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筷”不是突然被提起,它其實一直都在我們心裡!!!

引言


合餐是中國人特有的傳統,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圍坐在一起邊吃邊聊,勝過世間所有。


“公筷”不是突然被提起,它其實一直都在我們心裡!!!

《都挺好》裡的劇照


我們最珍視的春節實則就是大型的“合餐”,老少幾代人聚在一起。重頭戲是晚上的那頓噴香的年夜飯,一家人坐在一張桌子前,家裡地方小的拿幾把椅子擠一擠也能將就,圖的就是個【團圓】。


“公筷”不是突然被提起,它其實一直都在我們心裡!!!


通常吃飯的時候,十幾雙沾滿了唾液的筷子,在飯桌上來回飛舞。


盤子裡的菜都逃不過你夾來我夾去的命運,吃到別人的“口水”也是常有的事。偶爾會遇上,有人在盤子裡亂扒拉、用嘴嘬完又去夾菜的,筷子上沾著飯粒還要夾菜給別人的。


“公筷”不是突然被提起,它其實一直都在我們心裡!!!


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並不會在意,都是一家人也沒什麼好互相嫌棄的。

有外人的情況下,就要避諱一下,不去動別人夾過的地方。一旦發生了悲慘的事:有人打噴嚏不捂嘴噴在飯桌上,那隻能下桌了。


“公筷”不是突然被提起,它其實一直都在我們心裡!!!


因為飯菜上粘上了別人的唾液,會讓人立馬就沒了食慾,主要還不衛生。


這時候,如果桌上能有一雙公筷,情況就會大不一樣了。

公筷很好理解,長筷叫公筷,用以將菜品拈入碗中,短筷叫私筷,用來入口。


為方便與普通筷子區分,公筷多為黑色,多數會刻印有“公筷”字樣。


“公筷”不是突然被提起,它其實一直都在我們心裡!!!


公筷能極大程度的避免“口水互換”的情況,最主要的是可以避免【一系列因唾液傳染的疾病】。


“公筷”不是突然被提起,它其實一直都在我們心裡!!!

知乎上的回答


交換唾液,就是一定程度上的在交換病毒


唾液,是細菌的溫床,貯藏著各種病毒。像是新冠肺炎、幽門螺旋桿菌,還有一些上座率不太高的病毒(肺結核、流感、麻疹、風疹、傷寒)。


拒絕唾液傳染,我們必須重視起來!拿我們都已經非常熟悉的新冠肺炎、幽門螺旋桿菌來簡單說明一下。


“公筷”不是突然被提起,它其實一直都在我們心裡!!!


據官方報導,新冠肺炎有多種傳播方式,我們熟知的有唾液(打噴嚏)、接觸、視網膜。

  • 唾液:當一個人打噴嚏的時候,會將10萬個病菌以每小時100英里的速度噴灑在空氣中,傳播半徑為8米,此外唾液中的病毒將再空氣中停留48個小時。所以鍾南山一直強調 “戴口罩”!!!
  • 接觸:新冠病毒喜歡停留在光滑的表面,如:門把手、話筒、電梯都是新冠的傳染源,除此還有容易被忽略的--家裡的鍋碗瓢盆。所以如果家裡有感染者,一定要分開進食。

3種主要傳染方式,和唾液有關的竟然佔了2種,可見唾液傳染有多麼的嚴重!


幽門螺旋桿菌大家也都不算陌生,它和唾液“也是一家親”。


“公筷”不是突然被提起,它其實一直都在我們心裡!!!


幽門螺旋桿菌:胃癌的頭號殺手。

東亞地區胃癌發病率在全球位居第一,就是因為它。據統計中國有一半的人都是病毒攜帶者,中國“胃病大國”的稱呼也由此得來。


中國會有如此高的中招率,和我們根深蒂固的合餐有著密切的關係。一起吃飯時接觸到感染者的唾液或者是餐具,就會在不知不覺被感染了,並患上慢性胃炎、消化道潰瘍甚至胃癌。


看了網上的數據對比,發現外國感染率就相對差很多。這得益於他們的飲食習慣,他們是分餐制,每個人面前都是搭配好的套餐。


抖音上刷到過一個100萬讚的視頻:一群老外,來到中餐飯館吃飯,一桌子的菜:一人吃一盤是什麼鬼?服務員都看傻眼了。苦了只分配到魚的哥們!


“公筷”不是突然被提起,它其實一直都在我們心裡!!!


“公筷”不是突然被提起,它其實一直都在我們心裡!!!


原本合餐、分餐,本沒有好壞之分,但在預防唾液疾病傳染這一點來看,分餐略勝一籌。


在中國擁有著悠久歷史的“公筷”


分餐是國外人特有的吃飯形式?


