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侖:疫情過後,買房還是租房?


前一段時間,我們看到一些新聞,在疫情比較嚴重的時候,有城市規定,「本地有房的可以回來,但是租房住的不能回」。這讓大家覺得租房的人特別憋屈,於是很多人說,「房子,還是買來的好」。

「買房不存在應該不應該,如果喜歡穩定的生活,就買一套;如果不急於這麼穩定,先租房住也未嘗不可」。針對疫情當中出現的這種情況,覺得未來是租房好,還是買房更好?


馮侖:疫情過後,買房還是租房?


這個問題,我覺得不能一概而論。我認為,至少可以從四個角度來考慮和判斷。

首先,買房還是租房,與每個人的活法有關。活法不同,跟房子的關係肯定一樣。

我有一個好朋友,企業做得很成功,但是他從來不買房,一直租房住。最開始,他覺得自己是一個創業者,不太願意為房子這些事付出,就租房住,他太太也支持他的想法,後來發現這樣挺好,租房省去了不少麻煩,買房還得為房子操心,於是就一直租房住。對他們來說,租房住就是一個生活態度。

我也看到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北京大姐在北京三環有一套不到 100 平米的房子,她把房子賣了。賣了一千萬多一點,然後到大理買了一個 300 平米的別墅,剩下的錢理財,每年也有六七十萬的回報。她拿三四十萬在北京租一個豪華的公寓,剩下的錢生活。

在北京,把一套不到 100 平米的普通的公寓,變成住進豪華公寓,時不時去大理住一段時間,不用上班,賬上還有七八百萬現金。

如果她執著於買房,在她覺得老房子住得不舒服的時候,賣了舊房,換個豪華公寓,不僅要貸款,還得努力掙錢供房子,日子過得緊巴巴,更不可能在大理買別墅了。

這兩個故事裡的主人公,大概都屬於「自在隨心」、不怕折騰的那種人。還有很多人,需要穩當的生活,先買個小房子,結婚生孩子,然後再換個大一點的,老人也搬過來一起住。這是多數人的選擇。


馮侖:疫情過後,買房還是租房?


所以,買房還是租房,與活法有關。選擇沒有對錯,只需要看是否適合自己。

其次,需要從財務的角度來看。

有人說了,「租房住,把租金都付了,之後什麼也落不下,我還不如買房子。買了房,還能升值,也是一種投資」。我覺得,這個說法對了一半。

為什麼說是一半呢?因為買房也好,租房也好,都得看是什麼時候,在哪?

如果我們所在的城市人均 GDP 不到 1 萬美金,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增長潛力還比較大,城市人口淨流入,住宅市場中新房佔主導,二手房還比較少的時候,買房從理財的角度看是划算的,因為這樣的城市房價大概率會繼續上漲。

如果倒過來,比如說一線城市和一些強二線城市,成都、青島、昆明、南京、杭州等等,人均 GDP 都過了 1 萬美金,住宅市場中,二手房已經超過了 60%,人口的增長也減緩,甚至出現負增長,這種情況下,買房就不一定比租房划算。

買房還是租房,要看勢頭,看地方。所謂「看勢頭」,就是看看經濟增長是不是很快?城市化率是不是在 50% 以下?人口是不是在增長?等等。

如果經濟增速放緩,住宅市場二手房佔主導,城市總人口下降……那麼,從財務的角度看,買房就不會帶來很高的利潤。反之,買房就能掙到錢。

第三,在目前的法律環境下,租房和買房的體驗差別很大。

咱們國家的法律體系對買房人的保護要好過租房人。換句話說,租客跟房東發生糾紛,打官司時,我們的法律更保護業主的利益。

在國外,比如德國、日本,法律更注重保護租客的利益。租客租房子,有保險,萬一有什麼事,可以由保險公司賠。另外,有疫情的時候,租客要隔離,房東不能趕租客走,等等。總之,打官司的時候,租客比業主更容易贏,人就願意租房。

我們的法律更保護業主,比如說隔離的時候,有業主看到租客從外地回來,尤其是從疫區回來,就毀約不租了,租客拿他一點辦法沒有。

當然,中央定位「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炒的」,要加強廉租房等的建設,未來在相關的法律體系上,一定會有更多的法律規章來保護租客的利益。這樣的話,大家租房時不僅不覺得彆扭,不體面,還會有一個非常踏實的感覺,租房的人也會越來越多。

我們知道,在德國,大概 50% 的人都租房住。於是,德國關於租賃的這套合約,以及保護租客的相關法律就非常完善。他們在房地產租賃這一塊,就做了很多研究。不只是德國,在美國一些大學,你要學房地產的話,還有租賃專業。在他們的市場中,租賃市場很大,也是一個常態化的市場。我們這邊經常遇到的續租難、搬家難,等等問題,他們的法律法規中,都有相應的辦法,來保護租客的利益。

租賃體系還有一個問題。租賃市場有很多「散戶」,老百姓自己有房子,拿來出租,沒有其他服務,租客租到房子以後,相關服務都由小區物業提供。同時也有很多大的公司,集中式的出租房屋,他們出租的公寓房,服務比一般的社區物業要好。這樣的服務,方便,同時也能讓租客有安全感。


馮侖:疫情過後,買房還是租房?

所以,隨著城市化發展,大型出租系統的建立,大型公司專門為出租推出產品,有一個持續的供給,法律制度也進一步完善,我們租賃房子就會感覺很好。這個時候,關於租賃和買房,大家在心理上會越來越平衡,而且也越來越能接受租房。

房子是必須品嗎?

還有一件事,跟租房、買房這件事有挺大的關係,那就是技術。

過去互聯網不發達,我們要租個房子,很費勁。現在我們拿著手機,下載個 APP,就能很方便地找房子,還可以 VR 看房、短視頻看房,租房合同也都標準化了,完全可以通過手機籤合同、付房租,把這些事全部處理完。未來還有區塊鏈技術,等等,技術手段越來越發達。

再加上人口出現了倒金字塔結構,再過幾十年,到了 90 後、00 後的爺爺奶奶都不在了的時候,他們繼承的房產會很多,又會多出來很多房子。

所以,我覺得,未來的社會會更開放、人更自主、流動性更強,選擇的機會也更多。在這種情況下,租房的人會越來越多。這是一個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