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智慧、破执、得自在

《心经》有这么多不可思议,到底说了什么?

具体来说,《心经》有四项内容:

一、大智慧。《心经》包含大智慧,讲的大智慧。

二、破执著。《心经》要我们彻底地把我执、法执破除干净,连破除干净的这种意念也不要存在。

三、到彼岸。破除了执著才能到彼岸,但是也不能有到彼岸的心,因为《心经》告诉我们,无智亦无得。

四、大自在。在大智慧的指引下,究竟涅槃,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心经》:智慧、破执、得自在


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一切都在般若空慧的指引下,来落实这些修行的理念。

观世音菩萨

一、大智慧

所谓大智慧,按照佛法的解释,智与慧是有区别的。通达有为的事相为智;通达无为的空理为慧。智有照了的功夫,慧有鉴别的作用;智能够明白诸法,慧则断惑证真。这就是佛家讲的大智慧的含义。

《心经》就是一部讲大智慧的经典。《心经》是读诵最广的一部经,也是字数最少的一部经,更是佛教经典中最重要的一部经,因此这部经最接地气,给众生的缘分最大。

古代的佛教大师说,《心经》是万法的根源,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要。《心经》的意义高远,无人能到。只有菩萨以大智慧深观自在,自证证人,才能够获得《心经》所说的大智慧,到达彼岸。

《心经》:智慧、破执、得自在


心经的无上智慧

这部经之所以重要,不是别的原因,而是经中所说的“般若”精义,将佛教的理论核心揭示无遗,究竟圆满。

佛教思想的核心是“缘起性空”。如何才能理解“缘起性空”的道理,必须通过甚深的般若观照,勘破万法的假相,照见“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突破重重障碍,扫清万里乌云,现出晴朗天空。

这晴朗天空就是我们的心地,然后般若慧日高悬,一切生命自由自在,这才是我们自心一片安详的佛国净土。智慧有如此功效,我们学习《心经》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心经》:智慧、破执、得自在


观照

般若的思想是佛法的根本见。只有在般若思想指导下所修习的一切善法才是无为、无漏的善法。《大智度论》说:“所谓般若在世,则为佛在。所以者何?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因此说般若波罗蜜在世,佛亦在世,能见般若,就是见佛,就是见法。所以说:“诸佛及菩萨,声闻辟支佛,解脱涅槃道,皆从般若得。”有般若就有佛,因为般若是佛母。般若即是法宝,佛以法为师,佛从法生。佛法以般若为根本,般若在世即为有佛。

由此可见,《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出生诸佛的经典。

《心经》:智慧、破执、得自在


禅定

二、破执著

破除执著就是突破自我的障碍,就是突破生命的局限性。

我们的生命有种种的局限,这些局限有的是从无始以来自己的善恶业报所惑,有的是我们在现世生中,由于六根与六尘相接而产生的种种分别心、执著心,久而久之形成非常深厚的执著和障碍。

《心经》告诉我们:“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五蕴皆空就是破除执著。因为执著的根源是生命,执著的土壤是生活。从什么地方倒下就从什么地方起来。不但是凡夫染污的五蕴皆空,圣贤清净的五蕴亦空。

《心经》:智慧、破执、得自在


心经破执著

五蕴是迁流不息的,无常无我的,时时都在变化之中,无常之中。所以说五蕴是生命,五蕴是生存,五蕴是生活,但又不能执著这些。生存的内容和形式尽管多种多样,但概而言之都是生存与生活的表达方式。故说人类的一切活动无不是生活。

《心经》开宗明义第一就是提示我们要正确面对我们生命的活动,也就是正确面对我们生命的实相。这“照见五蕴皆空”六个字浓缩了佛法的所有内容,既有功夫,“即照”见二字;也有见地,“即皆空”二字;而且所要转化的对象也非常具体,即“五蕴”二字,也即是我们人类生活的本身,或者说生活的当下、生命的当下。

《心经》:智慧、破执、得自在


照见五蕴皆空

学佛修行,没有别的要求,就是如何面对我们生命当下的困惑,当下的烦恼。因为离开了当下,你要找我们的生命,找我们的生存,找我们的生活,是找不到的。这种观照的功夫,禅的功夫,所要解决的问题,就要达到“五蕴”与“空”的不二境界,即《心经》所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种精神与物质、烦恼与菩提、生死与涅槃平等不二的圣者的境界。