才不是,中國最早也是實行分餐制的。古人以前坐在席子上吃飯,吃著分配好的食物,使用的是類似刀叉一樣的餐具,後來有了桌子,大家發現坐在一張桌上使用筷子更為方便。


“公筷”不是突然被提起,它其實一直都在我們心裡!!!


筷子實為中國特有,橫跨了中國文化幾千的歷史,筷子出現後不久“公筷”便現身了。


“公筷”最先在皇宮裡被廣泛使用起來,一是貴族們彰顯身份的標誌,其次是為了吃飯時更衛生。


古籍《西湖志餘》記載了宋高宗用膳的習慣:“必置匙箸兩副,食前多品,擇取欲食者,以別箸取,置一器中,食之必盡。講的是宋高宗吃飯的時候一定會準備2套筷子和勺子。


“公筷”不是突然被提起,它其實一直都在我們心裡!!!


可以看出,不止我們古人對飲食衛生也很講究,既然“公筷”這麼好,我們為什麼不再使用了呢?


這可能是另一個誤區。

如今“公筷”在民間仍然被廣泛的使用著,很多正規的飯店都有提供,反倒是小飯店很少見。


還有些人從生下來就被教育使用公筷,家裡人吃飯都會使用公筷,而有些人可能現在才剛聽說“公筷”這個概念。


“公筷”不是突然被提起,它其實一直都在我們心裡!!!

知乎上的回答


以後的餐桌上,公筷定不會缺席


即使你不知道也沒關係,相信“公筷”這個詞我們將會越來越多的看到,我也期待著公筷的徹底普及。


2002年非典(SARS)過後,“公筷”不止一次被提起,但是最後沒有真正的推廣起來。事情沒有嚴重到一定程度,引不起大家的重視。


這次新冠肺炎重新給我們上了一堂安全衛生課,改變了我們的一些日常習慣。不論誰,都知道出門戴口罩,回家消毒洗手,使用“公筷”的人也不在少數。


重視衛生安全沒有錯,畢竟生命就像一串數字,健康是1,金錢、地位、事業、愛情、家庭……是後面的0,如果沒有了這個1,後面有再多0也都沒有意義。


“公筷”不是突然被提起,它其實一直都在我們心裡!!!


而且經過這次疫情的洗禮,國家也對“公筷”重視了起來,親自出手推行“公筷”:在文明用餐方面,提出要適量點餐,用餐實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


“公筷”不是突然被提起,它其實一直都在我們心裡!!!


響應國家號召,許多城市已經將“公筷”搬上了餐桌。


“公筷”不是突然被提起,它其實一直都在我們心裡!!!


例如合肥做的很到位。合肥明確要求全市餐飲行業推行“公筷”、“公勺”。北京作為首都,也相當重視,將公筷納入日常餐飲管理。


不久前,有記者在某城市萬達商圈周邊隨機調查了數家不同規模的餐飲企業,發現大多數餐企配備上了公筷,還在牆上貼有明確的指引:“就餐用公筷”、“用餐間隔坐”、“餐前勤洗手”,有些餐企還專門為公筷配備了消毒機。


“公筷”不是突然被提起,它其實一直都在我們心裡!!!


“公筷”的春天還有多遠???


宣傳的再到位沒有人們的自覺參與也百搭,但是這種擔心在我看來是多餘的。


疫情開始的時候,大家也都以為不可能人人都聽話戴口罩,然而沒過幾天,集體打臉。隨著大家衛生意識的提高,全民使用“公筷”也有待實現。


事實上,很多人其實是不排斥公筷的。


“公筷”不是突然被提起,它其實一直都在我們心裡!!!

“公筷”不是突然被提起,它其實一直都在我們心裡!!!


我們來看一項調查,@江蘇新聞發起的一項21萬人參與的投票調查中,針對“你外出聚餐有用公筷公勺的習慣嗎”這一問題,有5.7萬人選擇“會用,已成習慣”,有6.4萬人選擇“沒有,嫌麻煩”。


就此看來,使用公筷的比例還是很高的。有很多人沒有使用公筷,也並非出自本心。他們中的一些人非常希望家裡可以使用公筷,尤其是家裡有乙肝、肺結核、幽門螺旋桿菌的,只是出於抹不開面子跟家人提,怕家人會多想(嫌棄)。


就我個人而言,是非常希望公筷成為一種例行公事,一來和家人解釋起來也不費勁,二來有了“公筷”後在公共場合吃飯時也更放心。


如果我們已經能夠接受口罩,這個戴起來不算舒服的“防護網”,又有何理由不接受保護我們餐桌衛生的“公筷”呢?


“公筷”不是突然被提起,它其實一直都在我們心裡!!!


使用“公筷”舉手之勞而已!守衛舌尖健康,“筷”從下一頓飯行動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