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家李世勣,本没有多少发言权,为何却一句话左右了朝局

唐初时期,有太多的文臣武将在中华民族历史星空中熠熠生辉,他们的事迹是那样令人神往,他们的成败也一直让人津津乐道。作为军事将领的李世勣,无疑是这些星星中比较独特的一颗。

贞观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唐太宗命阎立本绘唐初二十四功臣图于凌烟阁,李世勣名列其中,位于第二十三名。

开元十九年唐玄宗设置武庙,记念表彰历代名将,以姜子牙为主祭,张良为配享,并以各个朝代名将十人从之,同时代仅有李靖、李世勣二人列入。

后代说起中华民族的军事家,李世勣都能占据一席之地。

按说军事家的作用在于攻城拔寨、保家卫国,是倚国柱石,在军事上的影响力不容置疑。可说起他们对政治的影响力,却没有人承认他们具有一言九鼎的作用。

军事家李世勣,本没有多少发言权,为何却一句话左右了朝局


但李世勣却作到了,且因为他的一句话,改变了一个女人的命运,也因此改变了唐朝历史。

我们先来看看李世勣的个人历史,然后看他是如何在本来没有什么机会,却创造机会影响武则天的人生和唐朝历史的。

一,农民出生的军事家

李世勣,本姓徐,名徐世勣,字懋功,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李勣,曹州离狐人。其父徐盖,年轻时由曹州迁居滑州卫南县,是当地富豪,史称其“家多僮仆,积粟数千种”,乐善好施,喜救济困苦。

李世勣十七岁前在家跟着父亲耕读为业,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以务农为生。如果没有隋炀帝继位后的乱搞一气,也许李世勣的一生真的会消磨在滑州卫南县徐家大院的大片田地上,成为一个不愁吃不愁穿的富家翁,最好的结果是被某个士绅举荐,被朝廷征召,任命为低级政府官吏,总之,他的一生可以预见。

但杨广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朝野广泛民愤,各地起义风起云涌,隋炀帝大业末年,十七岁的李世勣参加了翟让的瓦岗起义军。与大多数参加起义的人不同,别人造反为吃粮,他参加起义军为理想。在瓦岗的几年里,他因智勇双全受到瓦岗寨前后两任最高首领翟让、李密的重用。隋朝遣名将张须陀讨伐瓦岗寨,李世勣沉着应战,竟阵斩张须陀,大败官军,一战成名。后来又以奇计多次大败王世充、宇文化及等,军事上的才能得以小试牛刀。

武德二年,李世勣占据东到大海、南到长江、西到汝州、北到魏郡的广大地盘,他将所辖州县的名称、数量、人口等,一五一十清楚明白登记在册,并以李密名义献给应运而生的李渊朝庭。李渊非常赞赏他的行为,说他是一个纯厚的臣子,赐姓李。

军事家李世勣,本没有多少发言权,为何却一句话左右了朝局


从武德四至武德七年,李世勣跟随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先后讨平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徐圆朗等。后又与李渊堂侄赵郡王李孝恭一起讨伐辅公祏,平定江南。

武德八年,突厥侵犯并州,李世勣率军在太谷攻击突厥,驱赶走了其军队。贞观三年,与李靖大破突厥吉利可汗,俘虏突厥士卒五万多人。贞观十一年,李世民改封李世勣为英国公,驻并州,突厥畏惧他的威名远远逃离边境。

贞观十五年,薛延陀的儿子大度设率八万骑兵南侵李思摩部落,李世勣仅以三千轻骑,大破薛延陀的骑兵和其主力。

贞观十八年,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攻破盖牟、辽东、白崖等数城,为李世民亲征高丽扫清外围。

贞观二十年,李世勣趁薛延陀部内乱,仅率二百名骑兵发动突厥的军队前去讨伐,薛延陀的大首领悌真率部投降,余部逃窜到荒谷,一直为华夏民族心腹之患的漠北被平定。

在这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军事行动中,李世勣或为主将,或为副将,每战必胜,展现出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超越侯君集、薛万彻、秦琼、尉迟敬德、张亮等同时代将领,成为当时仅次于名将李靖,并与其并列的唐初军事领袖。

