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疫情下的正在經歷

隨筆|2020,疫情下的正在經歷

2020

疫情下的正在經歷


2020,開局多舛,全國同此涼熱。新冠肺炎,是一場猝不及防的天災,也是一場勢在必得的大考。對於個人、國家,同樣適用。


人人腳下長征路,我輩常懷長征心。新冠肺炎疫情年初驟至,牽動各方關心。作為新時代正在經歷也正在塑造歷史的個體,“修身”、“齊家”、“治國”是一種選擇。


修身,旨在慎獨。


在群情疲頓之時,行久久為功之事。疫情阻隔山海,但時間不會停擺。我們應牢記學生之身份,牢記囑託,以學術為鞭,於時代長河留下屬於自己的遺篇,直待春回人間。


齊家,港灣休憩。


23歲韶華已至,人生之雲帆將起,此去經年,應是滄海橫流本色,則當下度過疫情實為一次難得的相聚與加深親情。莫讓良辰好景虛設,


買一次菜、學一頓飯、共沐一晌暖陽,同憶一場裡短......


再去經年,憶及那年今日此門中,將不再是冰冷疫情,而是一個個溫暖瞬間。“子欲養而親正待”!


治國,每一次宏觀波動都由每一個微觀個體所塑造


我們應不囿於所處而限制所思,所思依舊胸懷宏觀與未來。


疫情定會過去,春天終將來臨。如何讓這個祈使句更快得變成感嘆句,需要的是每一個個體整個生命的向上。


作為金融學子,2020是收官之年也是開局之年。


如何運用貨幣與財政政策,精準滴灌中小企業、重啟消費?


如何在控制宏觀槓桿率與“房住不炒”的總基調下最大化降低疫情影響?


如何保證經濟在合理區間內運行,履行國家對歷史的承諾?這些問題值得深入思考。


當然,

疫情並不可怕,未來依舊光明


理由有二:


其一,總量層面,中國經濟癥結所在為需求疲軟,而非供給不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正是由此而生。疫情之影響多在供給端,而非需求端。這一基本面情形將有利於經濟復甦。


其二,結構層面,全國第一季度經濟全年佔比較低,以2019年為例,第一季度GDP佔全年GDP比值僅為22%,若能在第一季度實現疫情總體可控,則其對全年經濟影響將較低。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


需要重點關注、全體關心的,是武漢的兄弟姐妹與赴鄂的白衣戰士中的,每一位!每一個冰涼的確診數字背後都是一個個溫暖家庭,人間至親、為父為母……每一位不畏艱險的全副武裝背後都是一個個血肉之軀,會累會疼、有兒有女……我可以接受冷靜,但無法允許冷血;我可以接受自甘平庸,但無法允許無視高尚。


“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誠意正心,新冠疫情下的初心與使命,在你、在我、也在他!!!


隨筆|2020,疫情下的正在經歷

疏枝立寒窗,笑在百花前。

花落自有花開日,蓄芳待來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