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成人“补偿性消费”!《泰州人消费意愿及信心调研报告》出炉!

近日,国家统计局泰州调查队发布《新冠肺炎疫情后泰州居民消费意愿及信心情况调研报告》,结果显示,六成人会进行“补偿性消费”,“云下单、等上门”更加常态化,绝大多数泰州居民更倾向于理性消费。

六成人“补偿性消费”!《泰州人消费意愿及信心调研报告》出炉!

六成人会“补偿性消费”

一个多月的宅家生活使得不少居民对于消费蠢蠢欲动。数据显示,63.7%的居民表示会在疫情后进行“补偿性消费”。在具体消费项目上,预计外出就餐、旅游及交通出行、家居服饰美容、电影演出在疫情后发展形势最好,愿意进行补偿性消费居民最多,分别占比32.6%、28.9%、27.9%及23.1%。

从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补偿性消费意愿看,95后最倾向于在电影、演出、KTV等文娱活动上进行补偿性消费,选择占比为60.0%。90后、80后、70后则最倾向于外出就餐,选择占比分别为53.3%、40.1%和23.5%。60后及50后等则最倾向于外出旅游及交通出行,选择占比分别为24.6%及21.4%。

不过,从具体消费意愿看,绝大多数泰州居民倾向于理性消费,预计在疫情后冲动消费的居民仅占3.9%,纠结观望的占8.4%,明确不会冲动消费持家有道的占87.7%。


线上逛商超被更多人接受

疫情期间催热“宅经济”,各大商超纷纷推广自己的线上销售平台,网上逛超市渐成市民购物的新习惯。调研结果显示,居民对线上认可度提高,需求较疫情前增长明显。其中,对线上购物、线上办公、线上电影及线上教育的需求尤为明显,占比分别为44.9%、25.4%、25.4%及22.1%。

“尽管可以在店里吃,但大多时候我都是打包回家。”家住鑫龙家园的朱女士说,疫情期间,她宅在家里不出门,一些超市卖场推出了“无接触线上配送”服务。每天线上预定蔬菜肉类等生鲜食品,第二天送货员将商品送到指定地点,解决了一家人的吃饭问题。同时,各类美食外卖、京东淘宝购物平台,基本满足了一家人的生活需求。

家住东河阳光小区秦女士表示,自己平时比较忙,这段时间,孩子的课外辅导班改成了“一对一”线上授课模式,反而省去了路上的不少时间,效果也不错,疫情后将考虑给小孩报名线上辅导班。


4成人居住消费观念发生改变

长时间的足不出户,让人们的生活和消费习惯发生变化,同时引发了大家对于居住空间的重新思考。数据显示,41.8%的居民在经历过疫情后,对居住的消费观念有了不小的变化。11.7%的居民表示会在疫情后换周边配套设施、物业服务更好的小区,10.2%的居民表示会将购房计划延后,8.4%的居民表示会换更适合一大家人居住的大户型。

家住南园小区的朱女士表示,在疫情间才真正体会到配套设施便利及拥有一个好物业的重要性,好的物业公司在疫情防控期间将消毒、发放物资等防疫防控工作做得更到位,配套设施齐全的小区在疫情期间仍可随时点到外卖,不用担心买不到想要的物资。

还有居民表示,原来打算利用手头资金贷款买一个更好的住宅,但是经历了疫情,觉得现金抓在手中才更踏实,抗风险能力也更强,因此原有的购房计划将暂时推迟。

对聚集性消费仍谨慎

尽管当前疫情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是仍有不少居民认为就算境内疫情结束,聚集性消费仍然存在安全风险,需谨慎对待。15.2%的居民认为疫情后聚集性消费的风险很大,21.3%的居民认为风险大。

疫情过后市民的消费意愿及信心如何?

44.3%的居民认为风险一般,13.9%的居民认为风险小,仅有5.3%的居民认为风险不大。

在消费场所的选择上,多数居民倾向于在百货商场、电商平台以及连锁超市上消费,选择占比分别为42.7%、20.9%、19.9%。


多数人对消费市场恢复有信心

一方面,居民对消费市场恢复常态化经营表示喜悦,67.6%的居民对消费市场恢复非常有信心,30.1%的居民表示有信心,仅2.3%的居民表示完全没信心。

另一方面,居民对实际消费体验存在不少担忧,一忧商家囤积商品,借机哄抬物价,占比34.0%;二忧产品或服务质量有所下降,占比31.5%;三忧商品短缺或限购,买不到想买的商品,占比28.9%;四忧商家休业或跑路,不发货或不提供服务,占比28.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