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以迫害狂的视角浅析从来如此,便对么?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来,并不感到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几个人既然起来了,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一篇象征小说,以一个患迫害症的狂人的眼睛,记录下他所看到的人和事。在常人眼里,狂人说的话都是疯言疯语,但是在狂人眼里,社会就是一个变形的世界。鲁迅把当时的社会比作没有窗户的铁屋子,屋子里的人在昏睡,不愿意有月光透进来惊醒他们的沉睡,于是他象一个狂人,大声呐喊着要去把屋顶揭起,使得屋子里的人退而求其次,接受安装窗户,让光明照进铁屋。

鲁迅在《呐喊》的自序中写道,“我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他认为唤醒民众的精神是第一要务,麻木比绝望更可怕,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为了惊醒沉睡的人,就要大声嚷嚷,从反对礼教着手。


《狂人日记》以迫害狂的视角浅析从来如此,便对么?


一、只因踹了古久先生的流水簿子,他就成了“疯子”

二十年以前,狂人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受到了四面八方的敌意,巨大的压力超过了他的心理承受能力,于是他患了“迫害症”,从赵家的狗,到赵贵翁,从女人到孩子,从佃户到大哥,个个都铁青着脸,用怪眼来看他,似乎怕他,又想害他,让他从头冷到脚跟。狂人和众人无仇,为什么会遭来无边的敌意,因为他和主流意识唱反调,用自己的行动来反对封建礼教,这样他把自己推到了大众的对立面。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曾在《乌合之众》里写道,群体信念的特征是盲目服从,强烈排异性以及狂热的扩散欲。狂人没有全盘接受封建礼教,于是他成了社会的异类,遭到全社会排挤。

礼教是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君群臣臣、父父子子,是规范社会秩序的一套制度,三纲五常是人们言行必须遵循的一套思想。统治阶级通过上千年的愚民教育,使得人民大众成了他们任意宰割的虫子,昏昏然被人吃了都甘愿承受。“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和,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这些人在礼教的统治下,不仅自己没有反抗的意识,而且对那些帮助他们反抗的觉醒者充满敌意,视为恶人、狂人、疯子。

封建礼教有几千年的深厚基础,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变成了人们的思维习惯、生活习惯和行动准则。众人的习惯转化成习俗、文化、道德,从而更进一步约束人的言行。比如把女人裹小脚视作美丽,没裹脚的女人嫁不出去。把封建等级制度视为秩序,把提倡自由民主视作孽障。这些思想到现在还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比如女人虽然不裹小脚了,可是为了得到男人的欣赏,甘心去刮骨整容。比如为了自己的前途,曲意讨好上级。邓小平在反思文革发生的因素时指出,我们过去的一些制度,实际上受了封建主义的影响,包括个人迷信、家长制或家长作风,甚至包括干部职务终身制,所以要进行改革。

胡适先生和鲁迅曾经是论战的敌人,但是他说,没有鲁迅那些投枪、匕首式的文章,就没有他改良主张的实施,鲁迅对封建礼教的辛辣讽刺和大力批判,就是狠狠地在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上踹的脚,虽然让很多人觉得痛苦和难受,引起敌视和围攻,但也正是有强烈的争议,有激烈的论战,才辩明了真理,启发了民智。

《狂人日记》以迫害狂的视角浅析从来如此,便对么?


二、“仁义道德”的字缝里满写着“吃人”

狂人原先是作者中学时的良友,他患了“迫害症”后,缺乏了对其他人的基本信赖,敏感多疑。觉得赵家的狗都多看了他两眼,猜忌周围的人都想吃他,听到街上有个女人打他儿子,嘴里说道:“老子呀!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觉得女人眼睛看着他,好像是要咬他。大哥请医生来看病,他也觉得是商量着合伙来吃他。这些话语表面上看起来是疯言疯语,实际上只要把狂人替换成礼教统治下的人民,就能看到历史上真实记录着的一桩桩、一件件吃人事件。

封建礼教的“吃人”不是用真刀真枪地去杀人,而是满口仁义道德地吃人,从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布下一张无所不包的网,构成一个吃人的社会,人人吃别人,也被别人吃。

1君臣大义中吃人。文章中说“吃易牙的儿子”就是历史上真实事件。易牙是齐桓公的厨师,负责给齐桓公做美食。有一天齐桓公半开玩笑地跟易牙说:“这天下的美食,我都差不多都吃过了,就是没有吃过人肉,不知道是个什么味道?”,易牙听齐桓公这么说,就在心里盘算起来了:“人肉到哪里去弄呢?齐桓公这么高贵的身份,罪犯和死囚的肉是最直接的食材了,但是这些人的身份太低贱,再加上肉质也不好,肯定不适合给齐王吃……”易牙正在心里嘀咕着时时候,发现在自己四岁的儿子正在一旁玩耍,顿时眼前一亮,于是把自己四岁的儿子给杀了,给齐桓公煲一碗靓汤。

2伦理道德中吃人。海瑞是儒家学说的捍卫者,有天看到自己六岁的女儿在吃饼子,就问饼子是哪来的?当听到是男仆递给的时,大声呵斥,男女授受不亲,你怎么不去死啊!女儿从此不再吃任何东西,几天就饿死了。小说中狂人的可爱妹子五岁就死了,那时候重男轻女,女孩子的死活家人不放在心上,所以狂人觉得母亲、哥哥都有责任,而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未尝没有责任。

