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重器也!九鼎,至尊神器也

鼎,重器也!九鼎,至尊神器也

自夏商周三代以來,青銅器蔚然大矣,鼎作為炊食之器,重矣。到了最後成為國之重器,而九鼎的傳說歷來已久,在我國曆史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直被歷代統治者所重。如今也是我們燦爛文化、文明的象徵!

《史記》有載"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

《左傳》(宣公三年)記載楚莊王問詢'九鼎'規格(有望取天下,不臣之心):"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遷於商,載祀六百。商紂暴虐,鼎遷於周!"

《墨子》(耕柱):"昔者夏後開

夏啟傳說中由巨石開裂而生,因此就取名為"啟",也就是後世所稱作的禹的兒子"夏後開"《山海經——大荒西經》也有夏後開的記載。)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鑄之於昆吾;是使翁難雉乙卜於白若之龜,曰:'鼎成三足而方,不炊而自烹,不舉而自臧,不遷而自行。以祭於昆吾之虛,上鄉!'乙又言兆之由曰:'饗矣!逢逢白雲,一南一北,一西一東,九鼎既成,遷於三國。'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後殷周之相受也,數百歲矣。"(後文還以"三棘六異"代指九鼎與和氏璧、隨侯珠並舉。《墨子》中的'三棘六異'與《史記》中'三翮六翼'都是指九鼎)

《逸周書》(克殷解)中"武王再拜稽首乃出。立王子武庚,命管叔相。乃命召公釋箕子之囚,命畢公、衛叔出百姓之囚。乃命南宮忽振鹿臺之財、巨橋之粟;乃命南宮百達、史佚遷九鼎三巫;乃命閎夭封比干之基;乃命祖祝崇賓饗,禱之於軍。乃班。"

《戰國策》"

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顏率。"

由以上秦漢、先秦文獻可以知道:

①當時確有'九鼎'

②'九鼎'在商代已經是'國之重器',到了周朝仍舊是'國之重器寶器神器'

③'九鼎'或源於夏朝,或出自夏王朝帝王之手,而'九鼎'出於大禹和夏啟父子之手。

以上乃是秦以前關於'九鼎'的描述。


鼎,重器也!九鼎,至尊神器也

那麼,秦之後:

'九鼎'去哪裡了?

漢朝時候有認為'秦滅周,周之九鼎入於秦'。(有種認為'秦武王當初舉的鼎是九鼎,或九鼎之一')

《論衡》:【案本事,周赧王之時,秦昭王使將軍攻王赧,王赧惶懼奔秦,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口三萬。秦受其獻還王赧。王赧卒,秦王取九鼎寶器矣。若此者,九鼎在秦也。】但是:【始皇二十八年,北遊至琅邪,還過彭城,齊戒禱祠,欲出周鼎,使千人沒泗水之中,求弗能得。案時,昭王之後三世得始皇帝,秦無危亂之禍,鼎宜不亡,亡時殆在周。傳言王赧奔秦,秦取九鼎,或時誤也。傳又言:"宋太丘社亡,鼎沒水中彭城下

,其後二十九年,秦並天下。"】

作《論衡》的王充就說,【"或時周亡之時將軍摎人眾見鼎盜取,奸人鑄爍以為他器,始皇求不得也。"】

鼎,重器也!九鼎,至尊神器也

認為鼎在秦國,秦始皇還尋找;說在彭城泗水之下,結果秦始皇沒撈著!啥也沒撈著;無論是一個'九鼎'還是九個鼎,秦之後都是不知所蹤。那麼,或許周滅亡時候被人破壞,也或者早就被人破壞。也或者藏在某個地方等待有緣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