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九大行動

在推進課堂教學變革過程中,中小學一線教師往往會在實踐中出現一些典型問題。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校長

王殿軍就深化基礎教育教學改革中的典型問題提出了改進方向,並在課堂理念、目標導航、整合內容、留足空間、重建信任、調適進度、化難為易、強化引導、有效激勵等方面給出了行動策略,一起來看。

深化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九大行動 | 關注

在推進課堂實踐變革中,部分基層教師尤其是高中教師往往存在知行不一、標徑不合、取捨不妥、動靜失策、收放失當、難易失衡、進度缺統籌、對話缺深度以及評價缺引導等諸多問題,需要在變革中有效解決。

改進課堂行動,不斷超越自我

課堂實踐變革既是理論,更是行為。要把這種課堂實踐變革變成自覺的教學行為,除了需要不斷更新觀念外,還必須在反思中逐漸改進教師固有的教學行為。而改進行為的關鍵是相信學生的學習潛能,進而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把能“為”的事情做好,切實解決教學中的關鍵問題,力爭做到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能完成的任務,教師絕不包辦代替,學生獨立思考能解決的問題,教師絕不包辦代替。

課堂實踐變革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習內容不斷調整和完善,而不是拘泥於固定的格式。但在推進課堂實踐變革的初期,教師先要模仿已有的比較成熟的模型進行實踐,等自己熟悉這種變革的方式後,再嘗試超越、突破現有的模型,進而逐漸創造自己的認知和行為系統。

教師專業成長的關鍵是反思。在課堂實踐變革中,教師需要從改進學習目標、實現路徑(尤其是課堂流程)和關鍵問題入手,隨時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簡單可行的辦法是,每天思考下面這個問題:今天還有哪些代替學生思維或學習的行為,該怎樣改進。只要每天在實踐中改進一點點,就會逐漸改變固有的“教為中心”的教學陋習,實現對自我的超越。

堅持目標導航,規劃實現路徑

推進課堂實踐變革,要努力做到“目標有層次,路徑有指導”。學習目標要按照學生的層次,設置不同層次的目標。根據學生實際分成三層目標,目標可以概括為下面三點:一是所有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能夠達成的目標就是基礎性目標;二是涉及學科核心素養、大多數學生能夠達成的相關目標就是拓展性目標;三是學有餘力的學生能夠達成的目標就是挑戰性目標。

不同層次的目標,需要不同的路徑來達成。這就需要教師給學生“繪製”實現不同層次學習目標的“學習地圖”,引導學生按圖索驥,達成各自的學習目標。基礎性目標主要在課前完成,課堂上只需要適當提問和檢查即可。挑戰性目標主要在課後完成,課堂上教師只需要進行適當點撥和提示即可。課堂上,教師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與解決拓展性目標有關的關鍵問題上,每堂課完成這部分任務所需要的時間不應少於2/3。為此,課堂流程應該圍繞解決涉及拓展性目標的關鍵問題展開。

必須說明的是,學習目標與實現路徑一定要相互對應。雖然課堂實踐變革對實現路徑有相對明確的要求,但教師在規劃實現路徑時,必須考慮完成不同層次學習目標所需要的時間,靈活、有效地安排各個流程的時間和完成相關學習目標的活動,不要生搬硬套。

整合學習內容,落實因材施教

學習目標必須根據學情做合理取捨,而不是過分強調課程、教材的要求。對於學習基礎較差的班級,教師一定要大膽取捨,將不影響後續教學的過難學習目標和內容暫時放在一邊。對於學習能力較強的班級,要設置適當高於考試要求的評價和創造類目標,以激活這些孩子的學習能動性。

規劃實現路徑特別是課堂流程時,要合理安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以及教師及時點撥所需要的時間。需要強調的是,不能讓教師處於從屬地位,不要以為合作學習能解決一切問題,不要把所有問題都拿來討論。而是要在不斷強化學習型小組建設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運用多種學習方式開啟學生的思維大門。

課堂討論交流的內容必須是與本節課學習內容有關的關鍵問題。因此,課堂討論的問題不是越多越好,學生自己一看就懂的問題不用討論,課本上有明確答案的問題不用討論,基礎性目標涉及的問題不用討論,少數學生不懂且不是關鍵問題的問題不用討論。一節課原則上最多安排三次討論和交流,否則討論交流過多,就會導致課堂任務難以完成,特別是學習任務比較重的高中學校,更是如此。

留足思考空間,促進深度學習

動起來是勇氣,靜下來是智慧。沒有學生學習活動的課堂,是死氣沉沉、無法調動學習積極性的課堂。相反,學生活動過於頻繁,不給學生充分時間冷靜思考的課堂,則是沒有深度學習、不能實現有效學習的課堂。

靜並不意味著“教師認真講,學生安靜聽”,而是要給學生充分安靜思考問題的時間和空間。學生思考問題的時間和流程不必嚴格限制,何時思考、思考時間長短由教師根據實際需要靈活掌握。但每次安排交流、討論前,必須給學生留出冷靜思考的時間,否則討論、交流就是低層次的,沒有實質意義的。

深度學習需要有深度思考,深度思考需要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沒有冷靜思考,就無法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也就無法進行有效的討論和交流,更談不上深度學習。反之,沒有深度交流和討論,思考只能停留在淺層次上。