所以,《心经》的第二个内容就是破执著。破执著很具体,不是空洞的,一定要从当下一念做起。

《心经》:智慧、破执、得自在


三、到彼岸

破除了执著,所显示的无漏智慧就是彼岸,就是涅槃。能观之智与所观之理不二即是涅槃。所以彼岸并非遥不可及,会心当处即是。我们不要以为此岸与彼岸有八万四千里之遥,其实此岸与彼岸皆在一念的距离,没有这一念,你永远也不会到达彼岸,有了这一念顿悟,即刻成佛。

什么是“般若波罗蜜”?《大智度论》讲:诸菩萨从初发心求一切智,于其中间,知诸法实相慧,是般若波罗蜜。

《心经》:智慧、破执、得自在


到达彼岸

佛法所说的波罗蜜一共有六种,也就是有六种到彼岸的法门。这六种波罗蜜以般若波罗蜜为先导,其余五种为辅助。所谓六波罗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智慧也就是般若波罗蜜。这六度是菩萨修行的法门,是菩萨到彼岸的法门。

修一切法门,都要以般若为眼目。在提倡生活禅的正见时,要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这样我们的信仰、修行在般若的指导下才不会走弯路,才不会成为有漏的因。

我们凡夫的境界也就是生死的问题为此岸,涅槃为彼岸,烦恼是中流,般若是船筏。乘般若船筏,越烦恼中流,离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这个过程都在我们当下的一念完成。

《心经》:智慧、破执、得自在


四、大自在

《心经》告诉我们,有了大智慧,破除了一切执著,能够到彼岸,就得大自在。

我们人生有种种局限,种种追求和执著,因而有烦恼、有痛苦,不得自在。《心经》告诉我们只要照见“五蕴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能度“一切苦厄”,就能“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获得大自在、大解脱。人生的真自由,真潇洒至此可言矣。

我们学佛,最终目的是希望我们的生命摆脱一切枷锁,放下一切负担,使我们的身心真正能够生活在一个自由自在的状态中。这种自由、自在,表现在五个方面:

《心经》:智慧、破执、得自在


1.寿自在

我们的人身不自由自在,受到时间空间的局限,有限的生命有许多的追求,追求达不到就有烦恼障碍,表现在具体的事相上就是时间和空间的障碍。

像我们通常念的阿弥陀佛就寿命无量、光明无量。就是因为阿弥陀佛大彻大悟,大觉圆满,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障碍,所以能够获得生命无量。

怎样突破时空的障碍,获得寿命无量呢?关键在于照见五蕴皆空。

2.生自在

生是受生,菩萨能随类化生而得自在,众生随业迁流六道轮回不得自在。观音菩萨随处而应,“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

凡夫不具备这种自在,所以我们要照见五蕴皆空,才可以逐步获得受生的自在。

《心经》:智慧、破执、得自在


3.色自在

色即物质,菩萨能于物质转变自在,非凡人所能为也。

我们要通过修行来消除我们的妄想执著,消除不正当的追求。如果我们真正获得了色自在,也是为了满足众生的愿望,如果为了个人的追求,你永远得不到色自在。

4.心自在

心即心识,我们能随意指挥心识。能够让我们的心随顺法的规律,顺菩提心而发展,顺着净化的方向发展,就可以获得心的自在。

我们凡夫连心在哪里、心是何物都不知道,又怎么能够指挥这颗心呢?所以一定要学习佛法,一定要修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了解这颗心,才能指挥这颗心。

《心经》:智慧、破执、得自在


5.智自在

凡夫没有无漏智,不但无智,更谈不上自在。菩萨证得空慧,可以任意发挥无漏智慧,说法度生,自他两利。这种自在都是菩萨的境界,是菩萨的生活,菩萨存在的一种方式。

我们能观自在,度一切苦厄,就能获得某种相对的自在,并不是大自在。“远离颠倒梦想”“心无挂碍”“无有恐怖”才能获得寿自在、生自在、色自在、心自在、智自在,那才是大自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