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格雷厄姆

格雷厄姆的毫无保留,让巴菲特、塞斯卡拉曼一直对其格外推崇。巴菲特珍藏的四本书,《国富论》、《聪明的投资者》、《证券分析》(大学期间研读版)、《证券分析》(作者创作修改版),其中有三本作者都是格雷厄姆,足见其重要性。

再论格雷厄姆

但也有人说,格雷厄姆的理念过时了。有报道称在1970年代,格雷厄姆自称自己的方法不好用了。而巴菲特也在1969-1970年因为找不到好的投资机会关闭合伙公司。

格雷厄姆对投资界无私奉献

在伯克希尔时期,即1970-1980年代,接受了芒格极力推荐的费雪的选择成长股的思想,奠定了后续伯克希尔以及巴菲特投资的持续辉煌。但巴菲特一直自称是85%的格雷厄姆加15%的费雪。

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对投资者从盲目、没有依据的投机,逐步走向理性、系统、有依据的投资至关重要。巴菲特虽然25-30岁即形成了非常系统且具备领先性的投资原则,但他自称在遇到格雷厄姆的观点前,并没有真正找到投资的门径。

从1955年到1969年合伙人投资期间,巴菲特取得了30倍的投资收益,复合年化在30%左右。而主要采用的就是格雷厄姆的投资原则。1.识别投资和投机,即能力圈内做懂的事。2.要考虑企业长期持续发展的潜力。3.寻找利用市场先生的波动在低估有安全边际的价格买入,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去确定企业价值,。

再论格雷厄姆

客观的说,格雷厄姆通过其系统、客观的研究,为投资人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框架和指导。才为巴菲特、塞斯卡拉曼,以及许多真正想在投资领域创造价值的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他培养巴菲特等人,并为巴菲特介绍客户,他严谨、无私的精神,以及其对投资领域的实践与能力,均值得我们去尊敬。

格雷厄姆思想的现代化

格雷厄姆的思想具有年代性,尤其是1930年代的美国的经济危机是少有的。当时许多成长较快的企业消失,低于净清算价值的公司很多。所以,格雷厄姆形的体系里,低估的定义是低于净清算价值,我们可以理解成低于净资产或PB小于0.5,但实际需要根据企业资产情况进行估算,比如存货和设备实际能卖多少钱。

巴菲特基于格雷厄姆的思想,在低估和套利领域直到1966年之前都如鱼得水取得了年化30%以上的收益,而且平均超出道指10%以上。

1966年以后,巴菲特逐步意识到,低估的机会越来越少。直到1970年巴菲特关闭合伙公司,一直强调没有太多可以投资的机会。虽然他也尝试了一部分相对低估逻辑的股票,但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投资逻辑。所以,在1970年-1975年之间,他大部分精力都在研究和思考如何经营好伯克希尔,或者说伯克希尔的投资。当时,主营业务基本都是控股类,包括多元零售和喜诗糖果。但从其年报能明显看出来,当时正在梳理投资思路和逻辑。

再论格雷厄姆

从当前时点往回看,其实问题核心在于,经济越来越稳定,企业的生命力越来越强,再加上长期的经济增长,以及宏观经济调控能力的增强,企业很难再出现1930年的情况。而企业的净资产积累,净资产收益率却在不断加强。

如果是一家非常优秀的企业,且发展超过10年,一方面其历史积累的净资产,会在快速的通货膨胀中,导致其计入财务报表的数字会低于当前情况,所以会显得资产较低。另外一方面,如果企业非常优秀,其净资产收益率能达到20%甚至是30%,单纯从净资产的角度去考虑,会发现其实估值极高。另外一方面讲,企业会出现市净率极高的情况,有些公司是因为盈利能力持续较强,且净资产投入较少所致。

所以,后来巴菲特发现,无形资产比如商誉高的公司是好公司,实际上是因为其有形资产的盈利能力极强,且市场认为其有形资产产生的价值极高,而且存在一些无法反应在资产负债表上,但实际上对公司持续盈利,或者护城河的加深有很大帮助的部分,比如品牌、商标、秘方、专利等,有些是无法真正衡量其有形价值的。

所以,综上所述,单纯依据企业净清算价值来看估值,在经济繁荣阶段是很难做投资的。再加上极端情况会少见,企业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的提升,以及通货膨胀下净资产等核算的差异,单纯去看净清算价值已经无法投出最好的企业了。尤其是现在的互联网公司,其净资产除了现金、电脑、大楼,可能只有一些金融资产或者股权投资了。

格雷厄姆的思想历久弥新

时代造就人,人创造时代。格雷厄姆的投资思想,在他的时代,在投资领域是巨大的开创,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格雷厄姆的核心思想,结合1970年代以后的投资环境,依然可以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如果说非要做一些补充,正如巴菲特所说,加上15%的费雪的思想,可能就足够了。

再论格雷厄姆

如果你真的感兴趣,先看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再看《怎样选择成长股》、再看《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最后再看《证券分析》。为什么最后再看证券分析呢?因为读起来很容易让人放弃。

如果对投资没那么感兴趣,《国富论》是值得读一读的,因为这是一部更加包罗万象的经济学著作,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亚当斯密谈到了为什么穷人特别能生,富人却不好生孩子的问题。也很有当代意义,而亚当斯密的书里,还有更多有价值的话题。

作者博实,微信ichingcapital。


分享到:


相關文章: