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用藥健康教育核心信息釋義

二、合理用藥包括哪三部分?

合理用藥包括安全、有效、經濟三個方面。

安全:用藥首先是安全,安全的意義在於使患者承受最小的治療風險,獲得最大的治療效果。

有效:其次是有效,這是合理用藥的關鍵。藥物的有效性表現在不同的方面,如根除病源治癒疾病、延緩疾病進程、緩解臨床症狀、預防疾病發生、調節人體生理機能等。

經濟:第三是經濟,經濟是指以儘可能低的醫療費用達到儘可能大的治療效益,降低社保和病人的經濟支出,但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價格越低的藥品越經濟。

三、什麼是基本藥物?

基本藥物是指由國家制定的《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中的藥品,是從我國目前臨床應用的各類藥物中遴選出的適應基本醫療衛生需求,劑型適宜,價格合理,能保障供應,公眾可公平獲得的藥品。優先使用基本藥物是合理用藥的重要措施。

藥品是一把雙刃劍,藥物用得合理,可以防治疾病;反之,不但不能治病,還會影響身體健康。輕則可增加病人痛苦、提高醫療費用,重則可能使病人致殘甚至死亡。只有正確合理地使用藥物,才能避免和減少這些情況的發生。

四、用藥遵循什麼原則?


合理用藥健康教育核心信息釋義

用藥要遵循以下原則: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的原則。

任何藥物都有不良反應,所以要謹慎用藥。有些疾病並不需要服用藥物,例如普通感冒,只要注意休息、戒菸、多飲開水、保持口腔和鼻腔清潔、進食易消化食物,同時經常開窗,保持室內空氣清新,一般5至7天也可自愈。

服藥時應避免同時服用多種藥物,藥物的不同成分之間有可能會發生相互作用,有些藥物也許會因此而失效,不僅影響原有的療效,而且可能會危害身體健康。所以用藥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的原則。

不同的給藥方式優缺點:

輸液:優點在於見效快,主要用於危重病人或特殊病人的治療;缺點在於將藥物直接輸入血液,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要高於其他給藥途徑,嚴重者可導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肌肉注射:其優點是藥物吸收比輸液慢,比口服快,缺點是引起局部疼痛等損害。

口服:是最常用,也是最安全、最方便、最經濟的給藥方法;缺點在於起效相對較慢,有些藥品還可能會引起胃腸道不適等症狀。

因此選擇給藥途徑時應遵循國際公認的原則:即根據病情能口服的就不注射,可以皮下或肌肉注射的就不靜脈注射或輸液。

五、購藥注意什麼?處方藥和非處方藥區別?甲類非處方藥和乙類非處方藥區別?OTC是什麼?

購買藥品要到合法的醫療機構和具有《藥品經營許可證》和《營業執照》的藥店購買。

處方藥:是必須憑執業醫師處方才可調配、購買和使用的藥品。目前,大部分藥品都屬於處方藥,如所有的注射劑、抗菌藥物、毒麻藥品等。

非處方藥:是指不需要憑執業醫師處方即可自行判斷、購買和使用。這些藥物在臨床應用時間較長,藥效明確,不良反應較少。非處方藥(即OTC)根據其安全性又分為甲類和乙類兩種。

甲類非處方藥:在包裝盒上“OTC”標誌的底色為紅色,只能在具有《藥品經營許可證》,並配有執業藥師或藥師以上藥學專業人員的社會藥店、醫療機構藥房購買。

乙類非處方藥:在包裝盒上“OTC”標誌的底色為綠色,除社會藥店和醫療機構藥房外,還可以在經過批准的普通商業企業零售。如食雜店、超市等。

六、如何正確閱讀藥品說明書?特別要注意藥物的禁忌、慎用、注意事項、不良反應和藥物間的相互作用等事項。

藥品說明書:是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核准,指導醫生和患者選擇、使用藥品的重要參考,也是保障用藥安全的重要依據,是具有醫學和法律意義的文書。藥品說明書主要包括

