋,當暗示再次出現的時候,能夠再次啟動慣常行為。獎賞不一定是金錢或者物質,但一定對我們有價值。這幾個部分組合起來,我們稱之為叫做習慣迴路。

回憶一下,我們任何一個可以被稱之為習慣的行為,是不是都是通過這三個過程不斷重複之後而形成的?我們每天早上醒來覺得口腔粘稠,想要清潔它,這是個暗示;於是我們完成擠牙膏刷牙的慣常行為;刷完牙之後有一種口氣很清新情緒很飽滿的感覺,獲得了獎賞。

當知道了關於“習慣”的秘密後,你要如何讓用戶把使用你的產品變成不加思考的習慣呢?答案其實很簡單:將我們的產品,植入到用戶的習慣迴路當中去。

而具體的操作方法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創造新習慣,你需要為你的用戶精心設計一條完整的習慣迴路,讓他一步步愛上使用你的產品;第二種,改變舊習慣,這個時候,習慣迴路中的暗示和獎賞都沒有變,所以你只需要替換中間的慣常行為就行了。

今日頭條的廣告,就是在替換用戶的慣常行為。廣告語裡描述的那些情景,其實本來就存在,原來在這些環節中,我們可能有別的慣常行為,或者壓根沒有什麼行為,但是這個環節現在由今日頭條來代替。那些鋪天蓋地的廣告,就是在不斷刺激用戶,當這樣的暗示發生時,你應該選擇打開今日頭條的慣常行為。

當用戶真的在這些閒散時間打開過幾次後,他的大腦就會很快記住這個新的習慣迴路。畢竟暗示沒變,獎賞沒變,只是中間裝的東西有了些小小的變化而已。

而Keep就是在為用戶創造新習慣。像Keep這樣的產品,其實健身是反人性的,原來你是沒有這個習慣的,但是這樣的產品必須要用戶養成習慣,你才能夠堅持下去。

所以Keep這樣的軟件就需要創造暗示,給你培養慣常行為,然後給你獎賞。在創造新習慣的鏈路裡面,獎賞就變得比改變慣常行為更重要。而這個獎賞最好是多變的,才足夠刺激到用戶。

比如今天運動了一段時間,Keep馬上告訴你,你今天做了多長時間,離什麼目標還有多長時間。今天練了一個什麼動作,Keep馬上給你一個圖片,你可以發給你的朋友,朋友會給你點贊,這就是提供了獎賞。

當然,培養用戶習慣,更適用於高頻產品。如果你是這樣的產品,想想有沒有什麼招數呢?


往期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