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的無知無慾無為


《道德經》中的無知無慾無為

翻閱《道德經》,又一次溫讀了幾千年前老子的智慧。道德經共81章,5000多字,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01 禍福相依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經》開篇即是“有即是無、無即是有”的哲學相對論觀點,看似玄妙,確實有道理。福事發生了,卻不知歡喜雀躍之下隱藏著禍事;禍事降臨了,誰曾想福事也可能因此而產生。正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所以萬事萬物,皆有兩面性,身處谷底不必絕望,身在高位也不要忘憂,禍福可轉換,風水會流轉。


02 無知無慾

《道德經》中有一段話,頗受世人質疑,即: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這被很多人理解為愚民政策。但從老莊學派的哲學思想來說,老莊主張“清靜無為”、“順應天道”、“逍遙齊物”等。故結合老莊思想根源,這裡的“無知”並非指不主張世人追求學問、知識,而是指不追求不必要的“歪門邪道”、“奇淫異技”,保持本性,做人簡簡單單最好。而“無慾”則較好理解,與老莊“清靜無為”思想同出一脈。若百姓均“無知無慾”,則天下太平、民心向善,君王可“無為而治”。


03 寵辱不驚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寥寥數語,一個得失至上、惶惶不可終日的形象躍然紙上。而“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則體現了老子的人本主義思想,與“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有異曲同工之義。生命誠可貴,與生命相比,榮華富貴、功名利祿都是過眼雲煙。

5000多字的道德經,細細讀來,字字經典,句句玄機。流傳數千年的暢銷書,確實不一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