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味”引發的消費文明與零售進化的思考



重塑消費文明

這次疫情的發生,輿論集聚的焦點之一,就是病毒的來源,大家這段時間都在怒視武漢的海鮮批發市場,吃“野味”成為了這次瘟疫的爆發點。在譴責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想一想,在原始時代,我們的祖先靠狩獵為生的,人類當初就是靠吃“野味”活著的。而今天野味怎麼成了現在人類的天敵了呢? 如果我們讀任何一本關於人類進化的書,我們就會被告知,人類進化的過程,就是人類和大自然抗爭融合的過程,人類在上千萬年的進化中,祖先一代代付出的巨大的犧牲,為我們建立人類的文明—即生存的規則,告訴我們哪些動物是可以食用的,哪些果子是甜的。千百萬年來,一代代人沿著這條消費文明的軌跡不斷進化,後來人類開始養殖和種植,也就形成了現在的農業和牧業,逐漸形成了人類自己的供給體系。像這種吃“野味”、買賣“野味”這類事情的出現,表面上是市場管理不到位,其本質上是一部分人消費文明的回落,對大自然沒有敬畏之心。無論是果子狸,還是蝙蝠,他們只是病毒的載體;如果我們不從消費文明、商品文明、零售文明上解決這個問題,人類面臨的類似的災難是沒有盡頭的。

什麼是零售業的初心,什麼是零售業的使命,我們做零售的也要好好思考一下這個問題。這些年我們思考“術”很多,但思考“道”不夠。春節前在紐約參加NRF展會,也去逛了在新的世貿中心開張不久的“Eataly”,如果說今天中國這些像“盒馬生鮮”、“7French”這種業態代表著新零售的話,那麼Eataly應該算是他們的鼻祖。Eataly的入口處有一個很大的標語“eat better, live better”,這句簡單的英語大家都看得懂,這句話應該是世界上所有零售人的初衷和使命。在Eataly的牆上,還掛著美國詩人、環保主義者Wendell Berry教授的名句:“Eating is an agricultural act(吃飯是一種農業行為)”,讓我們看到了遠古的文明在現代生活中的延續。Eataly是在美國很受消費者歡迎的網紅門店,以高質量的食品和舒適的體驗獲得讚譽。短暫的逗留,簡單的消費,讓消費者能感受到其“道”所在。


“野味”引發的消費文明與零售進化的思考

美國世貿中心的Eataly門店

2017年,歐洲零售商協會(EUREPGAP)前主席奈傑爾·加布特(Nigel Garbutt)先生在中國元旨品類管理大會上,向與會者展示了他在北京某生鮮批發市場拍的照片,揭示了一個汙水縱流、商品隨意在地上堆放的髒亂交易場景。奈傑爾·加布特先生告誡我們,中國食品安全存在著巨大的隱患。2017年我去美國亞特蘭大喬治理工學院, 拜訪了一位華裔大數據科學家,一位在麻省理工畢業的博士後。他說:我曾在中國某個電商平臺工作了兩個月,建立了一個防止商家在平臺上賣假貨的數學模型,後來這個電商平臺並沒有採納,他又憤然地回到美國。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上帝不會擲骰子“,一個事件的發生, 有其然必有其必然。

人類每次抗擊災難的勝利,都證明了人類能力之偉大,更會帶動人類文明的進步。對我們零售業來說,如何引領和推動消費文明,讓消費者遠離病毒,這是我們必須思考和回答的問題,為了消費者的幸福,也是為了商品流通業的進步。

消費文明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商品的品質,二是舒適的生活環境,三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今天零售業面臨的問題,不是“無人超市”還是“有人超市”問題,而是我們要賣給消費者什麼商品的問題,是商品從哪裡來,怎麼來的問題。今天零售企業的最大使命,就是為消費者不斷地找到更好的商品;用專業的智慧,幫助消費者識別什麼是更好的商品。這不是現有的ERP中採購流程能解決的,需要我們重新去思考,去定義,去創立;不是優化的過程,是重塑的過程。

去年我曾去拜訪安徽合肥的“生鮮傳奇”,創始人王衛先生幾乎能把他們店裡賣的每種菜的來源,怎麼怎麼好吃,講得條條是道,看得出他很在意了這個事情。王衛不抽菸,也不喜歡員工抽菸,他說他思考過店裡是否賣香菸,因為香菸是吸引客流的商品,也會增加門店的銷售,但他主張健康生活,他的企業賣的是健康,所以他決定他們的門店統統不賣煙。在我的朋友圈裡,幾乎每天都能看到北京超市發超市的董事長李燕川先生髮的“私廚快報”,基於他們門店的食材,每天為消費者推薦晚餐的一道菜,他們賣的是幸福。


“野味”引發的消費文明與零售進化的思考

合肥生鮮傳奇生鮮超市


“野味”引發的消費文明與零售進化的思考


在紐約的Soho,耐克開出了一家城市生活店 Nike NYC Park,賣場的佈局和傳遞給消費者信息,不再是“速度,力量”。門店的佈局像一個城市裡的公園,有樹蔭下的座椅,有公園背景的幕牆,綠色是門店的主色調。店內的每張圖片,每一件商品,都向購物者傳遞著健康的信息。