二,唐初波谲云诡政坛局势下的不倒翁

封建王朝的政局,不缺阴谋,也避免不了腥风血雨,多少百战功臣、政坛老手,在复杂的政局中都难以置身事外,而是身不由己,被形势裏协,许多人前一天威风八面、呼风唤雨,后一天门庭冷落、阶下成囚,有的人还身首异处、祸及三族。可李世勣历经李渊、李世民、李治三朝,却始终深居高位,备受恩宠,成为政坛、军界常青树、不倒翁。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与他以下特点有很大关系。

  • 一是忠义第一

瓦岗后期,由于内部矛盾暴发,李世勣离开瓦岗大本营,出镇黎阳,掌握着大片土地。李密率瓦岗军主力与王世充决战于洛阳惨败后,投奔了李渊,李世勣在四面受敌的险景下,既没有割地称王,也没有投降其他势力,而是把所占据的地盘按州县、人口、土地等一一登记,然后说:“既然李密己归降大唐,如果我自己上表向唐主献地,是自已邀功,而突出李密败绩,还是把这些登记好的册子上报李密,由李密自已献给唐朝皇帝吧。”李世勣就是用这种忠于旧主的方式投降大唐,给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不久,李密降唐后复又叛唐,最后落得身首异处的悲惨结局,一般人面临这种情况,都会主动划清界限,但李世勣却一反常态,高调上表,请求李渊恩准他收葬李密。李渊破利特许。《旧唐书》评其行为是:“朝野义士。”

  • 二是远离宫廷争斗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7月,李世民与长兄李建成的储位争夺战白热化。内线报告,李建成拟以派四弟李元吉挂帅出征突厥为由,控制李世民兵马,削夺李世民兵权,并准备在昆明池设伏诛杀李世民。

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可当他连夜邀请心腹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秦叔宝、尉迟敬德、李世勣等共商应对之策时,其他人积极参与、踊跃献计,可唯独李世勣置身事外一般,沉默不发一言。

  • 三是谨慎小心

贞观后期,接连发生齐王李祐、太子承乾谋反案,侯君集等一批功臣牵涉其中,落得声名扫地、午门问斩的下场。

不久,随着李治被立为太子,李世民病重,一场生死测试找上了李世勣。如果换了另外的人,极有可能就此坠入李世民设下的算计中,落得个斩首示众的下场,而李世勣却凭他的小心谨慎逃过一劫。

这天,原本担任太子府詹事、爵封英国公、被李世民百般恩宠的李世勣突然接到诏书,命他去叠州任都督。文武百官惊愕万分,李世勣没有任何罪过,却竟然要被贬到遥远的边境。

但李世勣一副无动于衷的模样,甚至眼皮都没眨一下,连长安城内的家也不回去,从办公处立刻前往叠州。

军事家李世勣,本没有多少发言权,为何却一句话左右了朝局


时年六十的李世勣,从小就以生命为赌注,已经养成了异常谨慎小心的性格,他在听到自己毫无理由地被贬到不毛之地的边疆去的诏令时,没有象一般人那样选择投诉、争辩,而是直接执行诏令前往任所。

事实上,李世民并不是真的要调他去叠州,而是用这种突然贬谪的方式测试李世勣的忠诚度,如果他拒不执行诏令,或讨价还价,说明他忠诚度值得怀疑,马上就会被赐死,如果立即执行诏令,说明李世勣忠诚度还是值得信任的,以后可以授以重任。同时,李治继位后,立刻召回重用之,必会让其感恩戴德,忠于王事。

其实宦海沉浮几十年的李世勣不可能看不出李世民的心事,但一辈子养成的谨慎小心的习惯,使他条件反射一般,选择立即执行诏令,从而避免了杀身之祸。

正是以上这些原因,使李世勣能在唐初三代帝王手下安然渡过一个个危机而不倒。

三,特殊的处理态度为自己赢得发言权

谈到唐代贞观时期和唐高宗前期的重要大臣,无论如何都绕不过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舅兄,在唐朝创建过程及玄武门之变中,长孙无忌都发挥过重要作用,是李世民极为信任的人。长孙皇后在世时,从吸取外戚干政教训角度,反对长孙无忌担任朝庭重要职务。长孙皇后去世后,一顶压在长孙无忌头顶上的紧箍咒被去掉了,长孙无忌执掌了朝政大权。在重要的朝政大事上,他的态度往往具有决定性。唐高宗李治当初被立为太子,就是因为他的强力干预才得以实现的。

