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結束,高管入職,股權怎麼發:為什麼高管股權激勵會失效?


疫情結束,高管入職,股權怎麼發:為什麼高管股權激勵會失效?

股權激勵為何重要?

而上市公司做股權激勵的時候,面對的問題又不一樣。上一講我們提到的高管薪酬過高被批評的問題,主要的原因其實就是股權收入太高了。比如就在前幾年楊元慶天價薪酬事件中,大家注意到他的薪酬結構是基本工資佔6%,績效獎金佔34%,而股權激勵佔60%,絕大部分都是股權收入。有些高管的股權收入比例甚至會更高。股權激勵為什麼這麼重要呢?

這裡面主要是兩個原因。我們講過高管薪酬可以緩和委託代理的矛盾,其中起關鍵作用的就是股權。股東知道他們和高管之間存在利益不一致和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監督起來又很困難。給高管股權就可以讓高管成為股東,也掌握了剩餘索取權,這樣可以和他們強大的控制權形成匹配,也會讓高管站在股東的角度想問題,節省監督成本,所以股權激勵重要的第一個原因是,可以縮短委託代理鏈條。

第二個原因是,股權是個長期激勵,可以彌補工資和獎金只是短期激勵的不足。越是高層管理者,越需要考慮公司的長遠利益,但是短時間內其實看不出來高管做出的管理舉措,是不是會傷害長期利益,通過股權激勵,他的行為就不能僅僅考慮短期利益,所以股權激勵計劃也被比喻成“金手銬”,可以把高管鎖在公司裡,長期陪伴公司發展,是不是很形象?

你可能聽說過一句很流行的話,“這是一個人才打劫的年代”。你那邊辛辛苦苦培養出一個可以獨當一面的高管,他這邊用高薪輕輕鬆鬆就挖過來,為他所用了。薪酬體系有很明顯的趨同效應,也就是說,同一個地區同一個行業,有一家企業用了股權激勵,別的企業就很難不用,否則人才就會向這家企業聚集。

那你可能會說,如果要是為了吸引人才,那給現金就好了,工資高高的不也可以搶人了?說的是這個道理,但是有幾家不差錢的企業呢?股權激勵的好處是,可以幫助企業節省工資成本,因為本質上,它是用明天的錢來激勵現在的人,是用資本市場的錢來激勵本企業的人,這是別的激勵工具很難實現的效果。這是股權激勵的第三個意義,節省工資成本,應對人才打劫。

股權激勵遭受的批評

說起來很重要,但是在現實中,股權激勵執行起來,卻並不那麼盡如人意。

在上市公司裡,股權激勵除了造成高管薪酬過高以外,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經常有這麼三個現象會遭到批評:

第一,股價跟高管的努力程度經常關係不大,牛市的時候不幹活都能大賺,美國高管薪酬高,其實也是跟這些年美國的股市整體表現好有很大關係;

第二,有些高管在可以套現的時候,在高點賣掉股票轉身就離開公司了,自己倒是實現了財務自由,但是公司會受到高管離職帶來的工作波動的影響;

第三,很多高管會利用內部人控制的優勢,通過內幕交易、操縱股價的做法來取得利益,比如,有調查顯示,美國上市公司500強企業用來回購股票的資金就超過了這些企業淨收入的一半,就是因為回購股票可以在短期之內推高股價,這樣的話用於研發、培訓這些有利於長期發展的錢就會減少,這就是典型的“寅吃卯糧”。更可怕的是像安然公司那樣,為了股票升值,高管甚至不惜財務造假,傷害中小股東利益,最終導致公司破產。

在非上市公司情況又有所不同。很多公司都發現搞了股權激勵後,不但沒有形成激勵的效果,甚至是起到了反作用。比如我輔導的一家企業,老闆開放股權讓手下幾個副總購買,有的老兄弟家底兒厚,買的就多,新提拔的兩個副總家底兒沒那麼厚,雖然業績突出但買不了多少,工作積極性就受挫了,而那幾個老兄弟手頭股權多了,反倒不再努力工作了,反正最後分紅少不了自己那一份,就開始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類似這種現象很多。

