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勝:潯龍河村鄉村振興的多元投入機制創新實踐

核心提示:長沙縣果園鎮潯龍河村作為省級貧困村,積極探索混合所有、共享發展的新型集體經濟實現形式,形成資金與土地、人才等要素有機結合,“企業、政府、村民”多元主體投資推動的實踐模式,成功闖出了一條脫貧攻堅與全面小康建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於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如何以協調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為抓手,建立鄉村振興的多元投入機制,加快城鄉融合發展,是當前鄉村振興普遍存在且而亟待破解的現實難題。長沙縣果園鎮潯龍河村作為省級貧困村,積極探索混合所有、共享發展的新型集體經濟實現形式,形成資金與土地、人才等要素有機結合,“企業、政府、村民”多元主體投資推動的實踐模式,成功闖出了一條脫貧攻堅與全面小康建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潯龍河村因此榮獲“2018中國特色小鎮博覽會優秀示範案例”、“最具傳播價值中國民族品牌”、“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未來之星”等榮譽,入選“2018中國鄉村振興先鋒榜”、農業農村部“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國家文旅部“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成為了全國鄉村振興的明星村。

陈文胜:浔龙河村乡村振兴的多元投入机制创新实践

一、投入幹什麼:潯龍河村發展目標的自身定位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解決投入要幹什麼的問題。潯龍河村位於長沙縣果園鎮西北部,在開發前產業結構非常單一,主要是傳統的“糧豬型”鄉村式經濟模式,村民人均年收入遠遠低於當時長沙市平均水平,是省級貧困村。作為長沙的市郊鄉村,潯龍河村按照“城鄉融合發展”的新發展理念,明確以“城鎮化的鄉村、鄉村式的城鎮”為發展目標。

1.走新型城鎮化的特色小鎮之路。特色小鎮是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的一個重要任務,是聯結城鄉的重要功能,也是新型城鎮化的一個重要實現形式。潯龍河村只能依託田漢故鄉的人文資源和近郊生態宜居優勢,通過城鄉水、電、路、信息等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打造依靠省會城市輻射和帶動的特色小鎮。

2.走鄉村振興的城郊融合之路。“城郊融合”是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所明確要求找準各類鄉村發展定位而分類推進的四大類型之一,也是促進城鄉要素融合的重要途徑。潯龍河村處於長沙市城郊,屬於分類推進的城郊融合型鄉村,只能定位於承接城市人口疏解和功能外溢,需要通過制度變革、結構優化、要素升級,促進城市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要素向鄉村流動,推進城鄉要素互動與空間共融。

3.走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產鎮融合之路。農業農村現代化要求城鄉產業協同發展,推動城鄉要素跨界配置和產業有機融合。潯龍河村只能通過把城市的現代性和便利性與鄉村的自然景觀和文化魅力有機融合,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特徵的“產、城、人、文”多元融合產業生態,探索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特色小鎮發展之路。

二、錢從哪裡來:潯龍河村多元投入的創新實踐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解決錢從哪裡來的問題。新農村建設以來,國內鄉村發展的投入主要分為三種模式:政府辦點、村級集體經濟自主、社會資本主導。儘管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不盡相同,但有著相同的根本原因:產權邊界不明晰導致收益沒有明確歸屬,無法形成利益共同體。潯龍河村通過明確產權邊界推進鄉村資源資產化,建立“政府投入為主導、村級集體經濟投入為主體、社會資本投入為主力”的“三駕馬車”新機制,實現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有機結合,構建了利益共享機制。

1.圍繞堅持農民主體地位,推進鄉村資源的資產化。“堅持農民主體地位”不僅是鄉村振興的根本要求,而且是鄉村振興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但怎麼發揮農民的主體地位,不少地方未能找到一個有效的方法或途徑。潯龍河村通過推進土地確權頒證以明晰產權,使農民首先作為土地的主人再成為平等的市場主體,可以說是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土地三權分置改革之後的農村第三大改革探索,使農民不僅是居民還是創業者,不僅是資產的擁有者還是決策的參與者,真正體現了農民的主體地位。一是開展土地確權,明確資產邊界。明確界定村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土地、林地等產權關係,確保農民作為資源資產權益的主體地位,為鄉村資源資產化提供製度的基礎。二是推進土地資源改革,加快土地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全面調整土地規劃,優化鄉村建設用地佈局,實施點狀供地,實現了農用地、集體建設用地、國有出讓用地等不同性質土地的功能互補,既滿足了產業發展和功能配套的需要,又保護了生態環境,更激發了工商資本下鄉的積極性。三是推進鄉村資產的資本化經營,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推進農業用地的集中流轉和異地置換,通過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發展村集體經濟,使村級組織集體獲得長期穩定收益。通過資本化經營,使固定的承包地、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轉換為農民的市場要素資本,從而實現農民的土地財產權益。