3愚昧无知中吃人。商代苏妲己主口痛,要吃比干王叔的七窍玲珑心做药引,比干被挖心而死。《药》中夏瑜为了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的鲜血蘸在馒头上被华老栓当成治痨病的药。鲁迅的父亲生了病,请名医医治,开出的方子里都有奇特的药引: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都是不容易办到的事,然而他的父亲还是日重一日的亡故了。医生虽然没有刻意去杀人,由于死守着巫医不分的理念,而成了吃人的帮凶。

4专制独裁中吃人。袁崇焕,明明是抗清的英雄,却被朝廷按上卖国贼的罪名凌迟处死,他的肉被京城人一抢而空。书中写到的革命者徐锡林,在安庆,率领学生军进行反清武装起义,刺杀安徽巡抚,失败被杀,本应该被百姓爱戴,却被县府打上“恶人”的标签,心肝被挖,被人煎炒而食。腐败的朝庭,大小官员和土豪劣绅,遇到灾荒年,不肯减租,任由饥民“易子而食”。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日记》以迫害狂的视角浅析从来如此,便对么?


三、只要敢于呐喊,横梁椽子也会发抖

鲁迅出生于小康之家,由于家庭的变故,以及父亲的治病,附入了困顿之境,他没有走读书应试这条正道,而是告别家乡去学洋务,当时的社会认为是一种走投无路之举。到了南京矿路学校,接触到了现代科学,惭惭地悟到中医有很大一部分是医巫不分,没有科学道理,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于是他就报名学医,梦想着做一个好医生,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误诊病人的疾苦,战时去当军医,还要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当他在影片中看到日军杀人,一群体格强壮的中国人在围观,痛感国人精神的麻木,果断弃医从文,用笔当解剖刀,医治国人精神麻木的病。闻一多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清风吹不起的死水,他要用笔来发声,他把封建礼教批判为“吃人”,把信仰封建礼教的乡绅批判为“吃人的人”。

“吃人”的礼教,父母们从小就灌输到了孩子的脑袋里,像大哥那样给他讲道理,议论不好的人,便说不但该杀,还当“食肉寝皮”。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们自然成了礼教的维护者。所以鲁迅在文末呼吁救救孩子!呼唤新式教育,培养那些还没有受到封建礼教毒害的孩子,使他们有健全的人格,科学的知识,成为一代新人。

礼教虽然如此广泛深入,强大顽固,但是它依靠强权维持,建立在国人愚昧无知的基础上,一旦开启民智,国人就不会甘愿接受欺压和奴役,就会奋起反抗,争取自己的自由、平等,所以当狂人说出礼教吃人的真相,赵贵翁以及他的狗都似乎怕他,想害他。

大哥怕他惹出事来,请来医生,想把他的思想重新纳入礼教的轨道,他放声大笑,“这笑声里有的是义勇和正气,老头子和大哥都失了色,被他的勇气正气镇压住了。”大哥说他是疯子,陈老五要按住他的嘴,可是他偏要说:“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你们要不改,自己也会吃尽。”

狂人的喊声是时代的强音,让横梁椽子那些高层的人们在头顶发抖,他们挥舞礼教的大棒万分沉重地向他压来,意思是要他死,但他晓得这沉重是假的,只要敢于挣扎就有出路,有希望。狂人代表着受到科学民主思想教育的觉醒了的知识青年,他们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在黑暗中大声疾呼,“你们改了吧!”他们知道只要从劝大哥入手,唤醒的人多了,中国就有希望。


《狂人日记》以迫害狂的视角浅析从来如此,便对么?


四、从来如此,便对么?

两千年造就的时代局限性,苦读四书五经、信奉三从四德的那些人,沿袭了祖宗的东西不知变革,认为从来如此,不以为非。他们本质上不是坏人,只是麻木,不是明知故犯,而是吃人了不自知。在传统礼教的教育下,造就了奴性的国民,构成了任人宰割的国家,鲁迅针对社会上普遍认为的“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观点,提出“从来如此,便对么?”

我们知道,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没有女子受教育的机会,没有共产党领导人民求解放,就没有的人民当家作主当主人,没有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就没有消除贫困全民奔小康的今天。鲁迅曾经有个中国的梦,当个好医生,使人民有健康的身体和维新的精神,可是他奋斗了一生也没有实现这个梦想,而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置身在了富强民主的国度里,就因为我们不会因循守旧,而是不断进步。

“从来如此,便对么?”鲁迅这句话并未过时,生活中我们还能看到这些现象,比如有些人对老人生前不闻不问,死后大操大办,认为丧葬习俗历来如此。有些女子秉承着“男人负责养家糊口,自己负责貌美如花”的理念,认为嫁汉嫁汉,穿衣吃饭是理所当然。有些人不生出男孩不罢休,认为男孩才能传宗接代。可见对待传统习俗、礼教始终要保持理性,不能因为多来如此,就不加区分地照搬照抄,而是要去伪存真,择优而行。

“改变精神,一个主张,得到赞和,是促其前进,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既非赞同,又无反对,沉默麻木,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鲁迅把封建礼教一棍子打死,把中医全盘否定,显然是过激了,那是由于的个人和时代的局限性造成的,到了中年鲁迅开始反思传统文化,认为有精华,也有糟泊,赞同采用扬弃的态度对待,弘扬优秀,剔除糟泊,吸收外来先进思想,不断发展,就能创造出更加灿烂的中华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