用人力資源思維看待股權激勵

你看,股權激勵在現實中,經常起不到縮短委託代理鏈條和長期激勵的作用,那為什麼大家還都這麼重視它呢?不發不行,發了好像也不行,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股權激勵這部好經怎麼就被念歪了呢?其實你仔細看,會發現高管股權激勵出的問題是可以從兩個角度去應對的,一個是內部交易、操縱股價、財務造假這些,是要通過完善董事會、監事會的監督管控職能,以及加強外部的治理力量去應對,它其實本身就是公司治理要解決的問題,股權激勵本身不能背這個鍋。關於這個角度,我們前面已經說過很多了;另外一個角度是我特別想跟你分享的,那就是股權不是發出去就自動能解決問題了,其實股權激勵相關的技術手段也比較複雜,涉及的知識很多,在每個公司裡的做法可能都會不太一樣,跟公司的創業歷史、行業背景、股權架構、老闆的價值觀、高管本身的訴求和性格等等因素都有關係。但是不管怎麼樣,要破除股權激勵的困局,都需要配合一種很重要的思維,就是人力資源管理的思維。我主要介紹給你五種:

第一種,績效考核思維。是對於股價受市場影響,往往跟高管的努力程度不相關這個問題,一般採取的方法就是引入人力資源管理中的“績效考核”思維,我們上一講也提到過。公司的業績是跟高管的努力程度相關的,所以要在股權的授予、行權等關鍵環節設計績效指標,只有完成了績效目標才能獲得或者套現多少股權,這一方面可以解決高管的努力程度問題,另外一方面其實也可以對沖掉部分內幕交易和操縱股價的風險,畢竟業績是要完成的。

第二種,價值評估思維。再舉我輔導的那個企業的例子,在考核思維的基礎上,我還給他們引入了“價值評估”思維。再發股權的時候,必須科學客觀的評價每個人的價值,這是一個根據崗位、能力、績效綜合評價價值的方法,然後根據這個價值去確定每個人應得的股權數量,不是有錢就能多買。而對於評估出來價值很高,但買不起那麼多股權的高管,怎麼辦呢?老闆可以借錢給他們,或者用其他的融資方式來幫助他們獲得股權。

第三種,“動態激勵”的思維。在人力資源管理的視角下,任何激勵手段都是邊際效用遞減的,過了一段時間,激勵效果下降是非常正常的,所以股權激勵要設定期限,過了期限後要重新調整股權激勵的方案,持續不斷的激活這些高管。

第四種,人才梯隊思維。對於高管可能會套現走人的問題,公司要引入人力資源管理中的“人才梯隊”思維。其實在股權激勵的設計中,都有所謂的等待期、行權期、禁售期這樣的時間設定,甚至能夠開始賣股權了也不允許一下子都賣掉,還要有個解鎖期,一般到了能完全兌現的時候,也都是陪伴公司走過幾年甚至更久的了,其實從使用職業經理人的角度,這個時間已經夠了,總要允許他們有別的追求。公司這時候應該想的更重要的問題,不是如何去把人留下來,而是萬一這個人走了,誰能馬上補上來,怎麼培養這些人,這樣才不會給工作帶來波動,所以要形成人才的梯隊。

第五種,在整個的激勵過程中都需要有管理溝通的思維。很多公司發股權的時候都不重視溝通,但是在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溝通是一個核心工作,比如,需要跟被激勵者解釋清楚激勵的原則和方法,讓大家有一個公平的感覺,也知道未來努力的方向,要知道,讓被激勵者認可激勵方案比方案本身更重要;再比如,需要溝通清楚公司未來的願景,如果被激勵者對公司的未來不樂觀,其實股權激勵也沒什麼作用。

總之,股權激勵的設計,最後一定要落到激勵兩個字上,現在很多公司做股權激勵都是隻考慮怎麼合規合法,然後把股權當個任務一樣發出去,就以為萬事大吉了,缺乏人力資源管理的思維,最後的結果很可能是還不如不發股權了。

我來複盤一下這講的內容。

第一,股權激勵可以縮短委託代理鏈條,是一個長期激勵手段。

第二,股權激勵是用明天的錢來激勵現在的人,是用資本市場的錢來激勵本企業的人,這是別的激勵工具很難實現的效果。

第三,股權激勵引發的負面問題,一方面要靠加強內外部的治理力量去應對,另一方面應該引入人力資源管理的思維。

第四,記住,股權激勵的本質是“激勵”。

激勵是用有限的資源,滿足人無限的慾望——用有限對抗無限的時候,規則比什麼都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