陈文胜:浔龙河村乡村振兴的多元投入机制创新实践

2.突出政府投入與產業發展的協同聯動,發揮財政資金的槓桿作用。鄉村產業振興,必須推動資源配置由市場機制不全與政府職能錯位並存,向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協同聯動轉變。潯龍河村依靠財政資金的槓桿作用,著力解決了政府投入與鄉村產業發展脫節的問題。一是政府投入不越位。政府主要負責水、電、路、氣、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公共服務以及基本社會保障,為各類主體投資創業提供公共支撐。二是產業服務不缺位。按照“產鎮融合”的發展規劃,政府財政投入跟進與產業發展的進度配套,避免了因政績驅動而搞形象工程導致低效與浪費的問題。到目前為止,全村整合政府各類財政資金累計投入約5億元,撬動了產業發展資金25億元,為產業振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暢通工商資本下鄉渠道,建立多元投入的融資平臺。城鎮工商資本及其帶動的現代資源要素進入鄉村,是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從而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有效途徑,也是城鄉融合發展的必然要求。潯龍河村為了破解資金短缺與投融資渠道單一的問題,建立了多元化、低成本、全覆蓋的投融資平臺。一是推進多規合一,讓工商資本投入有預期。將村莊規劃與區域城鄉發展規劃進行融合對接,並編制了修建性詳規,推進了民生規劃、生態規劃、產業規劃、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的“多規合一”,明確了怎麼引入企業、引入什麼樣的企業、怎麼得到政府支持的發展藍圖,有了這個很前瞻性的頂層設計,讓工商資本投資吃了“定心丸”。二是搭建產業平臺,讓工商資本投入有依託。全村統一由湖南潯龍河生態城鎮發展有限公司作為平臺公司,主導各類產業項目實施。平臺公司通過培育產業業態,構建服務平臺,為工商資本下鄉開山鋪路,降低了成本與投資風險,提供了有力依託。如平臺公司通過與銀行等合作搭建投融資平臺,引進了棕櫚集團、星光集團、嘉兆集團等多家國內知名大型企業入駐。三是產業扶持與人才集聚,優化投資創業環境。按照制定的產業規劃,平臺公司對產業前期發展提供相應的培訓和支持,推動產業集聚發展,拉長產業鏈條,並推進各類產業鏈條不斷完善,優化了工商企業的生存環境。同時搭建了眾創眾籌的鄉村創客平臺,吸引有創意、有專業的創業型企業和創業者入駐,形成了資本和人才窪地。

4.建立多元利益共享機制,重構鄉村治理體系。資金投入多元化,必然要求實現利益分配的多元共享。潯龍河村通過重構鄉村治理體系,建立了“村企共建”的黨建共同體,形成了政府、企業、村民“誰投資誰受益”的利益分配與共享機制,實現了“農民受益、企業發展、政府滿意”的多贏。一是構建黨建統領的村企共治體系。通過“村企共建”黨建工作,實施“組織共建、黨員共管、陣地共用、活動共抓、發展共促”,成立村企共建黨建工作領導小組作為潯龍河村“共商、共建、共享”的決策機構,通過“黨建+經濟”“黨建+文化”“黨建+治理”,把工商企業納入治理體系,使企業與村之間的關係由二元對立的主客體關係轉變為一元共生的融合關係,村民和村集體、企業和企業員工一同成為潯龍河發展的利益共同體。二是尊重主體市場地位建立利益共享體制。通過黨建引領治理、“村企共建”黨建,明晰政府、企業、農民、外來務工人員等作為市場主體的利益邊界,按照“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市場機制分享建設成果。如城建投公司代表政府實施公共工程,分享企業稅收收益;各企業按照市場規律經營產業,從產業投資中獲得收益;村民以土地或資金入股等形式成立股份制企業,並按照股份獲得固定回報或股份分紅;外來務工者通過創業和就業,取得相應的工資或收益,各主體按照市場規則共享潯龍河村的發展成果。

陈文胜:浔龙河村乡村振兴的多元投入机制创新实践

三、發展如何共享:潯龍河多元投入的主要成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解決發展如何共享的問題。潯龍河村探索形成了邊界清晰、權責明確、利益平衡、各方合作的多元投入機制,使政府、企業、農民各個主體定位清晰、分工明確,推動資金投入與土地、人才、技術、管理等多方面要素的優化配置,取得了農民有獲得、企業有回報、政府有期待、社會有發展的多贏局面。