建立信任機制,放手發動學生

放手是為了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不是放任自流。放手的前提是課堂規範和習慣的養成,沒有有效的課堂規範和嚴格的課堂習慣,一切課堂實踐變革都會流於形式。為此,在所有任課教師的參與下,班主任引導學生共同制定行之有效的課堂公約就成為課堂實踐變革的應有之義。

放手體現了對學生的充分信任,這種信任是基於每個學生都是“二表人才”(愛聽表揚的話、愛表現自己)基礎之上的,這種信任是基於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更加優秀基礎之上的,這種信任是基於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學習潛能基礎之上的。沒有學生不想成為優秀學生,關鍵在於教師是否充分信任學生,併為之建立了支持性的成長環境和氛圍。

放是有序的,收才是有效的。放手不等於不要適當的收斂。在放手發動學生進行自主合作學習時,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等途徑進行收斂思維,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歸納和提煉,進而使學習內容結構化、系統化。學習內容結構化、系統化,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內化,有助於完善學生的認知體系,有助於促進深度學習,教師應該不遺餘力予以強化。

合理安排進度,適應變革需要

教學進度必須服務、服從於學的進度,是教學的基本原則之一。大多數學生無法達成學習目標的進度,只能導致達不成目標的學生對學習的畏難情緒。只有大多數學生能達到學習目標時,才能保證後續教學的有效性。

開展課堂實踐變革初期,教師不能按照以往的要求過分強調教學進度,而是要給學生和自己適應的時間和週期。原則上,推進課堂實踐變革至少要有一個月的適應期,否則可能會導致學生對新的教學方法的反感,也會加大教師對課堂實踐變革的擔憂。因此,在推進課堂實踐變革時,學校一定要根據學情和師生適應有一定週期的實際,適當降低對進度的要求,給師生留出適應變革所需的時間和空間。

有效率的慢勝過低效率的快。雖然練習和複習能部分解決進度過快導致的教學效率不高的問題,但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還是取決於課堂本身的效果。課堂上沒有解決好的問題造成了“夾生飯”,課後練習和複習也很難完全解決。對於基礎較差的班級而言,甚至可以允許教師在一定時間內不能完成教學進度,當這些學生具備一定的學習基礎和能力、對學習產生強烈的興趣時,再考慮逐漸加快進度。一些學校和教師的實踐表明,三年只完成兩年的進度,學生對學習內容掌握程度好,也勝過完成所有進度達到的效果。

促進難易轉化,實現化難為易

課堂實踐變革初期,由於受思維定式的影響,大多數教師實踐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因為從一定意義上說,課堂實踐變革首先是教師的自我革命。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教師習慣於這種教學方法後,而且相互之間實現了資源共享時,變革的難度就會逐漸降低。因此,教師要克服本能的拒絕心理和對變革的畏難情緒。

學習的難與易從來都是相對的,教師的教學基本功之一是讓學生感到學習不那麼困難。為此,教師可以通過複雜問題簡單化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把複雜問題分解為若干簡單問題,讓學生各個擊破,再引導學生嘗試解決複雜問題。也可以把簡單問題複雜化:把簡單問題逐漸演變為複雜問題,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解決複雜問題。

教師要超越教學的難易關。對於學生而言,在解決簡單問題過程中會累積學習的興趣和成就感,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當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後,再逐漸加大難度,學生就不會對難題望而卻步。

加強科學引導,培養創新思維

引導而不是代替學生思維,是課堂實踐變革的又一重要原則。引導學生學習,需要制定以問題為導向的有效預習指導案,包括以前學過的與本節課有關的預備知識,本節課學生自學可以完成的與基礎性目標相關的內容。原則上,學生每節課前的預習時間不超過15分鐘,否則會進一步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

課堂教學中,不代替學生思維的有效辦法是點撥,即通過有效的設問,引導學生從自己熟知的與未知領域相關的問題入手,嘗試解決未知的問題、進入未知的領域,再總結形成一般結論和規律,然後運用於解決其他類似的特殊問題,並進一步完善結論和規律,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對話不是你問我答,而是建立在師生民主、平等氛圍基礎上的交流與質疑。引導學生思維,必須創造對話所需的適宜的氛圍和條件。為此,教師不應居高臨下提出問題,而應通過學生有效的預習和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大膽設疑,並與其他學生、教師進行雙向探討和交流。

嘗試先揚後抑,激勵延伸學習

評價學生的課堂表現,不是教師的特權。教師應當引導其他學生參與到課堂表現評價中來。在評價學生的課堂行為時,教師要採取“先揚後抑”的話語體系對學生的表現進行激勵。這種體系的一般句式是:某某同學的表現值得肯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假如再在下列幾方面有所改進就更加優秀了……

點評完學生的表現之後,教師要通過持續追問、反問和點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不斷完善對問題的認知,逐漸指向問題的本質和關鍵,形成對問題的系統思考,並最終培養學生的系統思維能力。為此,教師應該學習思維科學的基本知識,並將其自覺運用到課堂實踐變革中。

教師對學生課堂行為的評價,要引導學生自覺延伸思考與學生回答問題有關的問題,幫助學生比較不同知識的異同,逐漸建立不同知識之間的聯繫,逐漸在腦海中構建“知識樹”,並通過思維導圖使知識更加有條理、更加系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