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狂人日记》的结尾为什么要大声呼吁“救救孩子”

鲁迅先生是一个爱孩子的人,他的诗句“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率先抨击了那些封建伪道士(贾政之流)的无情与伪善。鲁迅先生说:“小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表明鲁迅先生在那个时代,就看到了教育学的精髓懂得尊重孩子。鲁迅先生不愧是时代的先锋、民族的脊梁。

鲁迅先生是最早读懂《红楼梦》的人,他的《狂人日记》就是对《红楼梦》最精准的解读。鲁迅先生之所以在《狂人日记》的末尾大声呼吁:“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就是因为在《红楼梦》里写了太多吃人的孩子的成长史以及太多被父母抛弃的孩子。

所有的大人都是由不吃人的孩子变成吃人的孩子,继而活下来的。就像《狂人日记》里的“某君昆仲”,病好后去外地上任了;意思是他经历过痛苦的思考与挣扎,习惯了那个吃人的社会环境,学到了吃人的本领。终于,他吃了“小妹”的人肉,有了“免疫力”,活成了他的父亲、大哥一样的人,活成了自己最痛恨的那类人。

鲁迅先生《狂人日记》的结尾为什么要大声呼吁“救救孩子”

贾宝玉

元春已经成长为一个会吃人的大人,她就是去外地上任的“某君昆仲”

元春从小就被贾母抚养,长大之后被送进皇宫,元春的痛苦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元春进宫之前是一个被压迫、被吃的孩子;当她走进皇宫,她就变成了一个会吃人的人。说得准确一点,元春是一个一边被吃一边吃人的人(大部分人都是)。大观园就是她的嘴巴,吃掉了她的弟弟妹妹以及许多的丫头们。

鲁迅先生《狂人日记》的结尾为什么要大声呼吁“救救孩子”

贾元春

当时的社会道德标准是男女授受不亲,然而,贾府的孩子们却被元春一道圣旨就弄进大观园混居去了。

黛玉与宝钗义结金兰之时,她已经15岁了,即贾宝玉已经16岁了。生日夜宴之后,贾宝玉至少17岁。一个十七八岁的豪门公子却未订婚,在当时真的令人匪夷所思;原因之一就是:贾府男女混居名声不好。

张道士原说要给贾宝玉说亲,然一两年过去了,他连个女孩儿的名字都没送过来。可见张道士在清虚观给贾宝玉提亲,也只是客气一番,只当做一个话题而已。

书中正式提到的好名儿好姓儿的姑娘有李纹李绮邢岫烟以及甄宝玉的姐姐妹妹们,当然还有宝钗和黛玉。为什么贾母一位也不为贾宝玉求娶呢?元春为什么不下旨给贾宝玉和宝钗赐婚?贾母明知林如海将亡,而且此时黛玉宝玉也到了订婚的年龄,贾母为什么不让贾琏捎过去贾宝玉的八字向林如海求亲呢?

那是因为元春和贾母很清楚,这么多的女孩子没有一个人能看得上她们的

“宝贝”贾宝玉。

林黛玉因为紫鹃试玉吓的失魂丢魄,“直泣了一夜”,宝钗因为薛蟠一句“金玉”之说,吓得也哭了一夜,直把眼睛哭的肿成了桃子。

这两位女神如果有一点喜欢贾宝玉,也不至于让自己哭一夜(如果只是害羞,意思一下就好了嘛)。所以,如果贾宝玉向黛玉或宝钗提亲,这两位也会拼命反抗的。

鲁迅先生《狂人日记》的结尾为什么要大声呼吁“救救孩子”

黛玉、宝钗


在《红楼梦》书中人们的眼里,贾宝玉又坏又傻,比薛蟠贾珍不知更脑残多少倍,贾母、元春根本没有勇气为他提亲。

紫鹃说贾宝玉:“年里我听见老太太说,要定下琴姑娘呢。不然那么疼他?”

宝玉笑道:

“人人只说我傻,你比我更傻。不过是句顽话,他已经许给梅翰林家了。果然定下了他,我还是个形景了?”

贾宝玉的意思是,只要家里人给他定下亲事,不管是谁,宝琴也好宝钗也行,只要能给她定下亲事,他就不会这么处心积虑的做这些痴傻之事(纠缠、试探林黛玉)。

贾母过80岁生日时,贾宝玉真的已经到了该成家的年龄了,但是贾母元春仍然没有给他娶妻的意思。

在众人眼里,贾宝玉“饿了吃,困了睡,再过几年,不过还是这样,一点后事也不虑。”

好人家的姑娘谁都不会看上他。贾宝玉说,“我能够和姊妹们过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什么后事不后事。”在贾宝玉自己,因为贾母不为他订亲,他对他的人生已经绝望了。