1.農民有獲得:收入渠道擴大,發展機會增多。中央不斷強調要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本質上就是要讓廣大農民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因而潯龍河村發展最大的受益者必然是農民。一是資產性收益增多。農民的土地、房產等資源與財產大幅升值,每年可獲得固定的土地經營權流轉收入;農民住上了戶均210平方米“管天管地”的三層新房,新房的第一層為商鋪,為村民創造了發展條件;村集體300畝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經營收入,村民每年都可獲得分紅。二是就業收入增多。潯龍河村的農業、旅遊、物業等各產業板塊可以容納2000人就業,為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創造了便利條件。特別是潯龍河村集體資產投資的企業,優先安排了近300名村民就業,月平均工資約3000元,村民每年增收近4萬元。三是創業機會增多。潯龍河村發展也帶來了大量的創業機遇,一些村民利用自有商鋪門面進行投資創業當上了老闆,風險小收益大;部分村民利用自有資金和一技之長在本村自主創辦企業,收入更是快速增加。農民的人均收入實現了從2009年的0.25萬元、2016年的2.4萬元,到2018年的3.98萬元的三級跳。

2.企業有回報:資本環境良好,產業效益可期。一大批文化企業、康養企業、旅遊企業開局良好,發展順利,前期效益明顯。隨著業態不斷成熟,均可得到很好的投資回報,企業的長期收益有充分保障。如旅遊產業建成了潯龍河現代農莊、櫻花谷、好呷街等,推出特色民宿酒店、木屋酒店、地球倉酒店、麥咭運動不一樣、甜甜灣兒童自然探索館等項目,每年接待遊客近50萬人次,旅遊收入6000多萬元。農業企業已種植優質水稻、蔬菜580畝,種植花卉苗木600畝,建設了農產品加工廠、生態農場,通過打造“潯龍河智造工廠”農產品品牌,整合優質農產品,打通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年銷售收入可達6000多萬元。還有一大批正在開發建設的項目,如湖南特色美食、老藝術、老手藝商業街區,以及已經啟動的田漢國際戲劇藝術小鎮項目建設,將形成集戲劇影視製作、培訓教育、旅遊觀光、文化體驗於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文旅產業。

陈文胜:浔龙河村乡村振兴的多元投入机制创新实践

3.政府有期待:民生福祉新拓展,經濟發展新增長。政府通過加大財政投入,補齊鄉村民生短板、做強鄉村發展弱項、激活鄉村內在動力。從社會效益來看,最突出的是就業、就醫、就學等民生難題全面破解,水、電、路、氣、網和科、教、文、衛、體等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公共服務以及基本社會保障的城鄉一體化水平快速上升,讓農民過上了城市市民的基本同等生活水平和享受基本同等的社會待遇。從經濟效益來看,潯龍河村迄今為止已累計完成投資25億元,產業發展繁榮興旺,入駐個體商戶118家、大中型企業項目12個,成為了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增長點,直接帶動稅收快速增長。所在地的果園鎮2016年財稅收入僅300萬元,2018年迅速攀升至突破2000萬元,2019年可望實現3000萬元。還帶動了田漢文化園項目、新明村有機農業項目和一批農業合作社的共同發展,潯龍河村毫無疑問發揮著區域發展核心引領作用。

4.社會有發展:現代轉型提速,城鄉融合不斷加快。通過多元投資推動,潯龍河村作為“省級貧困村”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並向基本現代化邁進,展現出“城市品質、鄉村神韻”的現代特色小鎮基本特徵,從裡到外都是“城鎮化的鄉村,鄉村式的城鎮”, 今天再也找不出過往貧困村的印跡。農業從過去的單一產業、低效農業發展成為複合產業和高效、高質量農業,對集體經濟發展、村民致富增收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農村由過去基礎落後、生活不便的小山村變成了功能完善、生態宜居的新型生態社區,城市文明與鄉村文明在這裡交相輝映;農民兼具農民和居民雙重身份,既享受土地權益帶來的財產紅利,又享受城市公共服務帶來的便捷,由過去的地道農民變成了懂經營、懂服務的家庭農場主、企業職工和創業者。未來,潯龍河村將真正成為“原住民、新居民、探訪民”共同組成的城市和鄉村、產業和城鎮有機融合的美好生活空間。

(本文系湖南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三農工作專家組調研成果,調研組長:陳文勝,湖南師範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中央農辦鄉村振興專家委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