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橋畔鎮:三級網絡抓調處 “345”工作法解難題

楊橋畔鎮:三級網絡抓調處 “345”工作法解難題

  春分時節,芳草復綠。靖邊縣楊橋畔鎮陽周村(原大橋畔)何家和龐家終於放下成見,開始新一年的春耕備耕。

  何家、龐家與大橋畔集體的恩怨,要從2012年的集體造地說起。當年靖邊縣國土資源局對原大橋畔村十里沙實行土地平整項目,將何家承包的五十多畝荒地、龐家的三十來畝荒地損壞,後來何家、龐家將集體平整後的土地進行搶種,大約種植畝數有七十畝左右。2013年至2019年,經楊橋畔鎮、村組織當事人多次現場調解,當事人不同意處理結果,最終案件無果。2020年2月25日開始,楊橋畔鎮黨委、政府再次成立專門工作組,進行調查處理。

楊橋畔鎮:三級網絡抓調處 “345”工作法解難題

  “345”工作法解難題堅決啃下硬骨頭

  群眾上訪有很多都是因為政策不清、情況不明造成的。為了確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該鎮黨委、政府通過研究總結,建立了以“三包、四定、五訪”為內容的“345”工作法。“三包”即包調查、包調處、包穩控。實行一個問題,一名領導,一班人馬,一抓到底,全力開展調解工作。“四定”即定時、定點、定人、定責。根據信訪案件的需要,抽調司法所、派出所、法庭等單位骨幹成員,明確責任分工,限時辦結。

  年年春耕年年搶種,今年一定要啃下這個硬骨頭。鎮黨委書記謝濤對鎮長李繼錄說道,接著又和人大主席王明潤說:“你經驗豐富,又在深圳參加過新時代‘楓橋經驗’研討會,加把勁,趕在春分前,配合鎮長拿下這個案子。”李繼錄接到任務後,立即與王明潤商量,敲定了工作思路和調處方向。

  他們會同村小組組長、國土資源局工作人員、離任村幹部等等,掌握了第一手資料,摸清了此樁案件的事實情況,然後召集村“兩委”商議解決方案。定下方案後,他們又採取大張旗鼓地借村民之口處理辦法把消息傳到這兩家人的耳朵裡。

  “五訪”即下訪、約訪、接訪、帶訪、回訪。主動下沉瞭解信訪人訴求,調查原因,提出化解意見;對所排查的各類矛盾糾紛確定時間進行約訪或定期接訪;對涉法涉訴或者超出鄉鎮層面解決的問題,由鎮政府領導幹部帶領信訪人到相關職能部門進行答覆解決,或引導信訪人走法律程序;對信訪結果進行跟蹤回訪。事情就在工作組的“五訪”工作法中出現了轉機。工作組下訪當事人,瞭解其訴求,委託意見領袖、新鄉賢等私下說情講理,針對不同人,採取不同的處理辦法,調解協議如期簽訂,10年舊怨終於化解。

  “最讓我沒想到的是,原以為徹底得罪了兩家人,沒想到剛好相反,很滿意,兩家人都感謝我,還要殺雞請我吃飯。”楊橋畔鎮人大主席王明潤頗為感慨。

  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春耕備耕有序推進

  “看好自己的門,管好自己的人”。借鑑新時代楓橋經驗,楊橋畔建立了“鎮、村、組”三級信訪維穩及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網絡。鎮領導小組抓總;各村以包村領導和村支部書記包乾;每村劃分若干網格,派駐鎮幹部為網格員,負責本網格的法律政策宣傳、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訪重點對象穩控等工作。簡單的矛盾糾紛化解在網格,一般性矛盾糾紛化解在村一級,較複雜矛盾糾紛由包村領導調查調處,疑難歷史積案由鎮領導小組研究解決。

  2017年以來,楊橋畔鎮共排查出各類矛盾糾紛154件,截至目前,已調處解決124件,帶訪、引導走法律途徑解決14件,不予受理重複訪5件,剩餘11件正在積極調處,切實做到了把問題解決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2017年底,楊橋畔鎮順利摘掉信訪維穩單列鎮帽子; 2018年、2019年連續被靖邊縣委、縣政府授予信訪維穩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如今,群眾遇到問題由過去對黨委、政府的嚴重不信任轉變為依靠和依賴,通過正常渠道反映訴求的意識明顯增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