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狂人日记》为何叫狂人?

鲁迅一生作品无数,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篇?不知你读过《狂人日记》后,是否也有作者的

深沉、压抑、怀疑、恐慌、愤怒等阴霾围绕在心头久久不能散去。

鲁迅:《狂人日记》为何叫狂人?

《狂人日记》凭什么能成为鲁迅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文小说,同时能在现代中国的新文学上也有不同凡响的地位?整篇小说的“主力骨”吃人印象,深深印在每一个人心里,封建主义吃人的思想暴露无遗地贯穿在家族制度和当时礼教的弊害上。

鲁迅:《狂人日记》为何叫狂人?

《狂人日记》在鲜明的现代特征下,通过作者对人物神情的描写和言语对话中,深入地解剖了个人灵魂深处的自我审视精神,作者密切关注着生活的环境和状态,内心深处露出淡淡的忧患意识。在“敌众寡弱”的前提下,既有抵抗的欲望却又不能改变什么,仿佛“案上鱼肉”任人宰割。全文在作者笔墨的渲染之下,顾影自怜的自我安慰慢慢呈现在字里行间。

鲁迅:《狂人日记》为何叫狂人?

那么,鲁迅为什么把这篇短文定作《狂人日记》呢?

狂因一

初读《狂人日记》不明所以,再读后明知这是“疯言疯语”,但却很欣赏隐藏在文字底下的胆识和真话,这或许是作者鲁迅所“狂”之处。

狂因二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相比其他每一个活生生的灵魂来说,狂人他是最幸福最真实的。因为他比他们敢于呐喊,敢于不满,敢于质疑,敢于疯狂,敢于摆脱礼教的压迫,敢于与束缚斗争;而他们,却逆来顺受,承受着来自礼教的压力和恐慌。这样的人,谁敢说他不狂?

鲁迅:《狂人日记》为何叫狂人?

狂因三

鲁迅用跳动的文字,借着“狂人”的角色,深入抨击了人性的丑恶与社会的残缺。全文所写的“吃人”真的是存在吃人事实吗?并不是的,鲁迅先生想表达的是:在当时现实社会的压迫和吞噬下,一点点地将人性逐渐泯灭,主要想说的不是个人问题,而是整个社会乃至整个民族,都是露着一层“吃人”性质的外表。

要知道,在1918年这个时期,敢于写真话、写真实的人不多,敢于直接揭露社会性质的人更是少之更少。鲁迅用“狂人”角色写出自己心中在别人看来是疯狂的想法,批评和揭露着这个疯狂的“吃人”社会。

鲁迅:《狂人日记》为何叫狂人?

狂因四

“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在鲁迅喊出这句话之后,他希望世人能觉醒,想让世人明白,几千年的封建道德文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吃人文化思想。但鲁迅自己也明白,之所以“狂人”,是因为在自己觉醒的时候,世人却仍旧“沉睡”在传统道德的压迫中,依旧被吃、被迫、被害。此时即使再狂,也无法挑战根深蒂固的传统道德。但就算是这样,他依然冒着“狂人”风险道出了社会实质。

礼教吃人,从来如此,便对么?

“从来如此,便对么?”一直是这样,但以后永远就只能这样了吗?如果一直都是这样,这样是对的么?这一句话,作为《狂人日记》的文眼,提升了短文的价值。这句话点出了对现实的讽刺,对“人们麻木不仁,只能苟且偷生,不敢向封建制度发出抵抗”的状态“恨铁不成钢”。

鲁迅:《狂人日记》为何叫狂人?

受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鲁迅先生和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办报,在笔尖纸张上宣扬新文化、新思想,大胆近似“疯狂”地抨击着旧制度和旧思想。

原文中,作者批评了各个社会层级的人们,唯独赞赏又怜悯孩子。因为,只有他们最纯洁无知的,年幼的他们并不知什么是思想什么是制度,也不知在大人生活中所承受的一切原来是封建思想的压迫。他们不懂得什么是压迫,什么是吃人,没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天真无知的孩子是新生代,是民族的希望,作者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希望他们将来能醒悟 “从来如此,是不对的。”

鲁迅:《狂人日记》为何叫狂人?

我们带着孩子,跟着疯子——走向光明去。

在《狂人日记》文末,鲁迅留下了一句话:“救救孩子……”他曾经说过,疯子是世人的老师,我们将带着孩子,跟着疯子,走向光明。疯子在《狂人日记》中,不仅是受害者,也是觉悟者;在觉醒之后的疯子,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战士,更应该是老师。疯子以理性的思想,做着“桃李满天下”的工作,宁愿点亮燃烧自己,把光明留给年轻的新生代,因为他们不仅仅是孩子,还是民族的希望。

(图源网络,侵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