军事家李世勣,本没有多少发言权,为何却一句话左右了朝局


高宗继位后,长孙无忌以皇帝亲舅舅的身份管理朝政,其他几位重臣在重大问题上往往先看他的态度后再表态。大臣们基本养成了自觉与长孙无忌保持一致的习惯了。

这个时候,发生了高宗废除王皇后,想要立武则天为后的事情。

长孙无忌对此无疑是持反对态度的。既然他持的是反对意见,其他人的意见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即使是如司空李世勣这样的功臣,在这个问题上也一样没有多大发言权。

其实,在他的内心深处里,对长孙无忌的处事方式是有抵触情绪的。尽管以前他更多的时候都是用沉默表达自己的抵制态度。

这一次,李世勣发现,高宗李治立武昭仪为后的心志愈来愈明确,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一派反对的态度也愈来愈坚决,而李世勣自己却越来越不愿意在这个问题上与长孙无忌一派合作了。他知道,长孙无忌等认为武昭仪“身份卑贱”,而对他来说王氏和武氏谁当皇后其实并不重要。他心中其实一直对当初李世民用贬谪自己去叠州测试忠诚一事心有怨气,如果武氏当了皇后,或许多少可以平复一下自己对李世民的不满。既然如此,何不顺着皇帝的意思呢?

因此,对长孙无忌发动的抵制册立武则天为新皇后的战争,他决定采取新的战术进行反抗了。

这一天,退朝后,高宗召长期无忌、李世勣、诸遂良、于志宁等四名重臣进入内殿。李世勣听到诏令,意识到必是商量立后之事,他突然以身体不舒服为由请假,并立刻离宫回家。

军事家李世勣,本没有多少发言权,为何却一句话左右了朝局


随后在内殿中发生的冲突人所共知,诸遂良代表长孙无忌冲锋陷阵,在高宗面前叩头流血,强烈阻止高宗的提议。终于惹怒了帷幕后的武则天,她怒不可遏地呵斥道:“何不扑杀此獠?”要当庭扑杀诸遂良。长孙无忌连忙出言劝阻,才保下诸遂良一条老命。

李治随后单独召李世勣入内殿议事。终于,李世勣以缺席的方式向唐高宗和武则天发出的信息,被他们准确地捕捉到了。

听完李治的问题,李世勣的回答完全出乎李治的意料之外,但却说到他心坎上了。李世勣说:“这是皇帝家私事,何必询问外人意见呢?”

如果那天李世勣与长孙无忌等一起到内殿议事,必然不能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表达了,也可能当场被他们反驳,发生面对面冲突,所提的意见也会失去应有价值。作为军事家的司空李世勣,凭借战场上练就出的随机应变本领,迅即调整战术,一击即中!

高宗也似乎就在等他这句话,说:“卿言甚是,朕意早决了!”

于是,一场围绕册立新后展开的旷日持久的大争斗,完全偏离了朝政掌行舵人长孙无忌设定的航向,向唐高宗李治想定的方向倾斜了。而过去对朝局影响有限的司空李世勣,却一言九鼎,左右了朝政。

李世勣一生在宦海沉浮,历经李渊、李世民、李治三朝而不倒,其政治智慧绝非一般常人可以比拟。观其一生,对友诚、对君忠,不参与宫廷纷争。也许正是由于李世民去世前对他的那一次测试,使他一直怀有怨气,促使他改变初衷,在唐高宗李治册立武则天为皇后的事情上,转而与主流朝议作对,以军事家的狡黠,为本来没有机会的自己,创造出了一次机会,一言九鼎,助推武则天跨上人生关键台阶,从而改变了唐朝政局,影响了唐朝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