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掉包案实力坑爹,当孩子撒谎时家长如何应对?

高考掉包案,谁之过?

最近河南多名考生家属称“高考答题卡被掉包了”,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社会都沸腾了。高考关于一个孩子的命运,究竟是有人暗箱操作,还是家长孩子撒谎?相信很快会水落石出。

在新闻出来的最开始,其实很多人觉得确实有搞错的可能,(哪怕是小概率事件)可是,一下子出现4个,质疑的都是掉包答题卡和试卷,就有点不可信了。如果真有心进行这个操作,还不如捣鼓自己的试卷,随机换4个试卷和答题卡真是没必要。

事情陆续进展已明朗化,如8号有2份说明书,如信阳的考生放弃了笔迹鉴定,显然这是一场孩子欺骗家长,而家长又坚定相信孩子的闹剧。当然,也有人会质疑,家长/学生可能受到压力改口,但小编觉得,几个敢实名公开质疑高考录取工作的家长,肯定做好放手一搏的准备,没有充分的证据,不会松口。既然松口,想必知道了其中的真相。

高考掉包案实力坑爹,当孩子撒谎时家长如何应对?

其实,坑家长的孩子不在少数,这次是真的玩大啦!在被证明为闹剧之后,会给自己和家长带来很大的伤害。考生在估分和实际成绩差距较大时,可提出质疑和核分。但是,这次几个同学,尤其是最后坚持通过抹黑高考来遮掩自己谎言的同学,会被质疑诚信有问题。比如,这些同学的事情曝光后,周边的同学、老师都知道,明年想要复读,得换个远点的学校,很有可能被多个学校拒收。当然,这个事情的处理不会达到法律层面,如拘留、判刑等,但是纳入诚信黑名单是可能的,以后升学、考公等会受到影响。

这几个同学的家长也是挺绝望的,为了孩子拼上一切,最终的结果是孩子的谎言。历届高考结束后都有许多孩子编造“高分”骗局,为的是不让父母失望,也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且件件都是与今年“高考掉包”案很像,只是那些孩子的父母没有把事情闹大:

高考掉包案实力坑爹,当孩子撒谎时家长如何应对?

一.2008年福州一位学生考了300多分,因为分数太低无法回家与父母交代,于是自己把高招办发的成绩条拿到打印店重新打印并改为500多分,然后拿回家让父母看。最后孩子没有被任何一所大学录取,他父亲便拿上成绩单带上他到高招办讨说法,高招办查询孩子的真正成绩为300多分。此时父亲才知道自己被骗,整个过程孩子从未向父母说出骗局。

二.2009年,山东省一位学生张某称自己高考627分分变为295分,质疑有人篡改他的成绩。而且档案离奇失踪,后来学校公开发表声明:此学生在学校成绩多为c少有b,在学校属于中下学生,不可能考600多分。此事才被压下去,但从头到尾学生都不承认自己说谎。

三.2010年,某女学生高考考了300多分,却对家人说自己考了600多分,并上网购买假的福州大学录取通知书交给父母。开学时父母带着她到福州大学报名,学校却说录取学生里面没有她的名字,当她父母带她到省高招办查询发现她的成绩只有300多分,根本上不了福州大学。省招办再看了她的录取通知书后,告诉学生母亲这是假的通知书。至此,孩子才承认这是她设计的骗局。

四.2012年,湖南衡阳的学生肖某称自己成绩为695分,网上查询成绩为229分,肖某的家人质疑孩子的成绩被调换,最后调查发现肖某的成绩大多在200左右,唯有一次560分。至此谎言被揭穿,但是在调查过程中肖某一直不承认自己在骗人。

高考掉包案实力坑爹,当孩子撒谎时家长如何应对?

从这些事件可以看出来每年高考结束,都会有许多学生编造谎言欺骗父母,好多父母都特别相信孩子的话,直到谎言被揭穿时才知道真相。而这些孩子在整个说谎过程中,从未想过承认错误,而是抱着“将错就错,一骗到底”的态度,直到谎言揭穿为止,即使揭穿,孩子也没有认错之心,认为这只是小事。

类似的事件在生活中经常发生,许多孩子因为父母逼得紧,自己不得不在学校通过抄袭、作弊取得好成绩回家骗家长,父母只看成绩不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真实生活。孩子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家长都是“唯分是从”,孩子为了得到夸奖只得造假,在学校造假的成本又很低。

父母之所以理直气壮的举报是建立在“我相信孩子不可能说谎”的前提下,但是在高考后撒谎的孩子都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一旦真相大白只会给父母落下天大笑话。即使最后国家不惩罚家长与学生,家长与学生也很难抬头,可怜天下父母心,到最后还是自己可怜自己而已。说谎的学生可能只是为了骗父母,但是没想到父母会信以为真并把事情闹大,到最后如何收场呢?

