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為什麼會有自傷自殺的行為?


青春期的孩子為什麼會有自傷自殺的行為?


近期深圳龍崗區發生了一起2名14歲初中女生相約墜樓事件。

對於這麼年輕的生命,人人感到惋惜。但似乎又有一種見怪不怪的感覺,去年上海一個17歲男孩,和媽媽爭吵中突然下車,跳橋自殺,媽媽跪在地上絕望痛哭的情境,至今讓人記憶猶新。

近年來青少年自殺的現象屢見不鮮,資料顯示,中國自殺率為十萬分之二十三,每年自殺死亡人數為28.7萬,而自殺已成為15~34歲人群的首位死因。

是什麼原因讓孩子這麼容易走上絕路?很多人認為:是現在的生活條件好,孩子們沒有吃過苦,受挫能力太弱了。

也許你說的有道理,但並不全對。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我們需要回到孩子自身的發展和親子關係上來。

首先,我們觀察到,採取自殺行為孩子們的年齡,基本都是處於一個青春期。從家長的角度來看,這個階段的孩子很“叛逆”。

我遇到一個家長,她說她鄰居家孩子本來很乖,成績也很好,不知為什麼最近這幾年,常常跟他媽媽吵架,我家孩子現在也很乖,不知是不是長大一點就變了。能聽出這個媽媽的內心對於這種“變化”是非常擔心憂慮的。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很多父母表示無奈和沒招,感覺非常難管,說什麼都不聽,還跟你對著幹,反著來,吵架成了家常便飯,嚴重一點的離家出走,甚至自殺自傷。

一、其實很多家長對青春期的孩子缺乏一定的認知和了解。

青春期(11、12歲——17、18歲)是人的一生髮展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他們的身心處於一個高速發展變化的時期,孩子內心充斥著很多的矛盾和困惑。

主要表現在:

1. 生理和心理發展的不平衡。身體個頭和體力的發育已接近或達到成人的水平,但對社會的認知和理解相對不足,情緒起伏不定,自控能力較弱,心非常矛盾,家庭有時像“成人”一樣要求他們,有時又像孩子一樣照顧他們,這讓他們非常“惱火”。

2. 自我意識的飛速發展。自我意識的飛躍帶給他們作為獨立個體的價值感和存在感,他們基於自認為是成人的心理感覺,想像父母、老師那樣自由地活動,並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但是成人很容易忽視他們敏感的心理需求,容易讓他們自尊心受挫。

3. 認知水平的偏差。青春期的孩子看問題容易出現偏激傾向,也容易鑽牛角尖,甚至走極端,把父母的勸說看成是“批評、管、壓”,從而在語言上反駁,在行為上回避,把自己隔離起來,嚴重的甚至會自傷、自殺。

與此同時,如果家長沒能理解孩子的這種發展和變化,主觀地以自己的經歷批評教育孩子,就容易造成和孩子之間的隔閡甚至是矛盾衝突,出現“越管越叛逆“的現象。

二、如何有效地與青少年溝通問題?

很多人習慣使用“權威式”的教育方式,在孩子幼年時期,尚可有用。所謂“簡單粗暴、直接有效”在年幼無知的孩子內心造成的恐懼感,令他們多數時候可以做到“服從”。但隨著年齡漸長,步入十幾歲的青春期,他們會用各種方式來反抗成長的教導,而被稱為“叛逆”。

那我們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的溝通呢?

1. 建立信任感,促進親子關係。父母以一種平等的身份和孩子進行溝通,聆聽他們的心聲和需求,得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不輕易否定他們的觀點,在一些非原則問題上允許他們持不同看法和作出自己的選擇。

2. 採取正面引導教育。雖然常言道:良藥苦口。但心理學家認為,人都是渴望別人認可和讚美的。父母不應以簡單粗暴地方訓斥孩子,要善於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並給予讚美和肯定。

3. 建立自主朋友圈,重視同齡人的影響。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受同齡人的影響,他們更能夠理解彼此的心理感受和需求,有相近的愛好、興趣,相互認同。家長應認可孩子自主建立朋友圈,鼓勵他們的發展正向引導。

所有的關係都是為了相聚,唯獨親子關係是指向分離,從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經在發生了,到了青春期,孩子的獨立意識增強,他們在向一個成熟的個體過渡,這個過程可能讓家長很不適應,但孩子終會長大,給予他們嘗試成為獨立自己的空間和時間,給予他們選擇的權力和自由,是生而為父母,為親子分離能做好的最好的準備。

文 / 楊萬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