警示語、藥品名稱、適應證、用法用量、禁忌、注意事項、不良反應、藥物相互作用和保存條件等,這些與患者用藥有關的內容,在用藥前都應該認真閱讀。否則,就會給安全用藥帶來隱患。對其中不明白的內容應該及時諮詢藥師或醫師。

禁忌】一般是指禁止使用。說明書中列出的禁止使用該藥品的人群、生理狀態、疾病狀態、伴隨的其他治療、合併用藥等提示,均應嚴格遵守。

慎用】是指該藥品不一定不能使用,而應該在權衡利弊後謹慎使用,患者用藥後應注意密切觀察,一旦出現不良反應要立即停藥,及時就醫。

七、處方藥使用注意事項?什麼是抗菌藥物和使用注意事項?激素類藥物包括什麼以及使用注意事項?

處方藥使用注意事項:嚴格遵照醫囑使用處方藥才能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不可擅自使用、停用或增減劑量,否則可能會引起嚴重後果。

抗菌藥物:是指具有殺滅細菌或抑制細菌生長作用的藥物,包括各種抗生素(如大環內脂類、青黴素類、四環素類、頭孢菌素類等)以及化學合成的抗菌藥物(如磺胺類、咪唑類、喹諾酮類等)。

使用注意事項:使用抗菌藥物,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嚴格按醫囑用藥。首先必須按時、按量使用。因為抗菌藥物在體內達到穩定濃度才能殺菌、抑菌,不規律的服藥不僅達不到治療效果,還會給細菌帶來喘息和繁殖的機會。其次一定要按照處方規定的療程服用。因為抗菌藥物完全殺滅或抑制細菌需要一定的時間,如果沒有按療程服用,易導致細菌產生耐藥性,疾病難以治癒。

激素類藥物:包括天然激素,以及結構和功能與天然激素類似的人工合成品,具有多重藥理作用,可治療多種疾病。

使用注意事項:激素類藥物應在醫生指導下合理用藥,如使用不當,有可能導致多種不良反應。長期用藥的患者要嚴格遵醫囑控制用藥劑量,並在門診定期複診。當病情穩定後,在醫生的指導下有計劃地調整劑量,有些病人可改用其他藥物和治療方法。

八、藥物不良反應?如何正確使用非處方藥?

任何藥物(中、西藥等)都有不良反應。藥品不良反應: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有害反應。藥品不良反應既不是藥品質量問題,也不屬於醫療事故。

非處方藥雖然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嚴重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低,但長期、大量使用也會導致不良後果。人與人之間存在個體差異,不同的人對同一種藥的不良反應可能有很大差別。所以,非處方藥也要嚴格按照說明書的規定使用,並需密切觀察用藥後的反應。一旦在用藥過程中出現不適症狀,都要引起高度重視,用藥過程中如有不適要及時諮詢醫生或藥師。

九、孕期及哺乳期婦女用藥要注意什麼?兒童、老人和有肝臟、腎臟等方面疾病的患者,用藥應注意什麼?從事駕駛、高空作業等特殊職業者要注意什麼?

妊娠期的婦女用藥:服用有些藥物後不但對自己有影響,而且還可透過胎盤影響胎兒,因為胎盤屏障並不能阻擋所有的藥物進入胎兒的血液循環。原則上,孕婦在整個妊娠期間應當儘量少用或不用藥物為好,包括中藥及外用藥物。有些在孕前或孕期罹患的疾病(如甲狀腺疾病、糖尿病等)必須在醫師指導下使用藥物治療,如擅自停止治療,會對母嬰造成嚴重危害。

哺乳期婦女用藥:哺乳期間婦女用藥後,某些藥物可以通過乳汁進入嬰兒體內。因此,在用藥前一定要徵求醫生或藥師的建議。

兒童用藥:兒童正處於生長髮育階段,機體尚未發育成熟,對藥物的耐受性和反應與成人有所不同。因此,兒童用藥的選擇從品種、劑型和劑量都需考慮不同年齡段人體發育的特點,不能隨意參照成人用藥。處方藥必須遵醫囑使用,非處方藥應用前,家長要認真閱讀藥品說明書的各項內容,必要時諮詢醫師或藥師。

老年人用藥:

