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可贵在于一个落魄之人,能坚持初心,至死不渝

李白很多诗,在技法上是有所失的,至少是有所欠缺的,比如格律。当然直到现在,古诗圈里也还在争论格律重要还是意境重要。李白的诗的确好,很多好是说不出来你那种好,是打心眼儿里的,几乎不用读二遍,就能背下来。但我们说,功夫在诗外。

唐诗重气象,唐以后的诗重技法。所以盛唐诗是现在所有写古体诗的最终极目标。盛唐诗的形成,在于那个多元化的社会背景,在于那个多元化的人,多元化的际遇。国人为什么崇尚李太白?

李白的可贵在于一个落魄之人,能坚持初心,至死不渝

因为这个人符合了当时读书人的所有目标和愿景,这个读书人,也可以理解成仕人阶层。一是儒家的入世观,积极入世,为圣人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终其一生,李白无论遭遇什么,都不改初心,挂云帆而济沧海。这是儒家所崇尚的价值观,李白如是,杜甫亦如梦,后还有个苏东坡。二是道家的出世观,济世不得,不是在求仙,就是在求仙的路上,知己满天下,剑术天下第一。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仗剑走天涯。

特别可贵的是道家有消极的成分,道家讲修自我,善其身,但李白身上没有,他完全是积极的

李白的可贵在于一个落魄之人,能坚持初心,至死不渝

李白的诗好,好在哪里,好在有仙气。那什么叫仙气?道家哲学与道家美学,我们读庄子,是不是有似曾相识的洒脱之气?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庄周开创了道家哲学与美,影响后世极远,比如李太白。

李白的可贵,在于一个落魄之人,能坚持初心,至死不渝,如果说孩子的眼睛是清澈的,那李白纵到死那一刻,也是眼神明澈。因为李白是反面,但却是儒家和道家精神最终的形态,是内敛的最终形态。随心所欲不逾矩,听过吧,这就是李白。

李白的可贵在于一个落魄之人,能坚持初心,至死不渝

再说了,李白诗句真的是磅礴,即使不磅礴大气的,也是很真切。我高中时候,有个讲诗的班级活动,类似互相学习,其他人都是找了一个唯美的啥的,然后按书本在那里说一通。我就找了《静夜思》,因为这是最真切的感情,没什么手法,直接看看月亮然后我想家了。

现在想想,我应该是挑了首最取巧的诗,别人还记不记得我不知道,我可是能够记得这件事很多年的也是很不错。但是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人,即使活在21世纪,依然无时无刻被"关系"两个字羁绊,每个年龄段、每一天都在被主动的生活。

李白的可贵在于一个落魄之人,能坚持初心,至死不渝

一提到李白,想到的不是语文书上那个白衣续须的老男人,而且似乎永远不会褪色的白衣少年,可能长得并没多好看,身上永远带着酒味,长发用根树枝随意的簪着,鬓边是昨晚醉后落下的碎发,也许几年后会泛着白,风从四面八方吹来,看着山下行人纷纷快走着要找地方躲雨,可是他却依旧提着剑、拎着酒,敬明月、敬山河、敬故人,喝得兴起,举起宝剑一通乱舞就是千古绝句。

有人说,李白太天真了,他总活在自己的幻想中。但这才成就了李白,这便是他的伟大之处。永不言弃,以苦为乐。

甚至说他根本不觉得那是苦,因为他眼中只有那个宏伟的目标,一切都为了奔向那点光亮,其他赴汤蹈火终不悔。我没有想到,古代的诗人如此积极入世,现在的文人基本都远离政治,为什么那个时代诗人跟政治关系如此紧密。

这也许跟传统的儒家思想有关系吧。在李白诸多故事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他的信仰问题。

道教,儒家思想,侠客精神和纵横术都流淌在他的血液中,他纠结:打扮的像侠客一样的李白不仅炼丹修,仙,还积极入世,济苍生安社稷,希望在盛唐发挥他的纵横之术求得功名,扬名立万。

李白的可贵在于一个落魄之人,能坚持初心,至死不渝

他想让后人记住的是"政治家李白",然而我们只认识"伟大诗人李白"。足矣。李白是不幸的,但他也是幸运的,他还有一大帮靠谱的朋友帮助他救济他,有元丹丘,有王维王昌龄,还有小他十一岁如迷妹一般的杜甫;他还有全国上下无数的百姓粉丝和官员粉丝,以至于就算是流放,他也能接受好多顿宴请;他还有本族叔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接济,整理出版毕生心血,方才给后世留下宝贵的财富。

李白真可谓全才,只可惜盛唐时代不需要纵横术,修,仙之心与积极入世本就背道而驰,侠客精神散金千万也不会对走入唐玄宗身边有任何益处。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他一生无怨无悔。恐怕他临死之前最遗憾的就是没能施展自己的抱负,为国家所用吧。但他的精品诗文流芳百世,熠熠生辉。陪伴我,每个夜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