高考掉包案实力坑爹,当孩子撒谎时家长如何应对?

孩子撒谎,父母如何应对?

曾经看过一个外国的视频。

视频里一位小女孩偷偷把巧克力盒带进房间,没一会便把巧克力吃光。最后一刻妈妈进门了。虽然女儿急中生智把旁边的玩具抱在了身上,装作在玩玩具,但还是被妈妈发现了。

妈妈质问女儿为什么偷偷吃掉巧克力,女儿慌忙摇头说“不是我,是一个……7岁的小男孩,他从窗外跳进来吃完跑掉了……”

妈妈很生气,说女儿胡扯,房间根本没有窗户。

但女儿表情自然,还一本正经地说:“小男孩吃完,把窗户也带走了……”

妈妈憋不住,冲进洗手间狂笑了几分钟才表情严肃地回到女儿房间。

1.孩子撒谎的行为非常普遍

别以为只有你家孩子撒谎,大部分孩子都有撒谎行为,并且不止一次。美国加州心理学家切尔西.海斯和莱斯利.卡佛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1/4的2岁孩子已经会撒谎,50%的3岁孩子会撒谎,4岁孩子撒谎的比例甚至达到了90%,十多岁孩子的撒谎比例也有70%。

(1)2岁-5岁,孩子常常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这年龄段的孩子常常喜欢撒谎,并且总是错漏百出。比如:

奶奶刚给她买了一条裙子,她可能会说是妈妈买的;

如果孩子迫切地希望自己有一辆玩具火车,他可能会煞有介事地跟小伙伴“吹”他有一辆炫酷的玩具火车……

这些谎言,父母们常常一听就知道孩子在撒谎。

高考掉包案实力坑爹,当孩子撒谎时家长如何应对?

(2)6岁后,父母分不清孩子是否在撒谎

当孩子到了6岁后,父母常常不能分辨孩子是否在撒谎。比如:

一位妈妈让孩子去洗手,孩子回来后妈妈发现孩子手指干爽,但孩子说洗完擦干了,让人无法反驳;

又比如爸爸让孩子喝药,但孩子笑眯眯地从厨房出来时,爸爸发现他的嘴巴没有一点药味,孩子说喝了很多水……

这些现象常常让无数父母抓狂。

高考掉包案实力坑爹,当孩子撒谎时家长如何应对?

2.孩子为啥会撒谎?主要有两个原因

(1)模仿导致

当你发现孩子有撒谎行为,该第一时间看看孩子身边是否有大人或小玩伴有撒谎行为。心理学家切尔西.海斯和莱斯利.卡佛在这方面有权威的事实——经常被骗的孩子更爱撒谎。

在他们的一项谎言实验中,实验人员把孩子们分成两组,并且把实验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1)谎言组:让孩子从A房间到B房间玩耍,还骗这些孩子说将有糖果分给他们,事实上没有。

2)无谎言组:只让孩子从A房间到B房间玩耍。

第二个阶段

在孩子面前展示一些被遮盖住的玩具,让孩子们猜测里面是啥玩具;接着实验人员假装离开片刻,并叮嘱孩子们不要偷看。

结果有被骗经历的孩子的撒谎比例比没被骗的孩子多了23%。一次的被骗已经如此,更何况我们那些常常在日常生活中被骗的孩子呢?看看一些大人做了些什么:

当孩子乱跑时,大人会骗孩子说“乱跑会被保安叔叔抓走”;

当孩子不爱吃饭时,大人会骗孩子说“不吃饭就把你丢街上”;

当孩子不穿衣服时,大人会骗孩子说“不穿衣服以后也别穿”;

当孩子哭闹时,大人会骗孩子说“再哭就不要你了”……

看看你家孩子曾经遭遇的这些,你就不难弄明白为啥你家孩子爱撒谎了。班杜拉说,孩子们都能学会看到的行为。

高考掉包案实力坑爹,当孩子撒谎时家长如何应对?