老年人各組織器官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從而影響了藥物在體內的吸收、分佈、代謝和排洩;同時老年人往往伴有多種疾病,用藥品種多。因此,要針對病情優化治療方案(包括品種選擇和劑量調整),聯合用藥時要注意規避藥物的不良相互作用。老年人在用藥期間應注意觀察用藥後的反應,及時和家人溝通,讓家人瞭解自己的用藥情況,以確保用藥安全有效。

肝、腎不全者用藥:肝臟和腎臟是藥物代謝和排洩的重要器官。有肝、腎疾病的患者就醫時要主動告知醫師,用藥前要認真閱讀藥品說明書,或向醫師、藥師諮詢,避免或減少使用對肝臟和腎臟有毒性的藥物,適當減少用藥劑量,用藥期間注意觀察,發現問題應及時停藥並諮詢醫師或藥師。

從事駕駛和高空作業患者用藥:在從事駕駛、操縱機器和高空作業前避免使用抗感冒藥、抗過敏藥和鎮靜催眠藥等藥物。因為服用這類藥物後易出現嗜睡、眩暈、反應遲鈍、注意力分散等症狀,嚴重影響工作,危害人身安全。從事上述工作的人員就醫時應主動告知醫師。

十、藥品如何保管?

藥品保管存放:要科學、妥善,防止因存放不當導致藥物變質或失效;藥品保管不當會導致變質失效,甚至增加毒性,故應嚴格按照藥品說明書的要求妥善存放。一般應注意:在空氣中:

易變質的藥品應裝在乾燥密閉容器中保存;

易氧化的藥品應密閉在棕色玻璃瓶中置陰涼避光處;

易吸潮的藥品應裝在密封容器中儲於乾燥處;

易風化的藥品應裝在封口的容器內置陰涼處;

外用藥與內服藥分開儲存。家中的藥品要防止兒童及精神異常者接觸,以免發生誤服中毒事故。一旦發生誤服或過量服用藥物,突然出現不同尋常的症狀,都應攜帶藥品及包裝第一時間就醫。

十一、什麼是疫苗?疫苗分類?疫苗接種後反應及注意事項?

疫苗:一般是指為預防、控制傳染病的發生、流行,用於人體預防接種的生物製品。相對於患病後的治療和護理,接種疫苗所花費的錢是很少的。接種疫苗是預防傳染病最有效、最經濟的手段。

疫苗分類: 疫苗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疫苗:是指政府免費向公民提供,公民應當依照政府的規定受種的疫苗,目前第一類疫苗以兒童常規免疫疫苗為主,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減毒活疫苗、無細胞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麻腮風疫苗、甲肝疫苗、A群流腦疫苗、A+C群流腦疫苗和乙腦疫苗等,此外還包括對重點人群接種的出血熱疫苗和應急接種的炭疽疫苗、鉤體疫苗。

第二類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費並且自願受種的其他疫苗。第二類疫苗是對第一類疫苗的重要補充,並不是第二類疫苗就不需要接種,實際上有些第二類疫苗針對的傳染病對人們威脅很大,如流感、水痘、肺炎等,患病後不僅對個人的健康造成很大危害,也增加了經濟負擔。公眾可以根據經濟狀況、個體的身體素質,選擇接種第二類疫苗。

接種疫苗後,有時會出現一些不良反應,主要為接種部位的疼痛、紅腫、硬結等局部反應,以及發熱、倦怠、乏力等全身反應。一般無需就醫,只要加強護理,對症治療,可自行消失。但是,如果出現較嚴重的反應如高熱、過敏等,一定要及時就醫,並向醫生說明接種情況。

十二、什麼是保健食品?它能替代藥品嗎?

保健食品:也稱功能性食品,是指具有一個特定保健功能,適宜於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的食品。

衛生行政部門對審查合格的保健食品發給《保健食品批准證書》,獲得《保健食品批准證書》的食品准許使用保健食品標誌。保健食品標籤和說明書必須符合國家有關標準和要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保健食品絕對不能替代藥品使用!也不得誇大保健食品的保健功效。

合理用藥健康教育核心信息釋義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