“野味”引發的消費文明與零售進化的思考

位於紐約Soho的Nike NYC Park 店

零售是人們生活方式的引領者和推動者,我們賣什麼,怎麼賣,會對消費文明產生巨大的影響。


基於數據技術的企業管理全面升級

這次疫情過程中,在湖北省的零售門店,關閉了60%,湖北以外的零售門店也關閉了40%,堅持在一線營業的,都是一些大中型零售企業,閉店停止運營的都是一些小企業。抗疫的過程,充分檢驗了企業的運營、供應鏈等全方面的能力。疫情過後,會有一批企業倒閉,這也是必然。當學生時,老師常說的一句話:平時不用功,考試亂哼哼。 在災害面前,對每個企業都是一次大考,也是一次優勝劣汰的考試,能活過來的企業會更強。

這次疫情過後,會讓這些大企業更加重視危機管理,提升自身基本面的管理能力。管理還是要靠系統,現代企業的管理是靠系統定型的,提升管理就意味著系統升級。每次系統升級對企業都是傷筋動骨的事情,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刻,都不會做這個決定。這次災難會讓很多企業明白,現在不繼續“用功”,再遇到災難時,就可能變為一個“哼哼”者。

零售企業的管理首先要提升什麼呢?零售管理的基本面還是商品管理。原來我們系統中對商品的定義,遠遠不能滿足我們現在的“顧客-商品-場景“這樣的管理思維的要求。以前我們商品的歸類,基本上是按倉存管理需要的歸類而定義的,如“廚衛用品”,這樣有助於我們倉儲的存放管理。但沒有“誰用”這個商品和什麼“場景”用這個商品的描述。比如說“老年人用品”,“防疫用品”,“水災用品”,“廣東人喜歡”這樣的定義。在這次防疫過程中,銷量增加的不僅僅是口罩和消毒液,還有那些能存放的食品,如饅頭,在疫情期間比日常增加了4倍。所以這次疫情之後,我們能夠識別一批“防疫商品”出來,對這些“防疫商品”的貨源、供應鏈、庫存的管理,會和過去的ERP的管理有所不同。在我們前面提到的賣不賣香菸的例子,我們把“賣健康”這個理念植入我們的系統中,對商品有“健康不健康“的定義,香菸這個品類賣不賣就不需要人為再去決定,系統自身就可以判定。去年10月,隨著元旨品類管理的張智強先生考察了德國和荷蘭的一些零售企業,其中有家零售門店,他們的商品就是按不同的國家的顧客喜好,或特別需求的顧客的商品喜好來分類擺放的,“這是本地人喜歡吃的菜”;“這是西班牙人喜歡吃的菜”;這是意大利人喜歡吃的菜“;“這是糖尿病顧客的商品“ ;”這是素食顧客的商品“,從他的介紹方式可以感悟到他們的”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落實到每一件商品上。


“野味”引發的消費文明與零售進化的思考

荷蘭Jumbo食品超市

所以一個企業的ERP系統,需要從一個注重“流程管理”的系統,提升到一個有“道”的、基於“人-商品-場景”的管理系統。很多企業開始用數據技術升級他們原有的ERP系統,實現從流程化管理到數據化管理的提升。這次疫情也會推動我們企業,從信息技術時代邁進數據技術時代。


“到家服務”成為零售企業的進化基因

其實我們應該在疫情發生前就談論這個話題,因為到家服務不是隨著疫情而產生的, 而是早就在顧客的基因裡的。“家”是自然界所有動物的第一生活空間,鳥有巢,貓有窩,建“家”是所有動物的本能。家有兩個功能, 一個是“安全“,在家裡能夠生養和撫育下一代;二是用來儲存食品。 遠古時期,打獵是人類維持生存的主要活動,男主人打到獵物並扛回家。這種“打獵”的活動,演變成了當今的“購物”,所以購物是人類生存的一項基本活動。在這一演變的過程中,人類發明一個重要的社會活動規則“分工”,今天人類社會的商業體系,企業的組織都是基於社會的分工這一規則而來的。 基於這一“分工”,就產生各種行業,也產生了我們零售行業。

我們經常說零售業是一個服務行業,其實我們的服務包括了三個方面:一是為顧客尋找商品,然後擺在賣場裡,這個動作是“信息服務”,所以零售業首先是一個“信息服務行業

”。如果我們零售業像線上媒體廣告按點擊率來收信息費的話,那麼零售業將成為最大的媒體行業。第二個是“倉儲物流服務”,把商品從生產地搬運到離顧客最近的地方存放,待顧客有需求時,隨時可以通過交易的方式來獲取。使顧客有需求時,隨時可以拿到商品,但在家裡存儲的時間最短。零售商提供的第三個服務是“交易”,“交易”作為一種服務,就看是否能幫顧客進行一公平的交易,所以零售商必須先按顧客心目中的“公平”定義,和供應商進行“公平”的交易。一個零售商賣給顧客的商品附加值,是由這三部份服務的價值組成的。如果將零售業的三個服務,都歸屬到各自行業,那麼零售業就是最大的媒體行業,最大的物流行業,最大的貿易業,所以零售業在以往是一個非常不錯的行業。