元春这个本来被吃的孩子,因为被痛苦扭曲了心理而变成了吃人者,吃掉了贾府的所有的男女孩子们,吃掉了贾府的未来。书妆以为,张爱玲就是从元春身上得到了灵感,才创作出了曹七巧与顾曼桢这两个经典的人物形象。

鲁迅先生《狂人日记》的结尾为什么要大声呼吁“救救孩子”

贾宝玉


贾宝玉已经成长为一个吃人的孩子,他吃掉了三春及身边的女孩子们

贾宝玉住进大观园之后,百无聊赖之时,诗兴大发。

比如他作的《夏夜即事》:

倦绣佳人幽梦长,金龙鹦鹉唤茶汤。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纳柳风凉。水亭处处齐纨动,帘卷朱楼罢晚妆。

这一首诗里就包含了绣桔、鸳鸯(黄金莺)、麝月、史湘云、琥珀、芳官(金星玻璃)、柳五儿、李纨(宫裁)共九位女子的名字。

其他三首即事诗里还包含了四春、凤姐、茜雪、秋桐、莺儿等许多女孩子的各字。

书中交待:

因这几首诗,当时有一等势利人 ……抄录出来各处称颂;再有一等轻浮子弟,爱上了风骚妖艳之句,也写在扇头壁上,不时吟哦赏赞。因此竟有人来寻诗覓字,倩画求题的。宝玉一发得了意,镇日家做这些外务。

鲁迅先生《狂人日记》的结尾为什么要大声呼吁“救救孩子”

贾宝玉


意思是贾宝玉终会将贾府所有的女孩子们的信息都免费赠送给那些势利小人及浮浪子弟。意味着贾府里的女孩子们都成了一些不良之徒的惦记对象,早已声名狼藉了。

所以,贾府里的三位小姐,到了适婚的年龄却没有一个正经人家来提亲。

表面上,贾府与甄家关系很好,几万的银子都在对方的家里存着;而且甄宝玉的年龄与贾府里的小姐们正好相配,但是为什么甄家不向贾府里的小姐们求亲?就是因为甄家人看不上贾府里的小姐们,因为三春有了“贾府三艳”的名号。

贾赦不甘心自己的女儿迎春被贾母送给某个王爷做小老婆,主动出击,将迎春许配给孙绍祖作原配太太。但是,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孙绍祖以贾赦花了他五千两银子为借口,将迎春折磨致死。

鲁迅先生《狂人日记》的结尾为什么要大声呼吁“救救孩子”

贾迎春


惜春年龄最小,看透了姐姐们的悲惨命运,知道了她家的女孩子都是被贾母当工具使用的;所以,愤恨之下选择出家。她觉得,青灯古佛也好过给那些贾赦一般的老头子做姨太太!

贾府败落后,府里的丫鬟们(包括秋桐袭人平儿等小老婆们)最终都会被那些“吟哦”过贾宝玉诗词的势利小人与轻浮子弟买走,最终都会成为那些纨绔子弟的玩物。

所以,如果贾宝玉搬进大观园之后发奋读书,不看小黄书、不玩绣春囊,不把女孩子们的名字写成艳诗,结局就会是另一个样子。不但甄家会向三春之一求亲,孙绍祖也不会殴打折磨迎春;如果贾宝玉能作出读书人的样子,即便改变不了贾府没落的命运,但是至少三春会嫁到正经人家去,其他女孩子不会被那些浮浪子弟买走。

鲁迅先生《狂人日记》的结尾为什么要大声呼吁“救救孩子”

惜春、迎春、探春


《红楼梦》里有太多被父母抛弃的孩子

一、甄士隐从来就没有疼爱过香菱

英莲被霍启弄丢之后,书中写道:

那士隐夫妇,见女儿一夜不归,便知有些不妥,再使几个人去寻找,回来皆云连音响皆无。

意思是甄世隐夫妇在得知女儿丢失之后,竟然没有亲自出门寻找!!

正常的父母肯定会跑到女儿曾呆过的那个人家的大门口抱着女儿曾坐过的门槛子大放悲声。如果甄士隐夫妇也这样做的话,估计那家的主人会一边打着哈欠一边出来说:“是来找闺女的吧,还在里面睡着呢。昨天晚上我们看灯回来,看见一个小孩子一个人坐在我们门槛上睡着了,浑身冻的冰凉,就把她抱进来了。”

书妆觉得调皮的曹翁在《红楼梦》的八十回之后会有这样的写作计划。

英莲丢失的第60天,仁清巷被烧。甄士隐卖了田地带着封氏及丫鬟们投奔他岳丈家去了。意思是即便英莲自己回来,不但原来的家园没有了,而且家人也都不见了。这太惊悚了!!!

