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厝巷尾」曾厝垵:漁民保護神“聖媽”的傳說

曾厝垵,“中國最文藝漁村”,是“城中村”轉型最成功的範例之一。穿梭在這個文藝的漁村裡,你會發現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四種宗教齊聚一堂,閩南人的包容性不單體現在包容各種神的存在,更在於創造一個保護村莊的神——聖媽。

翻閱曾厝垵“聖媽宮”的歷史,更是讓人感動不已。


「古厝巷尾」曾厝垵:漁民保護神“聖媽”的傳說


▲傳統小漁村成了如今的文藝聖地


環島路旁,曾厝垵村前有小廟曰“聖媽宮”。 宮廟一側有墓,其碑刻曰“漂客合瑩”。 原先此地為義冢,收葬流落海上無名屍骸,即“漂客”。據傳,曾有溺亡的少女屍身漂流至此,逗留近岸礁石叢中不去,為村民收殮安葬。


埋葬地恰是風水“真穴”,少女屍骸吸收真穴靈氣和日月精華,日久天長而有了神靈。某日少女託夢鄉間耆老,自報姓氏、家門和生辰八字,求為其建立宮舍,能保全鄉平安長壽、六畜興旺、航海平安。鄉民依言而行,“聖媽宮”香火由此而興。


「古厝巷尾」曾厝垵:漁民保護神“聖媽”的傳說

▲淳樸的漁民為聖媽修建的牌樓


方言中“媽”讀去聲,尊稱年長女子。聖媽,又有“聖媽祖”、“正祖”之稱。農曆八月初二為聖媽神誕,是日有牲醴供奉,夜間還搭臺演戲酬謝神恩。傳說某年年景不好,信眾無法請戲。不想神誕日仍有戲團前來獻演,言有老者已交定金云云。查村中並無此老,再查定金全是冥幣。眾人道,莫非聖媽化身?此後年年宮前請戲,不敢間斷。類似神蹟又有許多流傳。如,日寇據廈時,想炸掉宮前石坪改為軍用,耗盡炸藥卻無損分毫,再請日籍和尚施法,耗盡工時,也僅毀石坪尖端之一角。日人感到害怕,於是罷手。


「古厝巷尾」曾厝垵:漁民保護神“聖媽”的傳說


▲聖媽內香火旺盛


又如,某年劇團獻戲,因戲主言缺少活魚助演,出演中海水暴漲,有魚躍上沙灘,恰成戲中活道具。見者以為神助。恰如宮前“有求必應”條幅所示,聖媽靈驗至極。香客因而絡繹不絕,中以廈門港及九龍江的漁民船戶居多,也有來自東南亞一路,求其海路平安。


沒有官府正式冊封,聖媽未具有神格,宮廟一直只能是陰廟格局:“三面牆”,沒有門;“高不過尋(八尺),寬不及弓(五尺)”,低矮狹窄;只有木主(牌位),沒有神像。直至近年,村民才為其修上金身,搭建固定戲臺與長椅,又建造高大山門,題曰“天上聖媽”。當地村民已將其升格為神祇供奉。


聖媽信仰源於收斂水國無主孤魂。此類慈舉,實為廈門漁民船戶之傳統。


「古厝巷尾」曾厝垵:漁民保護神“聖媽”的傳說


▲每年八九月,聖媽宮要搭臺唱戲

「古厝巷尾」曾厝垵:漁民保護神“聖媽”的傳說


▲中國傳統戲劇題材都離不開貪官汙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