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虫讲史—之乱世两晋与五胡乱华始末 004

01、杨骏封锁司马炎病情。

司马炎病危,杨骏独侍禁中。大臣皆不在左右,杨骏将武帝身边之人通通换成自己的心腹。司马炎回光返照之时发现身边侍候着的都是新人,觉察了杨骏的用心。

司马炎令中书做诏用司马亮与杨骏共同辅政,并且指定了几个有名望的人补充进托孤的班子。杨骏到中书省看了诏书,并将之隐而不发。中书监华yi(广田共)感到恐惧,亲自找杨骏索要诏书,杨骏竟然不给。

司马炎驾崩之后,杨骏搬进宫中居住并处理政务,并且随身安排甲士自卫。

司马亮担心杨骏谋害自己,不敢入临丧,哭于大司马门外。晚上也不敢住洛阳城内,带着亲兵在城外安营方便随时跑路。

杨骏用的套路都极其普通,封锁消息容易造成外界的联想与恐慌。并且给别人反对自己制造了口实。

02、司马亮逃跑,杨骏独揽大权。

有人告发司马亮想要举兵讨伐杨骏。杨骏大惧,告诉自己的女儿杨太后,令皇帝司马衷手诏自己的外甥张劭及石鉴帅兵讨伐司马亮。张劭当即帅说领催石鉴发兵,石鉴不为所动。

司马亮得知消息,问计于廷尉何勖。何勖劝司马亮:“今朝野皆归心于公,公不讨人而畏人讨耶?!”亮不敢发,连夜逃往许昌。杨骏的弟弟杨济劝说:“若家兄征大司马,退身避之,门户庶几可全。”杨骏不从。

从上面这些描述可以得到这样几点信息:1,杨骏与司马亮两位辅政大臣相互忌惮。2,杨骏与司马亮都是优柔寡断之人。3,很多像石鉴这样的实权人物杨骏指挥不动。4,司马炎预想中的外戚与宗室相互牵制的平衡局面因杨骏吃独食及司马亮胆小惧祸变成了杨骏的独角戏。

03、杨骏乱政媚众自固

杨骏自知才望不足,想取悦众心,大封爵位,一时公侯满朝。

书虫讲史—之乱世两晋与五胡乱华始末   004

杨骏忌惮贾后,在内宫外朝遍布私人,政由己出。

权欲过盛不是问题,问题是不学无术。杨骏给朝中大臣们爵位当做甜头,以为这些人就会追随自己。哪里知道,人人有份跟人人无份没有区别。而且这些人不是关键。杨骏唯独没有想到最大的威胁来自于司马家带兵在外的王爷们。没有保镖的权力不是真正的权力,最多只是个官印,你不给人家人家可以抢。

04、贾南凤搬倒杨骏及太后

贾氏因杨骏的原因不得预闻朝政,心生怨愤。首先找到司马亮,劝司马亮起兵讨伐杨骏。司马亮没有答应。然后又找到司马衷的弟弟楚王司马玮。司马玮联合淮南王司马允入朝洛阳。

在各方势力的联合之下,杨骏被灭全族。杨太后被废后遭毒杀。

德不配位,必受余殃。当才能不能与野心匹配,鲜有不败者。

05、司马亮贪吃则败

杨骏倒台后,贾南凤与司马玮、司马允等人需要重新洗牌。中间需要一个人站出来作为缓冲。双方妥协的结果是召司马亮入朝做太宰,与太保为瓘共同辅政。

之所以选择司马亮,也是看在他是宗室当中资历最老,关键是这个人软弱无胆略(其实客观评价司马亮是一位顾全大局的和平爱好者)。司马亮其实是一位受害者,将他与唯恐天下不乱的另外七王并列是极其不公平的。

可就是这么一位老好人,也没有经受起权力的诱惑。

书虫讲史—之乱世两晋与五胡乱华始末   004

司马亮有样学样,欲取众心,论诛杨骏之功,封侯一千八百人。这就给大家造成了一种印象,国家的政局越乱,领导换得越勤越好!

贾后的堂兄贾模、舅舅郭彰、外甥贾谧等权势越来越盛。贾南凤达成了自己的第一步战略目标。

接下来就是挑拨司马亮与司马玮的争斗了。司马亮与卫瓘认为楚王司马玮年轻气盛刚愎好杀,谋划去掉司马玮的兵权,让他返回自己的封地。司马玮听从幕僚的建议走亲近贾南凤的路线。贾南凤素来不喜欢卫瓘,并且觉得司马亮与卫瓘手伸得太长,自己不爽。便让傻儿皇帝下手诏,密令司马玮除掉司马亮及卫瓘。

06、司马玮被过河拆桥

司马玮得到傻皇帝司马衷的手诏,见没有皇帝印玺,觉得这不符合组织程序,想要入宫见皇帝。太监说:“夜长梦多,如果泄露天机,不是皇帝下密诏的本意。”

司马玮本来就想除掉两个老家伙自己上位,便不再迟疑。

可怜老好人司马亮即使府邸被围,仍然幻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保命,居然放弃抵抗。结果被灭门,临死叹息:“我之赤心,可破示天下。”一起被灭门的还有卫瓘全族。

干掉司马亮及卫瓘后,有人劝说司马玮,趁机诛杀贾南凤一党,独霸朝权。司马玮犹豫未决。可见心黑得不够彻底!

书虫讲史—之乱世两晋与五胡乱华始末   004

贾南凤先下手为强,派人当众宣称司马玮矫诏,残杀朝廷重臣。朝廷只追究主犯,胁从不问。司马玮的部众都放下兵器逃走。竟丢下司马玮一人孤零零的站在那里,窘迫不知所为。

被斩杀之时,司马玮从怀中掏出那纸密诏,流着眼泪对监斩官说:“我是先帝的儿子,却受如此天大的冤枉。”

书虫讲史—之乱世两晋与五胡乱华始末   00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