(2)认知发展的表现

不少发展心理学家们认为,孩子的撒谎行为如此普遍,常常是因为认知能力发展的结果。脑神经科学家John Medina提出更详细的解释:

随着大脑的发育,孩子发现对父母撒谎可以不被发现,这让他们感到惊讶,所以他们会频繁地进行,并且越来越擅长。孩子这种行为有好处,能帮助他们发展心理洞察能力,窥探他人心理,帮助预测他人的动机、行为、想法和感觉。

但John Medina提醒,如果只是认知发展的原因,而不是他人给孩子的榜样作用,孩子的撒谎行为会少很多,甚至有些孩子不会撒谎。

高考掉包案实力坑爹,当孩子撒谎时家长如何应对?

3.别把撒谎孩子当坏孩子

无论孩子是因为模仿还是认知的原因,别把孩子当成坏孩子。原因是孩子模仿大人或他人的行为,他们在一开始没有道德判断,别人那样做,所以他们也那样做了。如果孩子是因为认知发展的原因导致,那么你给孩子贴“坏孩子”标签,那更是无理的,会让孩子感觉沮丧和无助,也不利于孩子改正撒谎行为。

4. 面对撒谎的孩子,父母这样做

当孩子只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比如跟其他小朋友瞎掰说月亮是他的好朋友,混淆了现实和想象,父母常常是不需要理会的;但是当父母发现孩子撒谎是有目的性的,比如为了避免惩罚,那么就要重视了。具体请这样做:

(1)从一开始在孩子心中建立道德标准

从发现孩子撒谎行为的第一时间,家长要明确告诉孩子——撒谎是错误的、不道德的行为。让孩子在心中建立清晰的道德标准。

越年幼的孩子常常分不清对错,所以父母的教导和提醒尤其重要。所以,当孩子处于撒谎阶段,常常也是给孩子建立道德规范的最佳阶段。

高考掉包案实力坑爹,当孩子撒谎时家长如何应对?

(2)给孩子建立清晰的规则和奖励措施

除了把“撒谎是错误的”这项道德标准列上,还应该在规则上列清楚:如果撒谎了,将得到什么惩罚;如果表现诚实,将得到什么奖励。

从一开始便给孩子说明清晰的规则,有利于减少孩子的撒谎行为。并且明确的规则有利于孩子遵守,因为孩子们很少有第一次就能弄懂规则的,有时需要重复多次。

>>下面两点值得一提:

1)谨慎使用严厉惩罚,更不能体罚孩子

惩罚虽然能抑制孩子的撒谎行为,但不能根除孩子大脑中的行为范本。如果惩罚过于严厉,还会让孩子对父母失去信任感。美国犯罪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大多数罪犯都有在童年时期被大人羞辱暴打的经历。并且,惩罚了这次,孩子下次可能会为了避免惩罚而撒更多的谎言,看看那些由于撒谎而经常被打骂的孩子,他们的撒谎行为可是屡教不改。

我有一位亲戚,小时候第一次撒谎说文具费丢了,其实是被他拿去买零食了,他爸爸把他吊在屋前的树下鞭打。第二天,伤口还没好,不仅又偷钱还撒谎,这一次被生气的爸爸用扁担砸断了腿……长大后因为经常骗钱最终被送进了牢房,50多岁才出来,仍旧满嘴谎言。

2)可以适当采用轻度的惩罚措施

比如“行为账本”,日常记录孩子的良好行为与不良行为,并且用分数表示。当孩子认真做家务后可以得10分,细心清洗玩具后得10分,如果有撒谎行为时扣20分,属于精神惩罚。每当分数凑到100分时,父母可以适当给予孩子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奖励。“行为账本”是外国家庭常用的育儿方法,大家可以借鉴。

(3)别忘记“解释原则”

“解释原则”被誉为教育的暖心剂,即向孩子解释为什么不能撒谎、以及惩罚撒谎行为的理由。儿童心理学家Ross Park发现,当父母给孩子做这番解释后,孩子更愿意听,教育效果也会大幅提升。这大概是孩子们感受到了尊重。

当然了,很少有第一次就能弄懂规则的孩子,也很少有一次就能遵守规则的孩子,因为孩子天生爱“反悔”,这其实与年幼孩子缺乏意志力有关系。那么,父母不厌其烦就对了。

美国育儿专家戴安娜.鲍姆林德说,既温暖又有约束性的教育,才是正确的教育。那么,对待孩子撒谎,也是如此。只有在幼儿时期用正确的方法引导教育,直面“撒谎”的根源和苗头,才会避免出现像“苏小妹”这样的悲剧在家庭中上再次上演。

高考掉包案实力坑爹,当孩子撒谎时家长如何应对?

温馨提示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