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快評|四十餘年首奪冠,中國這項“第一”來之不易

這兩天,就在我們為“武漢解封”歡呼雀躍之際,從瑞士日內瓦傳來的一條消息也同樣令人振奮:在國際專利申請“競賽”中,中國首次擊敗“衛冕”四十餘年的美國,問鼎全球。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7日發佈的數據,2019年中國在《專利合作條約》框架下提交了近5.9萬件國際專利申請,比美國多出1000餘件。自1978年該框架建立以來,就國際專利申請數量而言,此前的排行榜首從未旁落美國之外。正因如此,“2019年中國成為國際專利最大申請國”直接寫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新聞通稿的標題。

中國的“第一”來之不易,是因為在世界知識產權的三個主要類別——專利、商標和工業設計——中,通常認為專利的科技“含金量”最高。路透社報道說,“擁有專利被普遍視為一國經濟實力和工業技術實力的重要標誌”。而在2019年國際專利申請數量最多的15個國家中,12個為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定義的“高收入國家”,中國恰恰是3個“中等收入國家”之一。

中國的“第一”來之不易,也因為擊敗的是一個專利傳統深厚的國家。美國能夠在國際專利體系中“霸榜”四十餘年,固然有其國力作支撐,但也與專利觀念深入人心不無關係。有說法稱,美國是第一個將專利權寫入憲法的國家。在美國法律圈,甚至還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太陽之下,人力所加”(Anything under the sun that is made by man),皆能申請專利。

中國的“第一”來之不易,更因為這樣一組數據:2019年,全球申請國際專利數量最多的十大企業中,有四家來自中國;而連續三年位居於首位的,是近來遭遇西方各種責難的華為。2019年,全球申請國際專利數量最多的十大教育機構中,有四所是中國高校,幾乎與美國平分秋色。

對於這來之不易的“第一”,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幹事弗朗西斯·高銳說,中國的成功“歸功於中國領導者深思熟慮的戰略,這一戰略旨在推動創新,提高國家的經濟價值水平”。

在“深思熟慮的戰略”的背後,是實實在在的投入。截至2018年,中國當年在研究與試驗發展方面投入的經費接近2萬億元,連續3年保持同比兩位數的增長,總額穩居世界第二。

儘管在奮起直追,我們在研發方面的投入仍與美國存在一定差距。同樣,我們的經濟實力以及工業技術實力也非朝夕之間就能趕超美國。更何況,美國決不會輕易讓出“第一”的寶座。

就在今年3月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幹事選舉中,美國慫恿日本和歐洲國家,阻撓頗有實力的中國候選人當選。有媒體稱,美國政府妄稱“非常擔心如果中國人擔任總幹事,有關知識產權的重要信息將流入中國”。

聯想到美國自身抗疫不力,尚且借世界衛生組織這一國際平臺向中國發難,不難想象美國會在其他國際機構中,為中國製造看得見或看不見的障礙。中國的“第一”得之不易,守之同樣不易。但只要我們保持戰略定力,歷史的天平終會在開放與封閉、合作與對抗之間作出公正的裁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