鲁迅先生《狂人日记》的结尾为什么要大声呼吁“救救孩子”

香菱(英莲)

《红楼梦》第四回门子(小沙弥)告诉贾雨村,拐子就租了他家的房舍居住,他和他的内人都曾看视过英莲。说明英莲生活的地方离他上班的地方肯定不太远。

贾雨村接封肃去他府上,封肃是在“正在歇息之时”(大概晚上8、9点吧)出发去贾雨村府上的,“天约二更时”(9点~11点)回来,也就是说甄士隐住的地方离贾雨村府大约只是一个小时的路程!

也就是说,英莲就在甄世隐的身边!意思是如果甄士隐不是那么懒惰,而是常常三里五乡的走动一下,他有很大的可能找到英莲的!!!

贾赦花八百两银子买了一个十七岁的女孩子嫣红,按这个标准计算,甄士隐如果肯拿出一千两银子去找英莲就能够十拿九稳的把女儿找回来!!!

甄士隐对他唯一的女儿英莲一点都没用心,他心里根本就没有女儿,他只是一味的花天酒地而已。

鲁迅先生《狂人日记》的结尾为什么要大声呼吁“救救孩子”

甄士隐


二、元春、宝玉是父母近在咫尺的留守儿童

元春、宝玉在贾政夫妇身边,也是有奶妈有丫头婆子们服侍的;而且贾政夫妇总共才三个孩子,又不是几十个孩子养不完;而且孩子们一般都喜欢与父母在一起,有几个孩子会发自内心的喜欢与爷爷奶奶在一起呢?

并且,贾政是一个知识分子,贾母不识字;王夫人年轻,贾母老朽。怎么都轮不到贾母养孩子。

所以,贾母抚养元春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让元春听她的话,让她能顺利的进宫去侍奉皇上。

贾政夫妇的虚伪、愚昧、软弱与懒惰都会让元春与宝玉痛苦不堪,元春进宫应该是自戕式的报复父母,这也是贾宝玉不读书的主要原因。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贾宝玉的诗材牛气冲天美得如繁星闪烁;但是贾政只是一味的训斥,一直摇头说“不好,不好!”(你倒是做出一个好的来呀!谁见过你贾政写过诗?)

这么好都被说成不好,这会让孩子黑白颠倒是非不分。所以贾宝玉后来精神出现问题书妆一点都不感到奇怪。

对元春、宝玉而言,父母明明就在身边但是却像冰凉的影子一样,看得见但是够不着,孩子们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

鲁迅先生《狂人日记》的结尾为什么要大声呼吁“救救孩子”

贾政


三、黛玉、晴雯、妙玉等都是被父母抛弃的孩子

黛玉、晴雯、妙玉因为是女孩子被父母抛弃。(请参考十点书妆的微头条、问答及文章)

金钏是有父母的孩子,但是她的父母却为了让她能调到贾宝玉身边怂恿她勾引贾宝玉,这样的父母不把女儿当人看,他们把女儿当成了赚钱的工具。所以金钏被撵回家之后,老白夫妇不会放过她。父母的伤害才是金钏死亡的直接原因。

鲁迅先生《狂人日记》的结尾为什么要大声呼吁“救救孩子”

金钏

读《红楼梦》,读者把自己代入贾宝玉的最多,把自己代入林黛玉的次之,把自己代入贾环、贾琮、赵姨娘的几乎没有。所以,我们永远也读不懂《红楼梦》。

想读懂《红楼梦》就要先读懂鲁迅先生。把《红楼梦》里的每一个人(贾母除外)都当作自己的孩子,才是正确的打开《红楼梦》的方式。比如把林黛玉当成你的女儿,你会舍得在她七八岁的时候给她找个男朋友一块吃饭、一起睡觉培养男女感情吗?如果作为一个现代人的你不会,那么作为封建时代的贾母(亲外婆)就更不应该。所以,贾母让林黛玉与混世魔王在一起,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她为了讨好混世魔王而牺牲了林黛玉。

孩子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强”;然而,《红楼梦》里几乎没有阳光、开朗的孩子,这就意味着当时的中国一片迷茫。“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是鲁迅先生痛彻心扉的、忧国忧民的深沉而博大的爱国主义情怀。

拯救孩子要从父母做起:只有贾政王夫人一样的父母们改掉了自己的无知、愚昧、自私和懒惰,像贾宝玉一般聪明的孩子们才能走上正路。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还有一个名句:“从来如此,便对么?”

王夫人们说“我们得三从四德”,贾政们说“我们得孝顺呀,中国历史从来就是这样子的。”所以鲁迅先生在当时能说出这样一句话,表明鲁迅先生是第一个清醒的中国人,也是读懂《红楼梦》的第一人!

所以,不管续书写的多么天花乱坠,不管黛玉之死多么令人痛彻心扉,不管宝玉哭灵多么让你肝碎肠断,不管人们历来评议宝黛如何深情,我们都要牢记鲁迅先生的话:“从来如此,便对么?”

鲁迅先生《狂人日记》的结尾为什么要大声呼吁“救救孩子”

林黛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