那麼我們的零售業進入了互聯網時代,為什們有些企業就不行了呢?是因為互聯網技術使人類的獲得信息的成本降低了。以前零售業為什麼日子好過,是因為信息技術不發達,逛店是人們獲得商品信息付出的成本最低的方式。互聯網使信息傳遞的成本降低了,人們在互聯網上獲得商品信息所付出的成本,比逛店的成本要低得多。接著是物流服務的改變,原來零售企業提供的物流服務到門店就為止了,現在線上零售商的物流服務到你家門口;交易的方式更簡單了,直接點擊付款方式就可以了,加減乘除的智商都不需要了。按照人類分工的智慧,“快遞”作為一個新的行業出現了;“線上”的零售模式也由此而生了。“線上”零售是“信息+交易+物流”這三個零售基因進化而成的新的零售類,進化的三個基因提升的零售服務能力,對滿足人類生存需求又進了一步。這次疫情的出現,消費者在選擇是否享受“到家”服務的思考,已經超出成本、方便的思考,上升到生命安全的思考。正是由於我們很多傳統零售商,還沒有進化到“新零售”,所以賣場仍然是我們零售業抗疫的第一線;同時賣場也是病毒傳播的危險場所之一,這個時候無論是顧客還是零售商,都開始渴望“到家”。所以人類的進化過程,也是一次又一次戰勝災難的過程。

線上線下融合,不再是花拳繡腿,紙上談兵的戰略,而是零售業的基因的再造,是未來零售業的一個常態,線上零售將是傳統零售業的下一個增長點。


建立區域的商業聯盟

在這次抗疫情的過程中,我們看到,在保障居民供給的這條線上,戰鬥在一線的,基本上都是超市、便利店這兩大商業體系的企業,其他的餐飲、服裝、化妝等體系企業等都關門了。有些企業的員工急缺,給員工造成巨大壓力;有些企業員工閒置,給企業照成很大的壓力。 早在上個世紀20年代,美國的社會學家房龍寫了一本書《包容》,他在書講到,人類為什麼在自然界中相比其他的動物,大量的繁殖成活下來?論力量和奔跑速度,人類比不過像大象、老虎這樣動物,但人類首先學會了群居,能夠群居在一起,彼此之間就必須學會包容,包容是人類的一個本能。正是這個本能,才讓人類能夠群居在一起,逐漸進化發展到現代的村落和城市。這次疫情中突顯出來的用工問題,至少暴露出我們一個區域的企業之間缺少聯合應對危機的機制。

去年10月在荷蘭訪問時,拜訪了一些區域性的零售商,在交流中,他們提到在他們的企業發展戰略中,其中考慮的重要一點,就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平衡問題”。

Local consumer;Local retailer;Local supplier” 這三個“Local”形成了區域經濟的生態。隨著人類社會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追求精緻化和個性化,滿足這種精緻化和個性化需求的小而美的企業越來越多,“小”既缺乏規模化的優勢。現在在一個上商圈裡的商家,“群居”了但缺少一些“包容”,英文有個詞“Together Strong”,我們有首歌“團結就是力量”,所以基於區域的跨界商業聯盟,應該是區域商業值得探索的發展戰略之一。荷蘭有一家零售聯盟叫Superunit,這家聯盟有60年的歷史,會員都是一些區域的小零售食品企業,但他們會員總體的市場份額,佔到了荷蘭市場的30%。這個聯盟的主要功能:共同採購;共同發自有品牌商品;共同開發IT系統;共同在媒體上做營銷廣告。這幾個“共同”彌補了“小”的劣勢,對每個成員企業都意味著成本的節省,能力的共享,資源的共享。在這次看疫情的過程中,“盒馬生鮮”和“西貝”的聯手,讓我們看到,聯盟在危機時刻更能夠發揮作用。

在疫情發生的這些天,眼睛經常溼潤的,喉嚨是哽咽的。悲痛和感動交替著激盪著我的周身。人類有時無法阻止災難的到來,但我們可以用我們的智慧,減少災難給人類帶來的痛苦。1995年我加入IBM時,從一名大學教授到外企員工角色的轉變,讓我在心理上有些不適應。在一次的培訓課上,一個老員工講了一個IBM如何幫助中國氣象局預報天氣的事情,天氣預報準確性依賴於預測模型的計算能力,以前計算能力很差,所以天氣預報不準,導致每次的水災的到來,都讓我們措手不及。IBM的計算機提高了天氣預報的準確性,在洪水到來之前,我們能很好的疏散人口,調配存儲物質,使災難的損失降到最小。

人類需要勇敢去面對災難,更需要智慧,去不斷的創造人類“Health and Wellbeing”的生活。


“野味”引發的消費文明與零售進化的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