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共51個疫苗在研發,中國病例銳減,實驗可能轉移到國外

一、51個疫苗在研發

伴隨著國際疫情的嚴峻形勢,新冠病毒疫苗的研製愈加緊迫。在全球範圍內,一場新冠疫苗研發的國際競賽早已激烈展開。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數據顯示,截至3月21日,全球共有51個候選疫苗在研發,其中有兩家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全球共51個疫苗在研發,中國病例銳減,實驗可能轉移到國外


截至3月21日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51家候選疫苗研發企業名單截圖(部分) 世衛組織官網截圖

二、中美進入生物實驗階段

美國生物科技公司Moderna在當地時間3月16日率先宣佈該公司研發的mRNA疫苗開始人體試驗。同一天,中國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院士團隊與康希諾生物股份公司(下稱“康希諾”)聯合開發的重組新冠疫苗(腺病毒載體)也通過了臨床研究註冊審評,進入I期臨床試驗,目前首批接種了該疫苗的志願者已經結束了14天隔離期。

對於重組新冠疫苗研發團隊而言,I期安全性試驗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新冠病毒疫苗研發將走向何方?是否會像當年SARS疫苗研發一樣因病毒忽然消失而告終?

一位曾參與非典疫苗研發的免疫學專家則向澎湃新聞表達了他的擔憂。一方面,這次接種了疫苗的志願者體內產生的抗體如果不能完成免疫,那麼疫苗就很難通過有效性試驗;即便合成了抗體,數量是否足夠對抗病毒,也是未知數。

另一方面,如果病毒自然消失後,不再對人群有危險,國家很難將其列入計劃疫苗;對於企業而言,為此投注成本的可能性也隨之降低。

三、研發提速

美國範德堡大學醫學中心的威廉·沙夫納博士(Dr. William Schaffner)則認為,人類冠狀病毒通常呈現季節性,新冠病毒可能會在全球溫帶氣候地區繼續保持低水平存在,在冬季再度迴歸。

美國艾奧瓦大學微生物學和免疫學教授斯坦利·珀爾曼(Stanley Perlman)對這一問題則持更為肯定的態度,他預計新冠病毒在今年冬季再次襲來時,新一輪的暴發會更加嚴重。

珀爾曼稱,控制疫情的關鍵在於靠疫苗,如能在明年獲得有效的疫苗,或 能限制第二或第三輪暴發可能感染的人數。

在全球範圍內,新冠疫苗研發的國際競賽早已激烈展開。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截至3月21日,全球共有51個候選疫苗在研發,其中有兩家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另據新華社3月30日消息,德國“痊癒”疫苗公司監事會成員弗里德里希·馮伯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該公司開發的mRNA疫苗計劃於今年初夏開始臨床試驗,最快在年底即可投入使用。

四、國內也加速研發

在國內,除了已進入人體試驗的腺病毒載體疫苗外,包括mRNA核酸疫苗、滅活疫苗、基因工程重組的亞單位疫苗和減毒流感病毒載體疫苗在內的四種新冠病毒疫苗研發也在緊鑼密鼓地展開。

3月6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辦的新聞發佈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鄭忠偉介紹,國家科研攻關組專門設立了疫苗研發專班,沿著前述五條技術路線推進疫苗攻關工作。

疫苗企業也紛紛響應。據中國疫苗行業協會統計,早在2月上旬,全國開展新冠肺炎疫苗研製工作的會員單位已達18家。

北京科興生物製品有限公司媒體聯繫人劉沛誠4月1日告訴澎湃新聞,近期該公司旗下疫苗研發企業北京科興中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已經與相關科研院所展開密切合作,採用滅活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等多種技術路線同步開發,以期尋找最優方案。

劉沛誠介紹,該公司曾在國家支持下開展SARS冠狀病毒疫苗研製工作,當年採取的技術線路是滅活疫苗,並於2004年1月19日獲得國家批准進入Ⅰ期臨床研究。近年來,他們先後針對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甲型H1N1流感和EV71所致手足口病等新發、突發傳染病開展了疫苗研製和相關研究,為新冠疫苗研製提供經驗和基礎。

重慶智飛生物製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智飛生物”)全資子公司安徽智飛龍科馬生物製藥有限公司(下稱“智飛龍科馬”)也是此次參與研發新冠肺炎疫苗的公司之一,他們選擇的技術線路是新冠病毒重組蛋白亞單位疫苗。

早在1月底,智飛龍科馬就與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達成戰略合作意向,並簽訂了框架協議。

不過,智飛龍科馬和微生物研究所也深知疫苗研發的諸多不確定性。智飛生物2月3日在深交所網站披露的框架協議內容明確寫道:“疫苗研發臨床試驗週期長,易受到技術、新藥申報與審批、行業政策等多方面不可預測因素的影響,最終能否成功獲批上市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

智飛生物媒體負責人何磊對澎湃新聞表示,公司曾多次參與國家重大研發項目,積累了一些經驗,此次出現新冠肺炎疫情,作為疫苗企業,積極研發是責無旁貸。

相比傳統疫苗5至10年的研發週期,本輪新冠疫苗研發提速讓公眾倍感振奮,與此同時,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越發受到關注。

在3月1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佈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軍志曾表示,我國將堅持把疫苗的安全性放在第一位,按照科學規律辦事,對於疫苗的上市也有著嚴格的法律。

疫情發生後不久,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員郝沛與軍事醫學研究院國家應急防控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鍾武、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李軒合作,於1月21日在《中國科學:生命科學》發文揭示了新型冠狀病毒的進化來源和傳染人的分子作用通路。

從這份研究中瞭解到,新型冠狀病毒由四個結構蛋白組成,分別為包膜蛋白、膜蛋白、核衣殼蛋白和刺突蛋白,其中刺突蛋白(Spike)也叫S蛋白,暴露在病毒的最外層,可與人體細胞的受體蛋白結合,介導病毒感染細胞。

在郝沛等人的論文中,研究者發現新型冠狀病毒Spike蛋白中與人體ACE2蛋白結合的5個關鍵氨基酸有4個發生了變化。

2月19日,西湖大學周強研究團隊在論文預印本網站BioRxiv發文,首次公佈了新冠病毒受體ACE2的全長結構。“如果把人體想象成一間房屋,把新冠病毒想象成強盜,ACE2就是這間房屋的‘門把手’;S蛋白抓住了它,病毒從而長驅直入闖進人體細胞。”西湖大學特聘研究員陶亮此前向澎湃新聞介紹。

正因如此,S蛋白作為新冠病毒作惡的“兇器”,成為多種疫苗技術路線瞄準的突破口。

自1月26日抵達武漢以來,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領銜的科研團隊持續開展疫苗研製應急科研攻關,並於3月16日晚間獲批正式進入臨床試驗。

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臨床研究首批108名志願者的招募條件為18至60週歲之間、無新冠肺炎病史或感染史和疫苗接種過敏史的健康成人。入選的志願者們將被分為低、中、高三個劑量組,接種後接受14天的集中觀察療養。

何為重組新冠病毒疫苗?研發者陳薇院士曾用“移花接木”來解釋其原理,即在“學習”病毒的前提下,對病毒進行“手術”,改造出一個需要的載體病毒(即疫苗),注入人體後產生免疫。

中國細胞生物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交大醫學院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斌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用來做疫苗的腺病毒載體顆粒本身不會使人體致病,將其作為載體,好比把腺病毒作為卡車,來裝上其他病毒的部件,也就是抗原;當把載有S蛋白的腺病毒載體疫苗注射入人體後,免疫系統會識別出該病毒抗原,產生抗病毒免疫反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