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百年变革之初——《狂人日记》

“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记》《孔乙己》 《药》等,陆续的出现了,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 的实绩,又因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的心。”

以上这段话,是鲁迅先生当年所说。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写于1918年4月。该文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

距今已经过去一百年,《狂人日记》也许在很多人心里已经消失不见。 但当你拂去纸张上的尘土,俯身细听,当年狂人所发出的巨吼,依旧震耳欲聋。

今天我希望抛开文章内容,就《狂人日记》背后的意义尝试探讨总结。以下是我的些许看法。


中国文化的百年变革之初——《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



开天辟地头一遭

《狂人日记》发表之初, 在 1919年4月,傅斯年署名孟真发表了一篇《一段疯话》,其中谈到:

“文化的进步,都由于有若干狂人,不问能不能,不管大家愿不愿,一个人去辟不经人迹的路。最初大家笑他, 厌他,恨他, 一会 儿便要惊怪他,佩服他,终结还是爱他,像神明一般的待他。所以我敢决然断定,疯子是乌托邦的发明家,未来社会的缔造者。”


中国文化的百年变革之初——《狂人日记》

傅斯年

就如以上所言,《狂人日记》的身份是开拓者,创造者。

它为之后的百年中国文化走向提供了蓝本,这个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也是应该被每个中国人所认知的。可是毫不夸张的说,之后的百年中国一代又一代的现代读者都被其塑造。其中包括思维方式,语言表达形式,以及文化心理模式。

新的内涵塑造,是需要拥有巨大力量的。因此才会有上文所说“像神明一般”,“疯子是乌托邦的发明家,未来社会的缔造者”

也许此番言论在当时是不被人们理解的,但至今却已被印证,正如先生所言,这是一次文化的进步。



独特的语言风格

《狂人日记》中显现的,“疯子”这样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精神的“人”。并且这样的形象为人民大众所接受,以及在之后漫长的践行岁月中愈发伟岸。

这样的践行效果很大一部分缘由是来自他在“日记”中所散发的真实与语言的诗意。

茅盾在《读 〈呐喊〉》一文中也曾给我们作了详细的描述:

“那时我对于这古怪的《狂人日记》起了怎样的感想呢, 现在已经不大记得了;大概当时亦未必发生了如何 明确的印象,只觉得受了一种痛快的刺戟,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看见了绚丽的光。这奇文中冷隽的句子,挺峭的文调,对照着那含蓄半吐的意义, 和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便构成了异样的风格,使 人一见就感着不可言喻的悲哀的愉快。”

以上言论中,处处透露着新奇和震惊,对于已经司空见惯的我们而言也许很容易接受,但在当时的的确确会给人以“痛快的刺戟”。

这是由《狂人日记》带来的语言的特殊表述方式对读者阅读习惯和思维定势的冲击,所带来的。

新的语言表述方式和由这种语言所阐释的新的文化内涵, 首先就在在文学评论家身上获得全新的感受和认同。

中国文化的百年变革之初——《狂人日记》



“文学革命”的突破

“文学革命”本身的发生,对整个社会而言就是一场相当陌生和孤立的运动。“文学变革也不是对社会变革的反应、社会变革的副产品,而是文体和风格自我生 成和自我封闭的序列运动的逐步展现,文学史上新旧问题的嬗变也是文学语言‘陌生化’过程的部分表现。”

以上言论,是我比较赞同的。其实很多学者会将此次文学变革作为当时社会矛盾的一次外发现象来研究,认为是由于社会变革而引发的文学变革。 我并不完全同意,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社会运动为此次文学变革提供了外界刺激。 但这只是一部分原因,并不能将其归为社会变革的产物。

《狂人日记》所展现的新事物,是长时间内文学走向问题的积累所迸发而生的。它对于社会而言是相对孤独的,也是相对陌生的。

但正是因为这种孤独和陌生,为百年后的我们提供了如此的大的广阔天地。

《狂人日记》给我们带来的绝非单一的思想意义的深刻和艺术手法的创新,而更重要的是对国人的思维意识和心理品格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的百年变革之初——《狂人日记》




尖锐先锋的批判精神,对现代依旧有用

“狂人”的形象,作为一种抽象的 象征符号,已经打破了时间的束缚,不仅对鲁迅时期的时代产生作用,而且对当代产生着影响。

“狂人”不是一个孤立的 个体,而是具有群体象征性,代表着那个时期群体的共同特征,反应了一种社会文化和一种社会现象。《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为什么会变成狂人,就是群体无意识的思想对抗有意识的个体产生的最终结局。

鲁迅作为那个时期的精神领袖,在独自对抗势力团体的战斗中,鲁迅通过对时代与自我的反思,彰 出个人的精神,对当代起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他以一种自我救赎的意识,深刻发现了这个时代原来是一个吃人的时代,不幸的 是自己身处这个社会之中,是这个社会中的一员,同样也做着吃人的事情,鲁迅以一种自我批判的 精神,由外向内地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自己,让批判的更加犀利


反观当今社会,我们处在物质文明的时代, 经济空前的发达,但我们的精神却愈加空虚。毋庸置疑,当代是一个缺乏信仰的时代,当代知识分子群体世俗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

知识分子承载着名族兴亡的伟大使命,而知识分子集体对信仰的缺失,对名族振兴与社会展表现出的漠不关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

鲁迅精神, 并不是以鲁迅为标准,鲁迅也不是这种精神的衡量尺度。鲁迅是 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但不是一位 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家,我们之所以向鲁迅学习,就是鲁迅以一 种“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勇气,担 当起民族思想的战斗英雄,从昏暗中唤醒人们沉睡的意识。

中国文化的百年变革之初——《狂人日记》



以上是“走进作者”系列 鲁迅篇的第一期栏目,我将以作者为讨论话题发表个人的见解和看法。

欢迎各位同我交流,希望我解读分享哪一位作者也可联系我。

中国文化的百年变革之初——《狂人日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