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共51个疫苗在研发,中国病例锐减,实验可能转移到国外

一、51个疫苗在研发

伴随着国际疫情的严峻形势,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制愈加紧迫。在全球范围内,一场新冠疫苗研发的国际竞赛早已激烈展开。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数据显示,截至3月21日,全球共有51个候选疫苗在研发,其中有两家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全球共51个疫苗在研发,中国病例锐减,实验可能转移到国外


截至3月21日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51家候选疫苗研发企业名单截图(部分) 世卫组织官网截图

二、中美进入生物实验阶段

美国生物科技公司Moderna在当地时间3月16日率先宣布该公司研发的mRNA疫苗开始人体试验。同一天,中国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团队与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下称“康希诺”)联合开发的重组新冠疫苗(腺病毒载体)也通过了临床研究注册审评,进入I期临床试验,目前首批接种了该疫苗的志愿者已经结束了14天隔离期。

对于重组新冠疫苗研发团队而言,I期安全性试验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新冠病毒疫苗研发将走向何方?是否会像当年SARS疫苗研发一样因病毒忽然消失而告终?

一位曾参与非典疫苗研发的免疫学专家则向澎湃新闻表达了他的担忧。一方面,这次接种了疫苗的志愿者体内产生的抗体如果不能完成免疫,那么疫苗就很难通过有效性试验;即便合成了抗体,数量是否足够对抗病毒,也是未知数。

另一方面,如果病毒自然消失后,不再对人群有危险,国家很难将其列入计划疫苗;对于企业而言,为此投注成本的可能性也随之降低。

三、研发提速

美国范德堡大学医学中心的威廉·沙夫纳博士(Dr. William Schaffner)则认为,人类冠状病毒通常呈现季节性,新冠病毒可能会在全球温带气候地区继续保持低水平存在,在冬季再度回归。

美国艾奥瓦大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授斯坦利·珀尔曼(Stanley Perlman)对这一问题则持更为肯定的态度,他预计新冠病毒在今年冬季再次袭来时,新一轮的暴发会更加严重。

珀尔曼称,控制疫情的关键在于靠疫苗,如能在明年获得有效的疫苗,或 能限制第二或第三轮暴发可能感染的人数。

在全球范围内,新冠疫苗研发的国际竞赛早已激烈展开。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截至3月21日,全球共有51个候选疫苗在研发,其中有两家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另据新华社3月30日消息,德国“痊愈”疫苗公司监事会成员弗里德里希·冯伯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该公司开发的mRNA疫苗计划于今年初夏开始临床试验,最快在年底即可投入使用。

四、国内也加速研发

在国内,除了已进入人体试验的腺病毒载体疫苗外,包括mRNA核酸疫苗、灭活疫苗、基因工程重组的亚单位疫苗和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在内的四种新冠病毒疫苗研发也在紧锣密鼓地展开。

3月6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忠伟介绍,国家科研攻关组专门设立了疫苗研发专班,沿着前述五条技术路线推进疫苗攻关工作。

疫苗企业也纷纷响应。据中国疫苗行业协会统计,早在2月上旬,全国开展新冠肺炎疫苗研制工作的会员单位已达18家。

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媒体联系人刘沛诚4月1日告诉澎湃新闻,近期该公司旗下疫苗研发企业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已经与相关科研院所展开密切合作,采用灭活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等多种技术路线同步开发,以期寻找最优方案。

刘沛诚介绍,该公司曾在国家支持下开展SARS冠状病毒疫苗研制工作,当年采取的技术线路是灭活疫苗,并于2004年1月19日获得国家批准进入Ⅰ期临床研究。近年来,他们先后针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甲型H1N1流感和EV71所致手足口病等新发、突发传染病开展了疫苗研制和相关研究,为新冠疫苗研制提供经验和基础。

重庆智飞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智飞生物”)全资子公司安徽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下称“智飞龙科马”)也是此次参与研发新冠肺炎疫苗的公司之一,他们选择的技术线路是新冠病毒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

早在1月底,智飞龙科马就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并签订了框架协议。

不过,智飞龙科马和微生物研究所也深知疫苗研发的诸多不确定性。智飞生物2月3日在深交所网站披露的框架协议内容明确写道:“疫苗研发临床试验周期长,易受到技术、新药申报与审批、行业政策等多方面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最终能否成功获批上市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智飞生物媒体负责人何磊对澎湃新闻表示,公司曾多次参与国家重大研发项目,积累了一些经验,此次出现新冠肺炎疫情,作为疫苗企业,积极研发是责无旁贷。

相比传统疫苗5至10年的研发周期,本轮新冠疫苗研发提速让公众倍感振奋,与此同时,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越发受到关注。

在3月1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曾表示,我国将坚持把疫苗的安全性放在第一位,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对于疫苗的上市也有着严格的法律。

疫情发生后不久,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员郝沛与军事医学研究院国家应急防控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钟武、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李轩合作,于1月21日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发文揭示了新型冠状病毒的进化来源和传染人的分子作用通路。

从这份研究中了解到,新型冠状病毒由四个结构蛋白组成,分别为包膜蛋白、膜蛋白、核衣壳蛋白和刺突蛋白,其中刺突蛋白(Spike)也叫S蛋白,暴露在病毒的最外层,可与人体细胞的受体蛋白结合,介导病毒感染细胞。

在郝沛等人的论文中,研究者发现新型冠状病毒Spike蛋白中与人体ACE2蛋白结合的5个关键氨基酸有4个发生了变化。

2月19日,西湖大学周强研究团队在论文预印本网站BioRxiv发文,首次公布了新冠病毒受体ACE2的全长结构。“如果把人体想象成一间房屋,把新冠病毒想象成强盗,ACE2就是这间房屋的‘门把手’;S蛋白抓住了它,病毒从而长驱直入闯进人体细胞。”西湖大学特聘研究员陶亮此前向澎湃新闻介绍。

正因如此,S蛋白作为新冠病毒作恶的“凶器”,成为多种疫苗技术路线瞄准的突破口。

自1月26日抵达武汉以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领衔的科研团队持续开展疫苗研制应急科研攻关,并于3月16日晚间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

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临床研究首批108名志愿者的招募条件为18至60周岁之间、无新冠肺炎病史或感染史和疫苗接种过敏史的健康成人。入选的志愿者们将被分为低、中、高三个剂量组,接种后接受14天的集中观察疗养。

何为重组新冠病毒疫苗?研发者陈薇院士曾用“移花接木”来解释其原理,即在“学习”病毒的前提下,对病毒进行“手术”,改造出一个需要的载体病毒(即疫苗),注入人体后产生免疫。

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交大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用来做疫苗的腺病毒载体颗粒本身不会使人体致病,将其作为载体,好比把腺病毒作为卡车,来装上其他病毒的部件,也就是抗原;当把载有S蛋白的腺病毒载体疫苗注射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会识别出该病毒抗原,产生抗病毒免疫反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